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分析

2016-05-18林铭艳广东培正学院思政部广东广州510830

新丝路(下旬) 2016年6期
关键词:消费水平群体消费

林铭艳(广东培正学院思政部 广东广州 510830)

广州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分析

林铭艳(广东培正学院思政部 广东广州 510830)

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广州六所高校的学生,从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四个方面分析广州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及存在问题。总体上广州大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家庭收入表现合理的消费行为,但显示出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不平衡、重娱乐休闲消费而轻发展性消费、追求超前消费和过度消费、重视消费的象征意义等不良倾向。

大学生;消费观;消费行为;消费心理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6.026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消费性质的转变对大学生的消费观、价值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学生脱离家庭独立生活,没有固定经济收入却具备自主消费的能力,其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属于社会上活跃的消费群体。近两年,电商平台出现的“白条”,打着“先消费后付款”、“随心分期”、“享受品质生活”的旗号,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如今更有民间贷款进入高校,最引人注目的是女大学生的裸条贷款,只要女大学生用手机自拍一张手拿身份证的裸照,发给贷款公司,没有任何抵押,钱就到手了,这样的“好事”确实诱惑了不少的女大学生。在开设道德课和普法课的大学,众多大学生用这样的方式取得贷款而提前过度消费,让我们不得不反省大学在这方面的教育是否有所缺失。

为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消费现状,笔者对广州六所高校(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广东商学院、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文艺职业学院)的学生进行调查,发放问卷600份,有效回收572份,有效回收率95.3%。根据数据和访谈记录,从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消费观念四方面分析广州大学生消费的基本状况。

一、消费水平

1.生活费用来源。大学生主要依靠家庭供给、勤工俭学、奖学金、助学贷款等形式实现大学期间的消费。调查显示79.1%的大学生所用生活费由父母提供,通过勤工俭学挣得的生活费的学生占37.4%,而依靠奖学金和助学贷款的分别占12.4%和4.1%,比例较小。本次调查对象包括高校的研究生群体,总体上生活费用依附家庭的比例相对要低,勤工俭学的比例相对较高。访谈发现,相比依赖父母而言,学生消费自己勤工俭学的收入更随心、更大方,比如买恋人的礼物、同学聚餐、外出旅游等。

2.家庭月收入水平。家庭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学生占15.7%,来自城市的只有11%,来自农村占71%;2000—4000元的占36.6%;4000—6000元的占21.5%,6000—10000元的占16.2%;10000元以上的占10.1%,这些富裕家庭90%来自城市和乡镇。调查中近50%的学生属于中等收入家庭,但低收入家庭所占比例不小,主要来自农村,这与受调查对象44.7%的来自农村有关系,而高收入家庭比例则相对较小。

3.月平均消费水平。数据表明75.3%的大学生月平均消费水平在500—1200元之间,属于适中消费人群,其中月平均消费水平500—800元的占了45.7%,月平均消费水平800—1200元的占了29.6%;月平均消费水平1200—1500的占6.6%,高于1500元的学生全部来自城市,占了4.3%,这10.9%的大学生属于高消费群体,而还有13.9%的大学生月平均消费低于500元,属低消费人群,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可见大学校园里消费的贫富差距大,出现了一批“高消费族”及与之对应的一批“贫困族”,大款族每月消费高达1500元以上,而贫困族仅维持在500元以下的水平,仅能解决基本的生存。相关性分析显示,大学生月平均消费水平主要受生源地和家庭月收入水平的影响,与家庭月收入水平的相关更显著。城乡家庭收入差距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消费水平的差距,大部分贫困族来自农村,高消费群体来自城市。

二、消费结构

1.基本生活消费。餐饮消费是大学生基本生活消费的主要支出。受调查者每月餐饮费用在300元以下的学生占20.5%,300—500元的占61.8%,500—800元的占11.9%,800元以上的占5.8%。每月餐饮消费额集中分布在300—800元之间的为适中消费,300元以下为低消费,800元以上为高消费。可见适中消费占73.7%,低消费占20.5%,高消费仅占5.8%。96.9%的受调查者认为每月消费支出的前三位都包括餐饮消费,其中有85.1%的学生将餐饮费用排在首位;只有3.1%的学生在每月主要支出费用的前三项中不包括餐饮支出。另外,服装、化妆品等支出也是大学生基本生活消费的重要方面,六项消费排序中,服装、化妆品的支出排在第四位,总比例占43.4%,其中6.3%的学生认为此项费用是其最大支出,甚至超过了餐饮、休闲娱乐、学习等方面,说明现在的大学生在社会交往中越来越注重个人衣着和形象。

