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春”打的是什么

2016-05-16

文史博览·文史 2016年4期
关键词:春牛青衣礼记

我国很多地方,将立春称为“打春”,原以为这不过是一句俗语。翻开古籍一看并非如此,在古代的迎春活动中,“打春”这一项,是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一个仪式。

从周代开始,人们就把立春作为一个重要节日。立春这天,上至朝廷天子,下至府县官员,都要举行隆重的迎春仪式。《礼记·月令》记载:“天子率公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后汉书·礼仪志》也说:“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吏皆服青帻,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

穿青衣也好,戴春幡也罢,都是为“打春”服务的,击打春牛,才是这项活动的高潮。所谓“打春”,就是击打春牛。最早的春牛,是用泥土塑造的,人们将土牛击碎,就叫“打春”。春牛被击碎后,大家争抢散落的土块,拿回家去,“其家宜蚕,亦治病”。唐朝诗人元稹就写过这样的诗句:“鞭牛县门外,争土盖蚕丛。”

后来人们又用木头、芦苇和纸张制作春牛,并在春牛肚里放些五谷和纸扎小牛犊,击打散落时,寓意吉年有兆,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塑造春牛的时间各朝各代也不尽相同,如隋朝是在立春前五天才开始塑造春牛,而在清代,早在六月份就把次年的春牛做好了,在做春牛的同时,还会做一个“芒神”牧童,作为《礼记》上说的“策牛人”,来增加“打春”的欢乐气氛。

被击打的春牛在做工上要求也非常严格。牛身高四尺,象征春、夏、秋、冬四季;牛头至牛尾全长八尺,相当于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牛尾长一尺二寸,代表一年十二个月。清代的“打春”场面,《清会典事例》和《燕京岁时记》中,都记载得非常清楚,大家不妨一读。

猜你喜欢

春牛青衣礼记
崔父三迁:向南,向南,一袭青衣惊鸿初见
《礼记》在经学史上的地位变迁及其当代价值
常忆故乡打春牛
半途而废
青衣
“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
插秧
春日物语
渡娘青衣
半途而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