浅谈新常态经济下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改革方向
2016-05-20王玄玄
摘 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减缓,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常规发展状态。银行业作为我国金融业的支柱,在新常态经济的环境下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包括竞争力的提升、监管能力的加强、金融服务职能的提高等。但是在取得成就的同时,其发展也存在结构单一、缺乏多元性、不良贷款率反弹以及银政不分等问题。结合我国银行业发展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环境,以及当前发展存在的问题,本文从银行业务、利率改革、国家管制等方面对银行业未来的改革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银行业;成就;问题;改革
一、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宏观环境
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处在宏观环境中,宏观环境的好坏对其有重要影响。新常态经济下,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宏观环境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本文首先利用PEST模型对银行业的发展环境进行分析。PEST用于宏观环境的分析,其中P代表政治,E代表经济,S代表社会,T代表技术。
政治环境:金融行业监管的改革加速,消费者保护法规严格限制银行业收费,要求增加透明度,同时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其他各档次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并对基准利率期限档次作适当简并,这就使得国内银行业过度依赖利息收入的盈利模式受到冲击。
经济环境:中国经济将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经济增长方式发生转变、产业结构面临调整、资源环境要求提高。这一系列变化都会促进银行贷款质量的下降以及信用成本的上升。但是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不断加深,中国愿意同各国一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区域间金融合作,为金融新发展提供机遇。
社会环境:中国社会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未来人口红利的消退带来的劳动力成本上涨也将推高国内银行的经营成本。现代人们的消费观念开始发生转变,尤其是网络消费出现之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将钱用于消费而不是存入银行,这都将对银行业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技术环境:移动支付潜力巨大,新一代互联网、云计算平台的快速发展将会把高级分析工具、大数据库、社会和移动计算等功能结合在一起。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的广泛应用为移动支付带来巨大的发展便利。网络在线交易平台的广泛应用, 给银行业带来一定冲击但也带许多机遇,银行业可以将财富管理、私人银行、托管、财务顾问等功能由网络实现。
二、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
1.中国银行业近年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1)银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我国银行业资产近6年来逐年递增,增长金额巨大,同比增长率也较高。在2010年英国《银行家》杂志全球前1000家银行的排名中,中国银行的数量由1989年的8家增加到84家。在2013年公布的世界1000家银行利润与资本实力进行的统计结果中,中国主要银行的税前利润总额为2920亿美元,占到银行业全球利润的32%。
(2)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大幅提高
近年来银行资产规模大幅增长为实体经济融资能力的提高做出了一定贡献。在对一些行业和重点项目支持的同时,对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贷款数量也明显增加,而且贷款结构有了明显的改善。
(3)金融服务的功能进一步增强
目前,中国现有14家商业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还包括许多地方性商业银行,例如无锡市商业银行、武汉市商业银行、宁波银行等等。全国银行类金融机构的营业网点大约有20多万个,基本上已经全面覆盖了全国乡镇,包括服务覆盖和机构的覆盖,覆盖范围包括企业生产经营和城乡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其金融服务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4)银行业审慎监管框架有了长足的进步
我国银行业在吸取国际银行监管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符合中国银行业发展实际的框架,包括对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比率、大额风险集中度比例控制等在内的全面风险监管指标体系。并且还提出了逆周期资本监管和动态拨备的监管框架,强化银行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防火墙,加强股东监管和关联关系控制和利益冲突监管。
(5)银行业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明显改善