2.发展型消费。学生为完成学业、开阔视野、扩宽自身知识面、增强综合素质进行的消费。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但书籍杂志、学习用品的支出均比娱乐休闲、服装、通讯要低,在六项调查内容中排位第五,60.9%的学生没有将学习费用纳入每月前三位支出,只有5.6%的学生每月用于购买书报及学习用品费用在100元以上,40.4%的学生表示在30元以下。大学生学习消费比重偏低,应增加发展消费在整体消费的比例,大学生除了满足物质需要,更应注重自身发展、满足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3.娱乐休闲消费。当前大学生业余爱好广泛,日常休闲娱乐消费的名目繁多。高端的演唱会、话剧、舞蹈、乐器,日常的瑜伽、跆拳道、溜冰、KTV、电脑游戏等的娱乐方式也日渐受到大学生宠爱,此类活动费用较高,调查中享受型的娱乐休闲消费总体排位第二,在每月消费中占的比重偏大。

4.人际交往消费。人际交往支出包括聚餐请客、赠送礼物成为大学生消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互联网和手机的普及使大学生通讯费用明显较高,甚至超过了服装、学习、应酬等内容,对于“每月的通讯费用”,50元以下的占33.%,50—100元的占47.5%,100—150元的占12.9%,150—200元的占4.8%,200元以上的占1%,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学生随时随地利用手机在微博、微信上更新自己的动态,随心网络购物,网络费用必然有明显的增长趋势。

5.耐用品消费。手机、电脑、相机、电子书阅读器、MP4、随身听、录音笔等在大学生群体中成为普及程度相当高的电子产品。其中手机拥有率达99.2%,电脑的拥有率达85.6%,拥有数码相机的占18.0%,拥有MP3/MP4的人数占30.6%,录音笔的占0.8%。从拥有手机的价位上看,2000元以下的占74.5%,属适中消费,但2000—3000元的占12.6%,3000元以上的高消费达12.7%,其中4000元以上的占7.1%。对于没有固定收入的大学生而言,这样的手机价位明显偏高。一般家庭月收入水平越高,使用手机档次越高,但调查中有不少学生家庭收入和消费水平都不高,使用手机却非常昂贵。例如受访中一位广州本地的大三学生,家庭条件困难,每月生活费600元,三年学费都是助学贷款,勤工俭学得来的收入买了超过4000元的iphone手机。

综上,大学生消费内容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除传统生存型消费,旅游、美容化妆、服饰都成了新的消费热点,访谈中有学生表示ipad、iphone、单反相机、品牌衣服、名牌手表和香水成为了现在日常生活的标配。消费内容多元化伴随的是消费结构失调,大学生有注重物质消费,过度追求休闲享乐,忽视精神的塑造和自身能力的提高。

三、消费方式

信用消费的普及,使得大学生即使没有固定收入,却能申请提前消费。2013年3月,《武汉晚报》曾报道有2万多名武汉大学生办理了信用贷款,额度超过1.6亿元,主要购买新上市iPhone、iPad及其他智能手机,不能按时还款的学生将背上信用污点。对于“使用信用消费的习惯”,5.3%的学生表示经常使用,偶尔使用的占26.0%,很少使用的占21.0%,只用于学校交费的占6.8%,目前没有办理的占40.9%,说明大学生消费能量入为出,但也有近1/3的学生有信用消费的习惯。74.5%的学生表示购物经常刷卡支付,反映大学生比较适应现代购物方式,不局限于传统现金交易。购买商品考虑最多的因素中,选择价格的占33.6%,选择质量的占65.4%,选择品牌、档次和外观的占7.3%、6.1%。购买电子产品36.2%的学生因其质量更好而倾向于支持国外品牌,17.8%支持国产品牌,46.0%选择质量更好的,无所谓品牌。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在购买商品时比较理智,更注重商品的质量,但也有大学生追捧国外品牌的倾向。

