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龙劲舞不夜天
2016-05-17梁有权
文·图/梁有权
活龙劲舞不夜天
文·图/梁有权
专注的表演艺人
①黄土坡上的山村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黄河、黄土孕育了灿烂的民俗文化,流行于晋陕黄河谷地一带的斗活龙艺术就是这方沃土上的一朵奇葩。遗憾的是,随着时光流逝,这项曾经盛极一时的民俗表演艺术濒临失传,很难再见到其踪影了。正月,在渭南市西庄镇的一个村子里,我邂逅了这项民俗活动,激动之情难以言表。
曾经辉煌,艰难传承
当我经过西庄镇时,听到村子里锣鼓喧天,热闹非凡,一股寻奇探异的心理促使我寻声而去。
一进村子,就看到村边打谷场边的车库顶已经搭起了高高的表演操作棚,一个高八九米的架子被固定在二十米开外的一辆重型卡车上,通过十几根软绳与表演操作棚连接起来,如同横在金沙江上的泸定桥一样让人浮想联翩。顺着梯子爬上表演棚,只见一个精神矍铄、热情开朗的老人正在指导几个中年村民调试表演器材,几位老者正在演习锣鼓等乐器。我走上前去,好奇地向指导师傅请教其中的奥秘。听闻我们是远方来的客人,这位老师傅立即放下手中的活计,热情地向我们作介绍。
②精巧的海蚌道具
这位老人叫李善文,今年已80岁高龄。李师傅告诉我,正在准备的这项民俗活动叫斗活龙,是每年二月二村里必须要举行的活动。听老辈传讲,在清代嘉庆年间,西庄镇一个田姓生意人往来于山西和陕西之间,将斗活龙的制作方法与表演技术引进这里,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
李师傅向我们介绍道,光绪年间村民李家香吸收了木偶、皮影戏的特长,使斗活龙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表演项目也达到了4 0多个。那是西庄斗活龙的鼎盛时期,后来因种种原因曾出现了反复起落,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得到了真正的复兴。目前斗活龙艺术团能演出“二龙戏蛛”“龙腾虎跃”“鱼跃龙门”“神龟驮碑”“二鬼争帽”“龙斗海螺”“猴打跟头”“老虎吃羊”等20多个节目。
“斗活龙表演看起来容易,表演好却不是那么容易的,要经过长年严格的训练才能上场表演。”李师傅告诉我们,现在斗活龙艺术团有成员二十来名,但是50岁以下的只有五六人,最年轻也都四十多岁了,近年来村里的年轻人都忙着出去打工挣钱,没有时间研习表演,所以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
民间精粹,奇技神工
③神奇的道具蝎精
叹息之余,我被道具架上挂满的十几条不同颜色和样式的火龙及猴精、蛇精、蜘蛛精、蝎子精等木偶所吸引,饶有兴趣地观看。李师傅便给我讲起了道具的奇妙之处。这些火龙长短不一,长的约两米,短的一米多,龙头用上好的木头精雕,龙身用粗布缝制而成,龙身彩绘龙纹,内芯再用棉花填满。表演时将烟花塞进龙嘴里,待到表演高潮时点燃烟花,火龙腾云架雾,烟花四射,令人目不暇接,非常好看。
“以前放烟花都是在火龙嘴里烟花的捻儿上拴一截香,全凭香的长短来控制间隔时间,燃放的时机不好协同,有的放早了,有的放慢了,效果不好。”李师傅指着龙嘴里一个黑色塑料方盒说,“现在有了电子焰火,用遥控器操纵,既具有传统的烟花效果,又没有明火,非常环保,还好控制。过去表演制作烟雾缭绕的情景,需要在场地上燃放柴草,现在村里购置了喷烟机、追光灯等设备,可以根据表演很方便地制造现场效果,效果非常好。”
我正惊奇间,李师傅提起一个硕大的“蚌壳”。只见他右手牵出一根线轻轻一拉,变戏法一样蚌壳就张开了,露出里边一个站立的小人;手一松小人马上就缩回去,蚌壳迅即合上。原来,两扇蚌壳被连接在一个钢筋“T”形骨架下边,“T”字那一横两端各有一个小铁环悬挂在绳索上,那一竖下半截钢筋外边套着一截铁管,铁管上端有小孔与表演人员手中的操作绳连接起来,下端左右两个方向各连着一根小铁棍,小铁棍的另一端固定在蚌壳骨架上,操作员一提线即将铁管提起,带动两根小铁棍使蚌壳合上,一松线铁管随即落下,蚌壳即张开,设计得实在太巧妙了。
