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泰勒曼十二首幻想曲《C 大调幻想曲》作品简析

2016-05-18

北方音乐 2016年5期

曾 怡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泰勒曼十二首幻想曲《C 大调幻想曲》作品简析

曾 怡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巴洛克时期的长笛作品大约从1670年发展到1770年,泰勒曼的12首长笛幻想曲大约在这个时期的後期完成,在初演后就立即受到广大的欢迎。身为一个作曲家,泰勒曼藉由一连串官方的职务,来拒绝这种束缚,并打破了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的隔阂。本文对泰勒曼十二首幻想曲《C大调幻想曲》作品进行了简析。

【关键词】泰勒曼;《C大调幻想曲》

巴洛克时期的长笛作品大约从 1670 年发展到1770年,泰勒曼的12 首长笛幻想曲大约在这个时期的後期完成,在初演後就立即受到广大的欢迎。两百多年後的现在,这 12 首长笛幻想曲仍然是重要的长笛独奏曲目之一。泰勒曼为德国音乐带来了相当大的改变。直到十八世纪为止,作曲家都是依照职位所需作曲,而且当时音乐领域也被严格规范;一般的音乐演出通常也和制 度有所连结。身为一个作曲家,泰勒曼藉由一连串官方的职务,来拒绝这种束缚, 并打破了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的隔阂。

·泰勒曼的旋律奏鸣曲

在进入泰勒曼的十二首长笛幻想曲前,笔者想略为提一下泰勒曼的旋律奏鸣曲。这十二首旋律奏鸣曲,是写给长笛也是写给小提琴的,十二首的调性分别是 C大调、c 小调、D 大调、d 小调、E 大调、e 小调、G 大调、g 小调、A 大调、a 小调、b 小调和降 B 大调。每一首都有四到五个乐章不等,在每一首中,都有一个慢板的乐章,泰勒曼为每个慢板乐章写了两个版本:第一个是简单的旋律线条,第二个是在原本的旋律线条中加入装饰奏。比较两个版本,可以帮助学习装饰奏的演奏者更加了解该如何运用,并试着写出自己的装饰奏。

泰勒曼的十二首长笛幻想曲在 1732年到1733年,於汉堡正式发行,这是他为无伴奏乐器所作的其中一组曲子,其他组分别是同时间发行的给大键琴13的三十六首幻想曲、1735年发行的给小提琴的十二首幻想曲,和另一组给古大提琴14的十二首幻想曲,但现今已遗失。

以下是这十二首长笛幻想曲的顺序、调性及速度:

1.Fantasia in A major (Vivace-Allegro)

2.Fantasia in A minor (Grave-Vivace-Adagio-Allegro)

3.Fantasia in B minor (Largo-Vivace-Largo-Vivace-Allegro)

4.Fantasia in B-flat major (Andante-Allegro-Presto)

5.Fantasia in C major (Presto-Largo-Presto-Dolce-Allegro-Allegro)

6.Fantasia in D minor (Dolce-Allegro-Spirituoso)

7.Fantasia in D major (Alla francese-Presto)

8.Fantasia in E minor (Largo-Spirituoso-Allegro)

9.Fantasia in E major (Affetuoso-Allegro-Grave-Vivace)

10.Fantasia in F-sharp minor (A tempo guisto-Presto-Moderato)

11.Fantasia in G major (Allegro-Adagio-Vivace-Allegro)

12.Fantasia in G minor (Grave-Allegro-Grave-Allegro-Dolce-Allegro- Moderato)

这十二首曲子是以调性做安排,从A大调到g小调。泰勒曼刻意避开在一键长笛上没办法吹的调,15如:B大调、c小调、f小调和#F大调。这十二首长笛幻想曲可以用以下两个观点来看:一、第七首幻想曲以法国序曲(French overture)16为开头,暗示了不同於前六首,第七首到第十二首为新的部分。二、有位研究泰勒曼的学者喜尔胥曼(Wolfgang Hirschmann)认为这十二首幻想曲可以分为四组,每组各有三首,按照曲子的顺序,分别是:大调-小调-小调,大调-大调-小调,大调-小调-大调,小调-大调-小调。而在曲式上,第二首、第六首、第八首、第九首、第十首和第十一首是赋格(fugue)17,第七首是法国序曲,第五首是巴夏卡利亚舞曲(passacaglia)。

依据个人喜好的观点,选了第二组的第五首《C 大调幻想曲》来做分析与诠释。

泰勒曼《C大调幻想曲》

此曲由三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是急板-极缓板-急板-柔和(Presto-Largo-Presto-Dolce),4/4拍、3/2拍、4/4拍、3/2拍。第二乐章是快板(Allegro),巴夏卡利亚舞曲(Passacaglia),9/8拍。第三乐章是快板(Allegro),6/8拍。第一乐章之乐曲分析:

第一乐章为四段体,可视为 ABA’B’,即为快慢快慢。第一组的AB为C大调,第二组的 A’B’则转成G大调。第一组AB各有四小节,第二组的A’延续着先前的A,一样是四小节,但到了B’则将原本的四小节旋律做了发展,共是十二小节。

?

