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市农村残疾人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
——以吉亚乡亚吐格曼村为例
2016-05-18许谊珈中共和田地委党校新疆和田848000
许谊珈(中共和田地委党校 新疆和田 848000)
和田市农村残疾人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
——以吉亚乡亚吐格曼村为例
许谊珈(中共和田地委党校 新疆和田 848000)
残疾人是弱势群体,农村残疾人又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具有双重的弱势性。帮助农村贫困残疾人解决温饱问题不仅是党和政府的重要任务,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农村残疾人的精准扶贫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而艰巨的工程。本文以和田市吉亚乡亚吐格曼村为例,着重从农村残疾人贫困的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希冀为决策部门提供参考,为农村残疾人脱贫尽微薄之力。
精准扶贫;残疾人;对策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3.028
农村残疾人群体具有双重的弱势性。相对于健全人来说,残疾人是弱势群体;相对于城镇残疾人来说,农村残疾人又是弱势群体。在和田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伴随着城镇化、非农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残疾人脱贫问题日益突出,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其自身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也影响着和田的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
一、吉亚乡亚吐格曼村残疾人基本状况
2015年该村辖5个村民小组,235户,1139人,现有各类残疾人47人,占全村总人口的4.13%。从劳动能力情况看,18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和有部分劳动能力的残疾人37人,占残疾人总数78.72%;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10人,占21.28 %,他们主要靠父母、兄妹、亲友供养,或通过政府救济。从就业情况看,城镇就业和个体就业(含农村有耕地的)的1人,占2.13%。从家庭情况看,全村有14名残疾人处于贫困或贫困边缘状态,占29.79%。这个特殊群体的生活状况普遍较差,突出表现为。
1.就业状况普遍较差
就业门路窄,技术贫乏和资金不足成为农村残疾人脱贫致富的三大障碍。输出劳务外出打工的机率极低,90%的残疾人靠耕田种地维持生计,缺乏稳定的经济收入。由于缺乏资金、技术和经营能力,也无法从事个体经营。
2.生活状况普遍较差
由于丧失劳动能力,无力耕作,农村残疾人年人均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大大低于社会平均水平和同类地区农民生活水平,家庭年收入平均不到1200元。
3.身体状况普遍较差
农村残疾人康复机构极度缺乏,乡镇暂未设有残疾人康复机构。尽管这几年和田市开展了一系列残疾人康复项目,但面对庞大的残疾人康复需求,项目的实施只能惠极少一部分人,残疾人接受康复服务的比例仍然很低,大部分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没有条件接受有效的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
4.居住状况普遍较差
尽管这几年和田市大力实施了“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工程”、“富民安居工程”,但由于指标有限,且受残疾人自身经济条件所限,绝大部分贫困残疾人无力翻盖房屋,居住状况较差。一些贫困残疾人居室家徒四壁,家具破烂不堪,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家具都没有。
5.医疗状况普遍较差
由于收入微薄,许多贫困残疾人无钱看病治病,小病忍、大病熬,小病拖成大病,轻病熬成重病,残病交加,雪上加霜,病情越拖越重,最终无法医治,生活也越拖越苦,造成交叉性恶性循环,有的甚至被病魔拖得倾家荡产。
6.受教育状况普遍较差
由于身体残疾、行走不便、家庭经济困难等多重原因,农村残疾人文化程度总体偏低。大多数农村残疾人未接受过任何职业技能培训,基本没有一人接受过高等教育。盲、聋、哑三类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状况更为堪忧。残疾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率与义务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二、造成农村残疾人贫困状况的深层次原因
1.社会保障与福利制度的普惠标准,形成了新的差距