斗活龙是如何斗起来的?李师傅走近滑轮箱一边示范一边向我讲解火龙的操作办法:对面的高架上也固定一个同样的滑轮箱,每个箱里并排固定着三组共九个滑轮,每组滑轮上都用一条绳子绕过左右两个滑轮,再绕过对面对应的两个滑轮,形成一圈封闭的索道,如“回”字的外框,另一条绳子绕过中间这个滑轮,再绕过对面中间那个滑轮,形成“回”字的内框;在每组滑轮上部固定一根绳子,用于悬挂火龙道具。根据节目需要,表演通常要由四至六个人操纵,表演者站在滑轮箱前,通过拉拽、提抖这五根绳子,实现火龙摇头摆尾、扭身腾跃等各种动作。李师傅精彩的讲解使我如同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两眼两耳都不够使唤了,一刻也不敢走神,只怕一不留神跟不上李师傅的讲解。我也不得不由衷地敬佩村民艺人的聪明才智。
精彩纷呈 悬空绽放
晚八点,表演场地已经里三层外三层地挤满了村民及外乡来的观众,表演棚里的各位表演者也早已各就各位。随着锣鼓响起,三条彩绘火龙张牙舞爪从表演台中蜿蜒而出,第一个节目“三龙闹海”上场了。此时场地四周的喷烟机向上喷出阵阵轻雾,只见那三条彩龙如腾云架雾一般,时而互相追逐,时而盘旋嬉戏,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随着鼓点节奏的加快,三条巨龙翻腾跳跃,越舞越勇,搅战在一起。突然间这三条火龙口中烟花四射,瞬间照亮夜空,人群开始沸腾起来,叫好声响彻夜空……
随着烟花渐渐熄灭,三条火龙乘风归洞,锣鼓声也由激昂转为平缓。这时一个盛满“鲜花”的花篮宛若仙姑一样随风摆柳,袅袅婷婷,款款登场,“花盆女蛇”节目上演了。这只花篮行至场地中央,刹那间彩灯绽放,宛若夜空繁星,当观众正沉浸在众星捧月的唯美画面中,一个“美貌少女”从花丛中探出头来,左顾右盼,尽显妖媚,似乎在窥探外边的动静,又像是在献媚观众,突然间“美貌少女”化作一个蛇妖从花篮中蹿出,向人群摇首摆尾,搔首弄姿。这时旁边追光灯亮起,两条火龙伴着云雾腾空而出,向蛇妖发起了进攻。狡猾的蛇妖一会儿窜出花篮,像是蓄意和火龙斗智斗勇,一会儿又隐入花丛,令火龙难寻踪迹。经过若干回合的搏斗,最后象征正义的火龙终于打败了蛇妖,凯旋而归。
在下面看得不过瘾,我爬上表演棚近距离观察。三米见方的棚子一边敞开着,一排操纵绳伸向外面,其余三面用篷布围起,边上密密挂满了各种表演道具。二十多米长的绳子,再加上火龙道具足足有二三十斤,隔那么老远让龙扭动起来,非常吃力。因此,虽然早春的夜晚春寒料峭,但台上的表演艺人都身着单衣,汗流浃背,表演几个节目后就得换人。李师傅虽然年过八旬,但是威风不减当年,仍然亲自上阵,两个四十余岁的艺人蹲立两边协助,三个人配合密切,前腿弓、后腿蹬,目不斜视,双手紧握操纵绳,紧紧盯着场上的斗偶,拉送、提扯、抖动,动作娴熟,动若飞龙,缓若游云,疾若闪电,颇有“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猿猴,勇剽若豹螭”的韵味。
①斗活龙
②神龟驮碑
③龙虎斗
在观众的叫好呐喊声中,“长虫吸蛋”“猴打跟斗”“狗钻罗圈”“龙追海蚌”“龙镇蝎妖”……精彩的节目走马灯似的轮番上场,你方唱罢我登场,吸引着你的眼球,震撼着你的心灵。刚才还在为欢快激烈的打斗表演鼓掌叫好、喝彩助威的观众,一会儿又被神奇惊险的节目惊得目瞪口呆。那些依偎在大人怀里馋嘴的孩童也完全被这些惊险刺激的节目吸引,忘记了手中的糖葫芦和棒棒糖。就连那些饱经风霜、阅尽人间沧桑的老人也如顽童一样,开心、兴奋、惊讶,脸上的皱纹完全舒展开来。最后,压轴大戏“五龙闹春巧翻八片”上演。在群龙乘云驾雾,口中喷射出炫目焰火的照耀下,一条鲤鱼变成的八块纸板巧妙地依次翻出“民间艺术大放异彩”的字样。火光照亮了夜空,也映红了观众的脸庞。
④滑轮箱道具
⑤非遗传承人李善文
⑥老当益壮
曲终人散,大家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缓缓散去。我走在路上,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些民间艺人将他们对美好生活浓烈的热爱之情倾注到斗活龙这项极富特色的民间活动中,也将他们的聪明才智展现得淋漓尽致。我衷心希望斗活龙这朵民间艺术奇葩能够薪火相传,永远绽放在黄土高原之上!(责任编辑/凌云设计/毛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