在消费过程中,47.0%学生认为自我控制能力一般,更有11.9%的学生认为很难控制,经常超出计划消费;而分别有7.1%、28.8%的学生经常、偶尔以购物发泄心情或获得心理安慰,说明一部分大学生对于自我控制和管理的能力较弱,容易受情绪影响而造成不必要的消费。28.8%的学生表示曾经为购买更好更贵的商品(品牌)而节衣缩食或减少其他消费,71.2%的学生表示否定,说明不少学生不顾实际经济状况而追求不合理的高消费倾向。对于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评价,64.1%的学生表示目前大学生消费比较奢侈,认为比较理性的仅占16.7%,认为比较勤俭节约的仅占8.3%,反映了大部分学生也认识到所属群体的消费偏高。因此,有13.9%的学生认为大学很有必要开设引导大学生合理规划消费的课程,39.1%认为比较需要。

现代生活为大学生提供了舒适的消费环境, 他们开始追求幽雅的情调,崇尚高品质的生活。但大学生属于只消费而缺乏完全独立生产能力的特殊群体,他们依赖家庭及社会财富进行消费,要引导学生坚持适度原则,选择适合自身需求和有利于全面发展的消费方式。

四、消费观念

时尚与个性是青年大学生的代名词。时尚以追求个性化的目的,成为大众追捧和模仿的对象,背后隐藏的是一种社会文化和心理现象。在时尚潮流方面,25.3%的学生消费时经常考虑时尚和潮流元素,他们对时尚与潮流倾注了较大热情,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是高校里最活跃的群体;偶尔考虑的占61.1%,只有13.6%的学生表示不在乎时尚和潮流元素,这部分学生较为传统。注重品牌是大学生追求时尚的重要表现,大学生已经具有明显的品牌偏好,认为品牌质量好有面子的学生占40.6%;32.3%的学生表示经济条件好,买品牌心情愉快;21.7%是跟着社会潮流走,5.4%的学生觉得品牌显示家庭条件和经济能力,给别人看的。可见,对大学生而言,品牌彰显了个性和身份,有不少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从众心理和虚荣心理。

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中,51.3%的大学生表示主要受同辈群体影响,35.9%的主要受家庭影响,主要受媒体广告影响的占29.5%,主要受学校教育影响的仅占7.8%,说明同辈群体对大学生消费认同的影响显著,但高校对于引导大学生合理规划消费的教育比较缺乏,因此53%的学生认为大学应该开设相关课程。同辈群体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有重要影响,大学生与同辈群体的共享环境能促进彼此理解和信任,满足学生的归属需要。大学生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互动和相互信任,使他们能够自由探讨各种话题,容易接受对方影响,而这个群体包含了不同经济状况和消费能力的个体,有些人难免产生攀比心理而冲动消费。

消费能否体现一个人的身份地位,21.7%的学生表示非常同意,69.2%表示基本同意,只有11.6%表示不同意,大学生受到社会广告媒体和朋辈群体的影响,高年级学生对消费体现的身份地位认同度越高,更认同消费代表的象征意义。当代中国,消费趋于成为人们社会身份和地位的标志,具有身份认同的功能。鲍德里亚看来,“人们从来不消费物的本身(使用价值)——人们总是把物(从广义的角度)用来当做能够突出你的符号,或让你加入视为理想的团体,或参考一个地位更高的团体来摆脱本团体。”[1]消费不是为了真的使用某种商品,而是品牌的符号意义,通过购买高档商品使自己摆脱低位团体的过程。人们将身份地位与消费直接联系起来,特定的身份地位总是对应着特定的商品系统。 “今天,中国人的消费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一个表现,是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越来越具有表现意味了。我们大体可以从一个人所吃的食物、所喝的饮料、所穿的服装、所住的房屋、所听的音乐、所看的电视节目和报刊、所从事的休闲和体育活动等,来判定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或一类人。”[2]随着消费成为社会身份和地位的符号,个人越来越重视消费的象征意义。当前中国的消费现状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群体产生巨大的影响,包括消费行为、消费心理、消费观念等方面,大学生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出现与城市大众群体趋同化的倾向。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消费出现依附于家庭的高消费,注重享乐和休闲消费,打工攀比消费等不良倾向,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引导和消费心理教育较为薄弱。因此,引导大学生做好自己的理财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形成健康的消费意识,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1] 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生出版社,2000:48.

[2] 王宁.消费的欲望:中国城市消费文化的社会学解读[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45.

林铭艳(1988—)女,广东茂名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消费水平群体消费
预计到2050年中国城乡消费水平将无明显差距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中国人均消费世界排名与增长预测研究
——基于指数增长模型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40年消费流变
我国31省城镇居民消费水平(2007)
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的演进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