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背景下企业经济管理制度创新
2016-05-20姬中伟
姬中伟
摘要:创新为企业发展持续注入活力,尤其是在市场风险与变化日益加剧的当代社会,以变化应对变化的策略才能使企业持续快速发展。本文从解读制度创新的意义入手,剖析现有制度存在的种种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新形势背景下进行经济管理制度创新的策略,尝试为企业进行创新工作提供可行性参考。
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市场环境的急剧改变给经济生活带来深刻影响,在经济变革漩涡中究竟能否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是每个企业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从产品研发、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都在经历着改革而创新,因此企业的管理制度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吸取先进管理思想,在结合企业自身生产特点与战略目标的基础上,为企业发展提供助力。
一、企业进行经济管理制度创新的意义
经济管理制度是企业借助经济手段,合理有效利用经济资源,创造经济价值的方式,是企业研发、生产、销售问题的整体解决方案,在新经济形势背景下,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1.新形势下经济特点对企业经济管理制度创新提出新要求
新形式背景下的经济特征主要有三点:
一是知识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成为一种可以被量化管理从而创造价值的生产要素,合理利用知识进而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谋求发展变革中的核心问题。同时,知识的运用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利用人力资源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对企业经济管理制度提出了新要求。
二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企业进行信息化管理带来便利,也对生产过程、财务管理到人事管理各个方面和层次的管理模式提供了改变的契机。为更好的实现企业信息共享,提升企业经营效率,企业应进行制度创新以适应企业各方面的变化。
三是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使企业拥有更多发展的可能,但也将企业暴露在更大挑战与压力之下,这种变化要求企业将自身置于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来考虑问题。激烈的竞争促使企业加强管理,创新能够帮助企业在层层重压下突出重围。
2.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为企业发展提供动力
一些企业虽然已经意识到新形势背景下经济特点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还没能制定出适应这些特点的发展目标,或是没有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方案。内部管理控制方面的漏洞使企业的发展缺乏坚实基础,缺乏系统完善的发展理念或是不能将先进理念进行个性化应用是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面临的问题。因此,企业有必要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创新,从而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保障。
二、现有经济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企业经营模式在发展中已经做出很多改进和调整,但是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还不能完全适应,现有制度仍旧存在很多问题。
1.管理理念缺乏创新
管理理念是企业经营管理者对企业的理性认识,体现了管理层对企业的准确定位,先进的管理理念有助于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很多企业对管理理念重视不足,很容易导致两方面问题。一方面,企业容易采取短期行为,例如盲目扩大规模以提高产量或是过度依赖价格战,这样的行为可能在短期内可以提高企业效益,但是却会损失企业长远利益,不利于企业塑造良好社会形象,对企业造成透支型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对风险控制能力较差。效益与风险相伴相生,追求高回报的同时也面临着高风险。企业内部控制不足的问题会使企业发展缺乏稳定基础,应对危机能力差,当出现意外风险或是剧烈市场波动时,这样的企业很可能无力应对剧烈变化。这样的情况下,再大的企业也不过是外强中干,很难保证长远稳定发展的目标。
2.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管理制度的构建是一个完整体系,一个企业想要正常运转,不仅需要管理者对企业整体方向的准确把控,更需要所有员工和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因此良好的制度必不可少。但是目前我国企业的管理制度普遍存在企业所有者权力过大和缺乏监督反馈机制两个问题。许多企业所有者单独进行决策或是方案选择,企业中其他员工的缺少发表意见参与决策的途径,这样会使员工缺乏对企业目标的认同感,不利于目标的实现。另外,监督机制在企业运营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运行的各个环节各自独立,是否按照规定完成生产任务、完成质量效益如何没有一套科学的考核标准。这样的条件下,企业很难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绩效考评制度,员工工作缺乏积极性,不利于企业效益的提高。
3.企业管理组织松散
有效的管理组织可以帮助企业合理配置有限资源,确保以最高效率实现组织目标。合理的管理组织应是由明确的职责权限,清晰的责任制与责任流程,但是现有的管理松散,层级过多,信息在各层级间传递较慢,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作出调整。同时,很多企业存在一人担任多职和交叉管理的现象,但又伴有管理灰色地带。说明企业在作出管理组织安排时没能整体考虑,进行科学有效划分。
三、新形式下创新企业经济管理的策略
1.树立与时俱进的企业管理理念
理念的创新是进行企业经济管理改革的前提,是员工工作和企业发展的软环境。随着企业竞争不断加剧与市场风险增大,管理理念中应引入竞争意识与危机应对意识。企业应在统筹全局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安排,避免顾此失彼的情况发生。同时企业应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人才的培养可以帮助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为员工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竞争环境可以激发员工积极性,从而为企业发展带来不竭动力。只有不断向前发展的企业才能保持应对危机的能力,提高自身在行业中的整体竞争力,在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
2.完善管理制度
先进的管理理念是基础,想要将企业战略目标细分并落实到实处,还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做保障。一方面,注重将制度化与个性化结合,根据各部门的工作特点与工作性质对组织机构进行调整,防止过于刻板的组织机构使企业陷入只有表面架构而缺乏实际运行活力的现象发生。各部门内部则应充分考虑员工需求,建立弹性管理制度,考察现有制度是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员工创新与积极性。另一方面,企业应引入监督机制,使实际工作中的各层级和环节都有明确的责任人和监管人。同时鼓励员工自觉加入监督行列,提高员工参与度,以民主和监督的活跃氛围促进员工加入监督行列,避免经济资源浪费。
3.调整管理组织
企业应扁平化管理层级,避免冗余的管理组织降低企业效率,加快信息在各层级间传递交流速度,为建立完整有效的反馈机制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企业应该明确管理权限,避免各部门遇事相互推脱或者对利益争夺互不相让的情况发生。但应注意的是,组织结构属于动态概念,应随着企业所处环境、管理目标、经营计划的改变而调整。不存在适用于所有企业的最佳管理组织结构,只能具体企业具体调整,同时随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才能让管理组织更加完善。在这一前提下,企业中各部门与单位的关系以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各部门在承担自身任务的同时还应考虑其他部门,利用信息技术优化组织管理网络,真正使企业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综上,随着市场变革不断加剧,经济管理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创新可以帮助企业获得不断发展的动力,是企业应对内外挑战的必由之路。企业想要实现发展的长期性与稳定性,在竞争与改革的洪流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从根本上进行经济管理调整,才能深入挖掘企业创造价值的潜能。企业任何形式的创新都应综合考虑自身的具体情况,保持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完善的管理制度,采用合理的组织结构,实现自上而下的整体管理,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经营效率与效果。在动态调整中进行新形式下经济管理探索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