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辅助治疗早期肝硬化的临床效果
2016-05-17沈伟明
沈伟明
【摘要】 目的 探讨中医辅助治疗早期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 130例早期肝硬化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6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和白蛋白(ALB)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的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层粘蛋白(LN)以及Ⅳ型胶原(Ⅳ-C)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以活血化瘀为理念的中药辅助治疗早期肝硬化, 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中医;早期肝硬化;辅助治疗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9.142
肝硬化是一种有多种原因引发的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的肝病, 其极易导致患者出现肝功能衰竭, 严重的甚至会进展成为肝癌, 成为引起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1]。本次研究选取2011年5月~2014年2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130例乙肝所致早期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以活血化瘀为主的中药治疗, 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1年5月~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130例乙肝导致的早期肝硬化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65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1~69岁, 平均年龄(49.3±7.6)岁。对照组患者年龄22~70岁, 平均年龄(49.1±7.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进行常规西药治疗(抗病毒、保肝、降酶, 营养支持, 维持体内酸碱和水电解质平衡, 降低门静脉压等临床常规治疗), 必要时给予利尿、补充人血浆白蛋白等对症支持治疗。
1. 2. 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 基本组方:太子参20 g, 蛰虫20 g, 白术15 g, 鳖甲15 g, 党参15 g, 莪术15 g, 黄芪15 g, 柴胡15 g, 当归15 g, 白芍12 g, 丹参12 g, 桃仁12 g, 甘草9 g。加减方:伴有腹水者, 加泽泻12 g, 茯苓12 g, 大腹皮12 g。对于伴有黑便或咳血、血痰等症状的患者, 在基本方基础上加用蒲黄12 g, 地榆12 g。对于伴有燥热症状的患者, 在基本方基础上加用地黄12 g, 麦冬12 g, 以水煎温服, 取汁300 ml, 分早晚空腹服用。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 之后进行6个月的电话随访, 在治疗期间严密监测药物副反应。
1. 3 指标观察
1. 3. 1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LT、AST、TBil以及ALB等指标的改善程度。
1. 3. 2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肝纤维化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A、PCⅢ、LN以及Ⅳ-C等指标的改善程度。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的改善程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其ALT、AST、TBil以及ALB等指标的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 2 两组患者肝纤维化指标的改善程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其HA、PCⅢ、LN以及Ⅳ-C等指标的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3 讨论
肝硬化主要是由于病毒性肝炎导致正常肝组织细胞外基质成分的异常沉积与过度增生, 肝细胞发生纤维化, 临床以弥漫性肝功能损害和门静脉高压症为主要表现[2, 3], 并可伴有多种并发和继发症状, 如感染、消化道出血等, 具有反复性和持续性[4]。其在临床上主要分为代偿性肝硬化以及失代偿性肝硬化, 其中代偿性肝硬化是早期肝硬化, 其对提高患者的生存几率以及生存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中医理论认为, 肝硬化主要与气血瘀滞有关。肝脏血流量占心输出量的25%~30%, 中医谓之“肝藏血”, 与血液循环关系密切, 是调节和存储血液, 维持正常的经脉血气运行的重要基础。在相关刺激因素(如劳欲过度, 情志郁结, 外感邪毒, 饮食不节等)的长期刺激下, 瘀血内停, 气机不畅, 肝脏血流量减少, 血流阻力增加, 导致肝络壅塞, 其藏血和调血功能下降, 肝脏产生纤维化和假小叶, 进展至肝硬化, 因此临床治疗易活血化瘀。近年来许多研究结果表明, 各类型的肝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 肝窦毛细血管化促使患者的肝脏血流以及肝脏结果出现变化, 从而形成了门脉高压。
近十几年来, 中医药在探索治疗肝硬化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无论是单味药还是中药复方均显示出了较为明显的抗肝纤维化疗效, 并且不会导致患者出现较为严重的毒副作用。依据该病症在中医理论研究所得病机, 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使用了活血化瘀剂, 该药方具有一定的抗肝纤维化、逆转早期肝硬化的治疗作用。
本次观察组加用的活血化瘀方剂中鳖甲、当归、桃仁、丹参活血养血, 化瘀散结;白术和柴胡健脾疏肝;白芍、莪术、蛰虫养血护肝;党参和黄芪固本益气;兼有养血之功效;太子参健脾益胃;甘草散结软坚, 且可调和诸药。诸药合用, 通过改善血管通透性, 促进肝络的畅通, 使得血流畅通, 肝脏得到养分, 且毒性物质同时得到排解, 从而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 观察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和ALB改善程度以及肝纤维化指标HA、PCⅢ、LN和Ⅳ-C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辅以中药治疗肝硬化具有更加有效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以活血化瘀为理念的中药辅助治疗早期肝硬化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该病症的治疗效果, 且毒副作用的发生几率较低、发生症状较轻, 具有较好的用药安全性, 故具有临床深入研究价值以及推广应用意义。
参考文献
[1] 龚庆豪, 朱松明, 黄侠, 等.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分析.中国医药导刊, 2014, 16(1): 1643-1644.
[2] 李满容.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肝纤维化、肝硬化临床思路探讨.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 12(1):298-299, 303.
[3]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06, 9(1):8-18.
[4]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6, 14(11):866-870.
[收稿日期:2015-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