农村贫困残疾人除了享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的临时性补助、救助之外,生活来源完全依靠自力更生和“低保”。特别是重度残疾人和一户多残家庭的残疾人脱贫,只能依赖 “低保”、合作医疗等较为稳定的政策性扶助。调查表明,家庭中的残疾人口占家庭人口的比例越大,患病医疗的比例越低,对家庭的经济影响越严重,对农村税费减免优惠政策的感受越低,脱贫致富的能力越弱。而现行保障制度并没有给这样的特殊家庭另外施恩,目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的是普惠政策,没有对残疾人这个特殊群体进行分类施保,没有考虑到残疾人特别是重度残疾人自身生理条件所产生的特殊需求,实际上残疾人在与健全人同样收入标准和生活补助标准的前提下,除了相同的日常生活支出外,还要支付比健全人更高的医疗和康复费用。这种不加区别的评估办法和补助标准,没有体现对残疾家庭特别是重度残疾和一户多残家庭这一特殊群体的特殊照顾。
2.家庭供养矛盾突出,原本贫困的家庭因增加负担难以维继
家庭供养矛盾是造成残疾家庭和残疾人贫困的重要因素。该村成年重度残疾人和老年残疾人中约有六成完全依靠家庭供养。实际上,供养有残疾人特别是重度残疾人的农村家庭,在原本劳动力缺乏的情况下,既要供养其生活、扶持其起居、还要承担其治病和康复的大量费用,长期下去,壮的拖垮了,富的拖穷了,经济拮据,抵御风险能力脆弱,供养能力极低,生活也非常贫困,家庭生活水平实际上大大低于普遍农户家庭,生计难以维持。
3.基层残联组织不健全,农村残疾人工作难以深入
农村残疾人工作全靠每个乡镇残联一个兼职理事长和一个残联干事去做,且没有专项工作经费,工作开展难度极大,难以深入到村、到户,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农村残疾人工作。
三、改善农村残疾人生活状况的对策与建议
1.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农村残疾人扶贫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残疾人虽然只占和田市人口的5.31%,但他们的生活状况却直接影响到总人口15%以上亲属和1/5家庭的稳定、和谐与发展,关系到农村家园建设的成效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水平,是当前“三农”问题特别是农民问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没有占总人口5.31%的残疾人脱贫致富,就没有真正意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也就没有全体人民的全面小康。当前,农村残疾人的贫困问题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是农村扶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做好农村残疾人扶贫工作,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重要内容和具体体现,各级、各部门必须进一步增强这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在“构建和谐和田”中统筹残疾人扶贫工作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在农村残疾人扶贫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对农村残疾人扶贫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扶助残疾人的长效工作机制,在政策引导、制度规范、经费支持、宣传教育等方面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更多更大的支持。要加大资金投入,实施经济扶贫、就业扶贫、康复扶贫、教育扶贫、法律扶贫、科技扶贫、文化扶贫及社会保障等综合措施,多管齐下,着力解决好农村残疾人生产、生活中的突出困难和返贫问题。要把农村残疾人扶贫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责任制和工作计划,量化指标、细化责任,加强督促检查,统一考核评估,确保扶助贫困残疾人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让残疾农民同健全农民一样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文明成果。
3.强化基本生活保障,完善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机制
针对目前农村残疾人生活状况存在的突出问题,着重从四个方面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机制。一是进一步建立健全残疾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贫困残疾人享受低保,做到应保尽保,使贫困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得到长期的保障。建议有关部门对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残疾人采取特殊救助措施,实行分类施保施救。对重度残疾人和一户多残家庭给予重点保障,并适度拉大和提高补助标准,满足他们在基本生活基础上的特殊需求。二是要重视和做好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工作,把改善残疾人居住环境当作重要工作内容来抓,多方整合、筹集资金,帮助残疾人在出行方便和利于生产劳动的地方建房,使他们安居乐业。三是进一步健全农村新型残疾人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医疗保险体系,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建立健全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网络,方便残疾人就近医疗。四是建立救助制度。政府设立救助资金,对特困残疾人的医疗康复进行补助,突发重病住院、重度精神病人长期住院治疗、子女就读中、小学或特教学校无法交纳学杂费的残疾人均可申请特困救济补助。