价值意识、资本约束意识、风险管理意识和品牌意识深入人心。银行业公司治理基本框架已建立并且在不断完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的独立性和专业性持续增强,业务操作流程也不断优化。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响应银监会的倡导,主动改变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努力满足小企业多样化、个性化和“三农”发展的融资需求,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业务功能也大大扩展。
2.中国银行业在近年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结构单一、缺乏竞争力
中国银行业的净利差是世界最高的,利差收入也非常大,因此中国银行的业务收入主要来自于存贷款的利差,收入结构比较单一。四大行的利息收入占比在近几年保持着一个较高水平,说明银行的收入主要来自利息,这能确保银行有很好的盈利空间,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业银行去改善服务,提高产品的创新水平和发展其他中间业务,制约了差异化经营。经营业务的过度单一化使得银行业在应对经济危机时风险增大。
(2)不良贷款率反弹,银行业风险加大
在新常态经济下,我国经济增长乏力,中国银行业风险也在加大。在2014年各大上市银行年中报中,综观上市银行的中期业绩,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升明显。从银监会公布的数据看,我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在2014年连续四个季度双升,这种回升将会影响银行业的房款能力,放款能力的削弱将会减少银行收入,降低银行对经济的支持能力。同时,当不良贷款率和贷款余额上升到一定比例将会对银行业的资本安全造成重大威胁,这种反弹提示中国国有以及商业银行在资产管理和风险控制方面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3)银政不分的色彩依旧浓重
行政对于中国银行业的干扰过度,特别是地方政府对银行信贷的干扰过多。地方政府为了发展地区经济,不断地通过融资平台大规模举债借贷。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累计高达14-17万亿元,地方政府的税收基本为3-4万亿元,单是银行利息这一项就高达上万亿。此外,政府为了维持土地收入,不断地推高房地产市场,使得房地产的债台同样高筑。这种银政不分的后果是不仅拖累了银行,也使得地方政府的压力过大。
三、中国银行业未来改革方向
中国银行业在过去的发展中虽然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为中国经济的废除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但是其本身也存在许许多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如果不能被有效解决,那必将威胁到中国金融业的安全,这就要求银行业要进一步调整发展结构,继续深化改革。
1.促进银行业务多元化
银行不仅要有创新意识,而且要敢于打破现有模式,使其产品具有新功能、新附加值以及便利性。例如建立零售银行、中小企业银行、社区银行等。当前中国电子商务发展较快,各大银行可以利用良好的网络环境,扩大与证券、保险业的合作范围,共享网络资源增加其产品的多功能性。同时,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决定了还需要众多的、有效的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中小型金融机构立足县域、服务三农。银行还可以根据这些地方的特点创办一些新的业务、新的金融产品,努力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有效性。
2.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促进中国银行二次转型
加强金融改革总体设计,鼓励金融制度创新,重点解决金融发展中的体制性障碍和深层次矛盾,全面推进利率市场化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外,利率市场化还要求各商业银行建立具有稳定期限结构的利率定价体系、具备独立的利率定价能力、构建完善的利率风险监测与管理机制。从这些方面入手可以进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缩窄存贷款利差,改变传统的“吃利差”模式,促进银行的二次转型。
3.国家放松管制,提高银行业效率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是国家行政干预以及严格的金融管制形成的,不是市场自由竞争产生的结果,因此不能使银行运行高效率。一定程度的放松管制,给国有商业银行更多自由发展、自由竞争的空间,从而提高竞争效率。 中国政府可以在保证金融安全的前提下,鼓励中国银行业走出去,多投资国外大项目,让其在于国际先进银行的竞争中变强大。
4.提高银行业的服务水平
银行作为一类金融服务机构,其服务质量的改革也是提高银行业业绩的重要方面。银行可以采用培训、与绩效挂钩等方式提高银行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利用良好的业务与服务质量来吸引更多的客户,这不仅能帮助银行稳定的吸收进大量的存款,还能创造更多贷款的发放,使得人们对银行业的满意程度提高,从而鼓励其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方芳.金融动荡背景下银行业监管的国际合作[J].新金融,2013,12:52-54.
[2]刘运彪.中国银行业改革的几点思考[J].经济导刊,2013,Z5:57-60.
[3]李艳红,尹继志.我国银行业监管新规及相关问题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12:61-65.
[4]杨涛.中国银行业的出路在于改革[J].法人,2012,03:13.
作者简介:王玄玄(1991- ),女,汉族,在读研究生,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