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薪酬激励、在职消费与公司财务绩效文献综述
2016-05-20洪如君
洪如君
摘 要:高管薪酬激励问题一直困扰着学术界和公司界,成为学者研究热点。高管薪酬既包括显性的货币薪酬和股权激励等,也包括隐性的在职消费。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高管显性激励与在职消费以及在职消费与财务绩效这两个问题进行全面的综述并给出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薪酬激励;在职消费;财务绩效
一、引言
企业两权分离使股东与高管之间的代理问题成为公司治理中备受重视的课题。高管的勤奋程度对企业的经营发展至关重要,如何设置出合理而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值得大家踊跃探讨。
二、显性激励与在职消费
国内外对高管显性激励与在职消费的研究并不多,在现有的研究中可以总结出两种观点:替代观和互补观。
(一)替代观。Cornell认为在职消费在货币薪酬不足时可弥补高管的心理落差,产生激励作用[1]。Depken也证明了薪酬激励可以减少高管的自利行为,抑制在职消费[2]。
国内,陈冬华以四种方法衡量它们的替代关系:1、在职消费与货币薪酬的自然对数之差;2、在职消费与货币薪酬自然对数取商;3、以在职消费和货币薪酬按升序排列得到的秩得分之差除以总样本;四,在此基础上,按行业分类。发现市场指数较高时,货币薪酬更多地取代在职消费[3]。傅颀、汪祥耀以管理费用减去职务无关的费用衡量在职消费,发现:薪酬激励与在职消费存在很强的替代效应,且这种现象在国企中更明显[4]。
(二)互补观。树友林通过研究发现货币薪酬与在职消费同增同减[5]。陈其安、李红强则认为高额的薪酬带来的是更多的在职消费,充分说明了高薪并不能养廉[6]。
三、在职消费与财务绩效
从目前的相关研究来看,学者们对于在职消费的激励效应问题主要有两种观点:代理观和效率观。
最先诞生的是代理观。以专机为研究对象,Edgerton以杠杆收购中的公司专机数据进行研究,表明过度的在职消费会损害公司价值[7]。而Gul则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质量的角度研究发现在职消费越高,公司财务报告质量越低,公司股价越低[8]。
在我国,陈其安、李红强通过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发现:在民企中在职消费显著降低公司财务绩效,国企中不显著[6]。冯莉以媒体治理为监督中介,研究发现在职消费对财务绩效有消极作用,但是媒体治理可抑制过度在职消费[9]。朱炎则认为,国企中在职消费与财务绩效显著负相关,并且管理层权力强化了这种负相关性[10]。
在职消费的正面观点是效率观。Chen以高管与员工的薪酬差距为出发点,发现在高管与员工薪酬差距不大的前提下,在职消费与财务绩效正相关[11]。Hammermann从心理学和经济学的角度阐述在职消费存在的原因,在职消费是对员工的一种关心和劳动成果的肯定,能够从心理上安抚员工[12]。
我国只有极少数学者支持效率观。李焰分别在国企与民企中研究在职消费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国企中在职消费对公司绩效有正向的影响[13]。而程倩茹却发现在职消费与财务绩效存在复杂的倒U型关系,合理的在职消费可以提升财务绩效,过度在职消费会背离股东的目标[14]。
四、文献述评
通过回顾国内外关于高管薪酬激励与在职消费以及在职消费与财务绩效的研究可以发现:国外学者对于此问题的研究比较早,相关理论发展和研究方法都比较成熟。这与国外的证券市场起步早、机制完善、发展成熟有关。而与此相比,我国的证券市场输在了起跑线上,相关制度建设并不完善,市场信息透明度低,一手信息搜集困难,严重阻碍了学者们的研究。从国内学者的研究来看,大部分都是基于主板市场,而对中小板尤其是创业板的研究严重不足。这与创业板市场起点落后、发展不健康、样本量不足息息相关。并且国内外学者大部分研究都是针对薪酬激励效应,而对于薪酬激励与在职消费之间相关性的研究并不多。(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 Cornell B.Compensation and recruiting:private universities versus private corporations[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04,10(1):37-52.
[2] Depken C A,Nguyen G X,Sarkar S K.Agency costs,executive compensation and external monitoring:a stochastic frontier approach[J].America:University of Texas at Arlington,2005.
[3] 陈冬华,梁上坤.在职消费,股权制衡及其经济后果[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0,1.
[4] 傅颀,汪祥耀.所有权性质,高管货币薪酬与在职消费—基于管理层权力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3(12):104-116.
[5] 树友林.高管权力,货币报酬与在职消费关系实证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1(5):86-89.
[6] 陈其安,李红强.在职消费的影响因素及其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技术经济,2013,32(1):112-119.
[7] Edgerton J.Agency problems in public firms:Evidence from corporate jets in leveraged buyouts[J].The Journal of Finance,2012,67(6):2187-2213.
[8] Gul F A,Cheng L T W,Leung T Y.Perks and the informativeness of stock prices in the Chinese market[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11,17(5):1410-1429.
[9] 冯莉.媒体治理视角下在职消费与公司价值的关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
[10] 朱焱,翟会静.管理层权力,高管人力资本激励与企业绩效[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4,35(6):96-102.
[11] Chen D,Li O Z.Do Managers Perform for Perks[J].2010.
[12] Hammermann A,Mohnen A,Nieken P.Whom to choose as a team mate A lab experiment about in-group favouritism[J].2012.
[13] 李焰,秦义虎,黄继承.在职消费,员工工资与企业绩效[J].财贸经济,2010(7):60-68.
[14] 程倩茹.媒体监督与在职消费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