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2016-05-20曾红
曾红
【摘 要】 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早年马克思深受宗教理论和西方正义思想的影响,在《莱茵报》工作时期开始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而后在结合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思想的前提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正义的理论。
【关键词】 马克思;正义思想;形成;发展
马克思的正义思想的形成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在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受到宗教的洗礼正义也被附体在神灵的身上,黑格尔哲学对马克思的影响使得马克思从一个有神论者变成一个无神论者,在毕业之后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他逐步体会到民众的疾苦便开始寻找正义的出路,马克思认为从社会现实生活出发建立的正义才是人们所期盼的正义。
一、早年马克思的正义思想来源
西方的正义思想追根溯源可以回到古希腊,其实正义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女神狄刻的名字,人们将神灵与正义联系起来视神灵为正义的化身,即便在那时人们对正义的理解不是很透彻,但是人们依旧把正义视为评判是非对错和惩恶扬善的力量。西方的正义思想对马克思的正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马克思的正义思想是继承了这些伟大思想家的正义思想,但又远远的超越他们的正义思想。
1、西方正义思想的影响
对正义的理解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正义思想,正义是善的体现,是人们的内在美德,是一个人的精神食粮。可以说梭伦是研究正义思想的第一人,在他看来给一个人以其应得的就是正义,苏格拉底认为“不愿行不义的事就足以证明其为正义……守法就是正义”,[1]在他看来只要人们不做违法的事情那就是正义的最大体现。柏拉图认为各尽其职就是正义,我们应该各守其位,做到互不干涉。在乌尔比安看来正义就是我们应得的,然而虔诚的神学家们往往会认为上帝就是正义的使者,认为上帝凌驾于万事万物之上,我们不能违背上帝的意愿,唯有在宗教的世界里才会存在真正的正义,他们已经完全的将正义神学化。
(1)自然状态下的正义。在思想启蒙运动时期,人们对正义的理解也更加的具体深刻,他们不再将正义赋予神灵身上,也不再顶礼膜拜、畏首畏尾,而是从理性和经验出发来理解正义,这是正义发展历程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霍布斯认为在自然的状态下是没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的,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都是通过武力来解决的,在当时的社会人们为了和平寻求安稳就希望通过社会契约建立理想的国度,正义就有迹可循。洛克和霍布斯一样都是从人的自然状态出发来理解正义思想,也企图通过契约建立理想国度,卢梭对正义的理解在很大的程度上继承了霍布斯的正义思想。
在卢梭看来平等和正义本来就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所以我们应该尽全力去反对和阻止一切企图扼杀或者阻碍正义的任何行为,这是一种无法毁灭和抹去的正义。在自然状态下卢梭把人们的生活描述的无忧无虑,虽然每个人的自身条件是不同的,但是这些因素不会造成社会的不平等的,卢梭认为在自然状态下我们是找寻不到社会不平等的苗头,所以人与人之间是完全平等的,不存在歧视。
私有制的出现正义问题也随之袭来,人们展开了争夺社会财富的混乱斗争,在资本主义社会尝过资本甜头的恶狼只会变本加厉甚至会不惜一切代价去索取他所需要的一切。富人们联合起来压迫和奴役穷人也只是为了维护他们所得的利益,自然状态下的平等早已被毁灭的无踪无迹。在这样的情况下卢梭提倡在国家的基础之上建立民主,这恰巧被统治者加以利用造成了社会的不平等。个人的自由受到了压制,由于过度的强调国家和社会所以个人的权益最后就会被慢慢的忽略,民主也就变得遥不可及。
(2)非自然状态下的正义。康德所表述的正义不是在自然状态下的正义,而是离开自然状态之后建立了一个共同体之后的正义,我们可以追求自己想要的只要我们不去介入别人的生活。康德的正义思想大多以批判社会现实为主,将人们的视线成功的从思辨领域转向了实践领域。
在社会生活中康德认为正义主要表现为臣民平等,但是他认为国家的元首高于臣民这点恕我不能苟同,既然是平等的那就是不分身份和地位,为什么元首除外呢,这样的正义在现在看来也是不正义的,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康德要求共同体的成员都是平等的自由的,他认为只有基于共同体成员的公意基础之上产生的法律才能表达人们的共同意志,才是真正的公平。在康德看来道德上的正义和法律上的正义一样都是值得推崇的,他甚至认为政治法律意义上的正义更能表达人们的心声。
2、学生时代马克思的正义思想
前人对正义的理解已经比较全面,但他们仍没有将正义思想与现实社会连接起来,也就无法正确的剖析正义的内涵。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变化时期,其正义思想也经历了这几个发展变化时期。
马克思出生在有着浓厚的宗教氛围的犹太家族,受家庭背景影响的马克思小时候是信奉宗教的。他在作文中也曾提到“我们的心、理性、历史、基督的道都响亮而令人信服地告诉我们……只有上帝才能够拯救我们”[2]由此可见,马克思将上帝放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相信上帝能摆渡人们抵达幸福的彼岸。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对上帝的极度崇拜,那时候所谓的正义也是以上帝的眼光来评判的正义。
马克思步入大学之后接触了许多黑格尔的著作并深深深受其影响,要知道黑格尔的哲学在当时是备受推崇的,他认为绝对精神是先于人和自然界存在的,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在当时的德国占有统治地位,他们强调的是自我意识而不是宗教的至高无上。马克思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他开始用理性的眼光来审视宗教,马克思开启了对宗教的批判之门。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可以明确的感受到马克思的态度之坚决,他已经彻底的将自我意识置于宗教之上,开始了对宗教的无情批判。