4.健全完善扶持政策,鼓励和扶持残疾人发展生产劳动致富
各级政府要把扶持农村残疾人就业纳入农村就业和再就业“大盘子”,齐抓共管、统筹安排、共同推进。要加大农村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力度,劳动、教育、农业、科技、残联要将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纳入各自培训工作的大盘子,免费为农村残疾人开展中短期、针对性强、实效性明显的职业技术和实用技术培训。劳动和金融机构,要放宽信贷门槛,扶持残疾人开展生产自救和组织起来实现就业。要利用农业产业化发展之机,建立农村残疾人扶贫基地,发挥公司+基地+农户的优势,带动更多的残疾农民脱贫。要通过开发公益岗位、发展福利企业、奖励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单位、鼓励个体经营和自愿组织起来就业、组织外出务工等方式,全面促进农村残疾人就业和再就业。
5.推进农村医疗康复,提高农村残疾人医疗康复水平
围绕在2014年前全面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农村医疗资源,为农村残疾人提供医疗康复服务。一要加强农村康复医疗机构建设,整合康复医疗服务资源,建立健全农村残疾人康复医疗服务体系。为残疾人提供就近就便的有效医疗康复服务,扩大农村残疾人康复受益面。二是组织医务人员对农村贫困残疾人进行专项康复医疗。三是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医疗制度,由政府出资为纳入低保的残疾人、一户多残的残疾家庭和严重丧失功能的残疾人缴纳合作医疗个人缴资部分,鼓励他们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解决“就医难”的问题;要建立对患大病重病农村贫困残疾人的医疗救助制度,确保贫困残疾人得到医疗救助。
6.大力发展特教事业,保障农村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
特殊教育是残疾人未来职业生活的准备教育,是提高残疾人素质、增加残疾人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也是农村残疾人脱贫的根本,要下大气力发展农村特教事业。一是要高度重视特教事业,把特教事业列入“十二五”规划,把农村残疾人儿童少年特殊教育纳入当地义务教育体系,统筹安排,同步实施。根据国家规定,人口在30万以上的县(市、区)都要举办一所特教学校,市教育局、市残联要积极争取这一政策,筹办特教学校,填补我市特殊教育机构的“空白”;要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校舍资源,挖掘潜力,增加布点,举办特教学校。二是积极改善现有农村随班就读办学条件,扩大办学规模,切实帮助解决有入学愿望、身体能行的残疾儿童圆“入学梦”。三是积极开展各种形式扶残助学活动,进一步完善扶贫助学制度,减免贫困家庭适龄三类儿童少年和特教学校学生学费、课本费和住宿费用,解决好贫困残疾学生上不起学的问题,为农村残疾儿童少年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帮助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完成学业。
7.广泛动员社会力量,营造扶助贫困残疾人的良好社会环境
要高度重视社会力量在农村残疾人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动员社会各界发扬中华民族扶弱济困的传统美德和人道主义精神,营造扶残助残的良好社会氛围和环境,推动扶残助残活动,形成社会扶残助残机制。要动员和组织党政机关干部、党团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开展“一帮一”、“众帮一”、“单位包户”和志愿者助残等多形式、多渠道、多层面的帮、包、带、扶活动。要加强政策引导和政策支持,鼓励、扶持民间力量兴办残疾人福利设施,为贫困残疾人提供服务,逐步形成帮扶主体多样化、帮扶形式多样化、帮扶资金多样化、社会广泛参与和相互促进的扶助农村贫困残疾人的社会化工作格局。
8.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构建辐射农村的残疾人工作组织网络
要重视和发挥残联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基层残联组织建设,完善基层残疾人组织功能,构建辐射基层的残疾人工作组织网络。建立健全农村残疾人协会组织,配备村级残疾人专职委员,为农村残疾人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提供组织上的保证。基层残联组织要认真履行“代表、服务、管理”职能,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认真协调解决残疾人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当好党委和政府的参谋助手。基层残联干部要不断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式,强化服务意识,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了解贫困残疾人状况,倾听他们的呼声,反映他们的需求,切实为贫困残疾人谋利益、办实事,确保残疾人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