第一乐章,第一段 A,mm. 1~4为C大调I级,以主音C为基准音,进行三度、四度不等的大跳,最後停在C大调I级的分解和弦第二段 B,mm. 5~8为3/2拍,每小节的第一个音都有一个I级的分解和弦,分别是I级原位、I级二转、I级一转。节奏型态是附点二分音符加上四分音符及二分音符,此节奏重复了三小节,最後第四小节,和声进入V级解决。

第一乐章,第三段A’,mm. 9~12回到4/4拍。和声上延续着前一段B,最後一小节V级的声响,A’以V级的主音G为主音,将调性转成了G大调。旋律上同於第一段A,以G音为基准音,进行三度、四度不等的大跳,最後停留在G大调I级的分解和弦。第一乐章,第四段B’为G大调,可分为三个乐句。mm. 13~16为第一乐句,此旋律同於第二段B,mm. 13~14的第一拍皆为G大调I级的分解和弦,分别是一级原位、I级二转。节奏型态依旧是附点二分音符加上四分音符及二分音符,和声在第16小节进入V级。mm.17~20为第二乐句,节奏型态改为以附点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为主,mm.17~18为模进,和声为I-V7-I。mm. 21~24为第三乐句,这四小节为第二乐句的倒影,节奏与和声一模一样。

第二乐章之乐曲分析

第二乐章为巴夏卡利亚舞曲(见注脚六),是一首顽固低音变奏曲。调性以 C大调为基础,开头的三小节为顽固低音主题呈现,接着可分成五个变奏,顽固低音以三小节为一组,并作发展与变奏,最后四小节为整个乐章的尾奏,第二乐章,变奏四顽固低音为九个音。mm. 32~34为变奏四第一句,不同於前面三个变奏,顽固低音已固定的方式呈现,这三小节延续着变奏三第三句的邻音行进模式,以邻音和先前变奏固定的节奏模式组合而成,mm.33第三拍后,邻音变为分解和弦的大跳。mm. 35~37小节为变奏四第二句,打破之前的节奏规范,此处延续着前一句的节奏模式呈现出顽固低音。mm. 38~41为变奏四第三句,以两小节为一组进行模进,先是一个八度大跳上行后邻音下行接休止符,再来是分解和弦上行,到顶点音后在下行。

第三乐章之乐曲分析

第三乐章为两段式快板,以弱起拍开头,拍号为6/8拍,有舞曲的风格,第一段,mm.1~4为第一乐句,以弱起拍开头,此乐句的A、B、C三个节奏,为组成此乐章之节奏。mm. 5~10为第二乐句,mm. 9~10为前两小节的倒影。mm.11~14 为第三乐句。

第二段,mm.15~18为第一乐句,节奏型态同於第一段落第一乐句。mm.19~22为第二乐句。mm. 23~26 为第三乐句,mm. 25~26 为前两小节之对应句。mm. 27~32为第四乐句,mm. 31~32 为前两小节之倒影。mm. 33~36为第五乐句。

在了解作品背景与乐曲分析後,本章将探讨这三首幻想曲的演奏及诠释。笔者将试着根据每个乐章的速度术语、调性,还有当时装饰音之运用来探讨。

装饰奏是歌者及演奏者在一些音符上加上颤音21、倚音22、震音23、回音24以及其它的装饰奏,使原谱上较单纯的音符更有说服力,也使音乐更舒适悦耳。当时的音乐家们根据自己对作品内含的理解,经由即兴的装饰奏运用,将音乐的感受表达出来。巴洛克时期的演奏家大部分都兼具作曲家身分,作曲家们之间也都有着共通的音乐语言。因此十七、十八世纪的德国作曲家们,只有少部分会将自己所期望的装饰奏谱写出来,大部分的作品都让演奏者有很大的自由表现空间,运用自己的诠释将音乐内含重新诠释。

在巴洛克时期,每个调性都有特定的性格及个性。因为当时标准音的音准为A=415,不是十九世纪所习惯的A=440或是A=442,加上当时的音律不是现在所用的十二平均律,若将音准及音律还原为当时的标准,则每个调性的性格会非常明显。马特森(Johann Mattheson, 1681-1764)25於1713年,对当时调性之特定性格做了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