从马克思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他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黑格尔派的哲学思想,马克思的思想活动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所以早年的马克思算得上是一个黑格尔主义者,他的思想受黑格尔思想的影响之大。
二、《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发展
学生时代的马克思很少参加社会实践,所有无法从理论层面过渡到实践层面,在《莱茵报》时期的工作经历为这一过渡提供了条件。
1、物质世界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在当时的社会物质世界和现实社会之间存在一系列的矛盾,就连书报这种原本应该是用来表达人们公共意志、反映现实生活的刊物都被限制了。现实世界中的我们往往希望得到的更多,希望我们不受其他力量的摆布,但却总是事与愿违,物质世界总是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而导致矛盾的锐化。
马克思参加社会工作以来更多的涉入现实生活,了解了民众疾苦,然而现实总是不易被人们接受的。在此期间马克思对德国当时的政治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因此也得罪了不少达官贵人,使原本的生活变得更加艰辛,可以说马克思算得上是一个纯粹的学者——敢怒敢言。由于遭到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思想的冲击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开始思考黑格尔哲学的局限性,逐步走出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转而向唯物主义迈进。
2、贫富差距的矛盾
步入社会之后他对人们的生活也有了真正的了解,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也呼之欲出。因为只有亲身去体会过才能真正的了解人们的疾苦,我们也在努力的寻求正义以满足自身需要和实现自我价值,社会亦急切需要正义来维护正常秩序促进社会发展进步,马克思这一时期的思想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提供了基础。
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对当时的社会状况进行了剖析,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社会带来了财富,但是与此同时也导致了贫富差距日益加剧,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变得更加尖锐。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本身就已经提供了一个鲜明的贫富对立的实例,他把贫穷和富裕比作枯树枝和活树枝,这是两个极点相对立而存在,贫富差距越大,人们离正义就越来越远。
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发展拉大了贫穷与富裕之间的差距,资本家的贪婪导致了人们的极度贫困;另一方面统治阶级利用人们的宗教信仰将宗教与德国的政治紧密联系起来压迫和奴役人们,于人们而言正义更是可望而不可即。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
马克思受黑格尔哲学影响至深,他在对待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思想予以抛弃,但并没有全盘否定黑格尔的哲学思想,马克思思想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结合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从而形成了全新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
马克思认为对正义的理解必须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虽然我们早已抛弃以神为中心的有神论,但是我们也不能止步于前人的经验,因为一切的理论都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在马克思看来我们的社会生活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3]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为马克思开启了另一扇大门,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正义思想的形成的重要基础。
马克思步入社会之后其批判思想对当时的社会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著作也大多是为了更好的指导工人运动,帮助他们解决现实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全心全意的投入到这场政治运动之中,并且在工人运动的同时不断地佐证自己的观点。马克思的实践观点的形成标志着马克思的正义思想已经基本形成,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建立不仅向世界表明他已经彻底跳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学说,不仅实现了从有神论者到无神论者的变换,也实现了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转换,这为马克思正义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和基础。
【注 释】
[1] 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M].商务印书馆,1984:164.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1.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136.
【作者简介】
曾 红(1989-)女,四川宜宾人,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