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声遂相应 同心自相知
——忆与民主党派同志在合作共事中结下的深情厚谊
2016-05-17沈者寿
文 沈者寿
同声遂相应 同心自相知
——忆与民主党派同志在合作共事中结下的深情厚谊
文 沈者寿
在七届杭州市政协任职的那几年里,我同民主党派同志在合作共事中相互了解日深,渐渐引为知己,结下了深厚情谊。回想起我牵头主持的几件重要事情,都得到过好几位民主党派同志真诚而有力的帮助,这是我至今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
成果中凝结着党外人士的心血
1998年11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张德江同志来浙江履新不久,就到杭州调查研究,向杭州市四套班子提纲挈领地提出了“建经济强市,创文化名城”的总要求。我听了很兴奋很鼓舞,因为在此之前还没有领导人把繁荣文化与发展经济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当时我也是刚到市政协履职,就按照省市委的要求,经政协党组和主席会议商量后,由我牵头,把“创文化名城”列为市政协的一个重点调研课题。
1999年3月下旬,我们在桐庐大奇山召开“创文化名城”研讨会,邀请了政协委员中熟悉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的专家和教育、文化、旅游、环境、法制等方面的专业人士,还把浙大终身教授陈桥驿和著名历史文物专家毛昭晰也请来了。大家在山沟里畅谈了两天,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令人大开眼界。我乘热打铁,把研讨会上七嘴八舌碎片化的建言、谏言,经过由表及里的思考梳理,先撰写成一篇杭州《创文化名城需要把握的几个重要问题》的文章发表,从思想理念和工作思路、工作重点上,对杭州“创文化名城”提出了七个需要把握的重要问题。没过几天,这篇文章被省委书记张德江看到了,他即批示“沈者寿同志建议很好,请杭州市在工作中参考”。市政协办公厅就以我的这篇文章为基础,写成调研报告报送市里,不久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创文化名城的若干意见》,基本上吸收了我们的调研成果。这是我初到市政协后,觉得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但我知道,这个成就感绝非是我一个人的力量所能“成就”的。这是政协委员中的专家、行家和有识之士们智慧的结晶。特别是当时担任市政协副主席的李明法、陈士良、徐兆骥、董燮清、卜昭晖等几位民主党派的同事,他们在教育、文化、保健、园林美学等领域有丰富的阅历、知识和经验,都各有自己的专长绝活,又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创文化名城”这个课题能出成果,同这几位副主席的全力支持和合作是分不开的。
还有一个“提高市民文明素质”的重要调研课题,那是2000年5月受市委直接委托,由我和管竹苗、徐兆骥副主席三人牵头主办。我们一起召开省、市部分专家学者座谈会和市级有关部门领导同志座谈会,为这个课题调研的全面展开,提供了一个大体的方向和思路,初步理出了涵盖“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七个方面的重要问题,然后提交主席会议协商讨论。接着召开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负责人联席会议,就这个课题的调研作了具体部署分工。各党派分别按各自的重点组织精兵强将进行视察和调查。经过两个月的努力,起草了《杭州市政协关于提高市民文明素质的若干建议》,最后于2000年9月在市政协常委会议上协商通过,即报送中共杭州市委,先后历时四个月,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多党合作,民主协商,体现了对民主党派的尊重。中共杭州市委对市政协的这个《建议》十分满意,破例以市委办和政府办名义,向全市转发了这个《建议》的全文,要求各区、县(市)和市直各部门认真落实市政协提出的七个方面的建议和意见。
香港《大公报》记者在《参考消息》上发表访谈作者“创文化名城”的文章
在这一件件辛劳而又愉快的合作共事过程中,我和民主党派同志有话直说,开诚布公,取长补短,不仅共同语言越来越多,友情也越来越醇。如今想起七届市政协那几年的岁月时光,总感到丝丝情愫,回味无穷,心中挥之不去。在换届退休后的头几年里,七届的几位副主席还每年组织一二次参观学习或者茶叙交流活动,这大概也是彼此间感情上的一种惯性吧!
在政协干了这几年,收获多多,要说体会主要有三点:
不可淡忘“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这个基本政治制度。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政协就会失去了主心骨,而没有多党合作,就不能称其为“人民政协”。
不可淡忘“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这里最重要的是做到肝胆相照。所谓肝胆相照,就是要以诚待人,赤诚相交,不搞“留一手”。
不可淡忘“团结与民主两大主题”。这里的关键是做到尊重人,包容人。我在2001年9月30日市政协将要换届时召开的一次常委会上曾经说过:“中共作为执政党,对民主党派、政协委员所提出的具体建议合理不合理、可行不可行,其实这是第二位的;而对民主党派、政协委员所提出的意见、批评和建议,重视不重视、尊重不尊重、欢迎不欢迎,则是‘第一要紧’的事情,因为这是事关体现人民政协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的大事情。”也就是说,前者是技术性、战术性的事,后者却是关系到方向性战略性的事。现在回首一想,这话还是有点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