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蒋之后国民党分裂内幕

2016-05-16莫晓

文史博览·文史 2016年4期
关键词:宋楚瑜李登辉蒋经国

莫晓

1988年1月13日,78岁的蒋经国在台北猝然去世,台湾“两蒋时代”宣告终结。“蒋氏集团”强人统治的崩塌,让国民党内部瞬间失去了控制派系斗争的核心力量,各派势力蠢蠢欲动,一场权力争斗随即展开。

“接班人”之争

1988年1月27日上午,台湾台北,国民党中常会开得十分胶着。此时距蒋经国逝世已近半月,中国国民党主席之位仍悬而未决。当时呼声最高的当属李登辉。

李登辉,1923年出生于台湾新北市,美国康乃尔大学的农经博士。1960年代,蒋经国致力于发展台湾经济,急需各类专业人才,李登辉作为台湾农经专家,适时地进入了蒋经国的视线。之后短短十余年,由于专业能力强、为人谦逊恭敬(如身形高大的他在蒋经国面前永远屈膝弯腰,与蒋经国对坐从来只坐椅子的1/3),且不拉帮结派玩弄权势,显得对政治全无野心,深受蒋经国器重和信任。加上他台湾本籍人身份,对缓解外省与本土的矛盾有利,故在蒋经国的极力推荐之下,1984年脱颖而出,就任台湾地区“副总统”,成为蒋经国重点培养的“接班人”。蒋经国去世后,他又依据“中华民国宪法”继任了台湾“总统”。

与蒋经国的判断不同,国民党内以宋美龄为首的“官邸派”对李登辉心存芥蒂,不甘心也不放心将台湾领导人之位交予这位台湾本籍人。宋美龄最初希望时任“行政院长”俞国华(1914-2000,浙江奉化人,因为与蒋介石同乡,进入其侍从室工作,为“官邸元老派”头面人物)上台主政,但俞执政形象太差,受到国民党大佬、时任中央党部秘书长李焕(1917-2010,湖北武汉人,国民党资深元老,曾经担任台湾“行政院长”“总统府资政”、国民党中央秘书长)等人的极力反对。宋美龄转而想联合亲蒋力量推举李焕为党魁,但李权衡再三之后婉拒。由于一时找不到合适人选,宋美龄便授意俞国华采取拖延战术,在会议上迟迟不讨论李登辉代理主席案。

中常会进行到9时许,列席会议、本无发言权的时任国民党中央副秘书长宋楚瑜终于按捺不住,突然举手发言。他痛斥某些党内人士压制代理主席案,必将导致外间联想揣测,对在“国丧”中的“国家”与社会恐将造成莫大伤害。因此他对会议“非常不满意,并严重抗议”。

众人错愕中,宋楚瑜转身摔门而去。这一举动把中常委逼到只有同意李登辉出任代理党主席的边缘。俞国华带头表态,大家轮番附议后,会议正式通过李登辉代理主席。

并非宋楚瑜的临门一脚有如此大的号召力,实际上,李登辉的上台是国民党内部各方势力角逐之后的“水到渠成”。

首先是李登辉事先做足了功课。此前外界偶有风言称李登辉有媚日“台独”倾向,虽然蒋经国最终选择了信任李登辉,但还是不得不有所顾虑,于是留下了一个“接班四人帮”的格局:“行政权”掌握在“行政院长”俞国华手中,“党权”掌握在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李焕手中,“军权”掌握在“参谋总长”郝柏村(1919年出生,历任金门防卫司令部司令、“陆军总司令”等职,后晋任为一级上将、“参谋总长”)手中,情报机构“国安会”掌握在“国安会秘书长”蒋纬国手中。背后还有“老太后”宋美龄暗中主导,和党内亲蒋元老掣肘。李登辉很明白,如果不能出任党主席,建立自己的团队控制国民党中央,他终将是一个“空头总统”,被更换下台只是时间问题。

为了得到“代主席”之位,李登辉连续出招。他首先是表态将继承蒋经国遗志,推行“民主宪政”,坚守“反共复国”决策,努力早日完成“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使命。接着,他谦卑地礼访国民党元老,表示自己多年追随蒋经国,今后要遵循蒋氏父子遗愿。同时,他一有空就往灵堂跑,在蒋经国遗像前沉思默哀。这些做法为他在党内外赢得了“谦和、勤政”的评价。

就在李登辉目标明确地争权并集聚起一大批“亲李”势力时,以蒋氏集团大佬为代表的“保守派”却在迟疑甚至相互猜疑,看似设计周密的党、政、军三权平衡局面,实际上脆弱不堪。而国民党内主张革新政治的“少壮派”原本对“保守派”不满,故对李登辉寄予厚望,眼见李登辉上位受阻,立即情绪激昂地联署公开发表声明,在台湾吹起了一股“拥李风”。

如此形势之下,“蒋氏集团”重要人物俞国华、李焕等都不得不“识时务”地站在了李登辉一方。

亲蒋派被打压,引爆党内矛盾

为进一步将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李登辉一上任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剪除蒋氏势力、培养个人党羽的计划。

1988年7月,国民党十三全大会改选中央委员,李登辉利用国民党主席的权位,提名180名中央委员候选人,最终原中央委员仅留73人,新进105人,更换率达3/5,新一届中央委员会正式形成了以李登辉为核心的新领导集团。在国民党中常委选举中,李登辉打着“党内民主”的旗帜,把亲蒋的12名中常委不动声色地换掉。而掌握情报安全系统、呼声极高的蒋纬国竟未能入选中常委。

李登辉能做到这一点,无疑得到了党内大佬的支持,其中最重要的是与李焕的结盟。李焕原本是蒋经国寄予厚望的接班人之一,却最终被李登辉拉拢。和党内许多人一样,他原认为李登辉行为谦和,并无过大的“危害性”,直到这次选举才大吃一惊,充分见识到李登辉玩弄政治手法之犀利,也深知他不愿做虚名领袖、要做实权主席的强烈意愿。

待权力巩固后,李登辉把清除亲蒋势力的目光瞄向了“接班四人帮”中力量最弱的俞国华。这位“账房先生”任“行政院长”期间,行事过分谨慎稳健,魄力不足,向来为国民党内开明人士不满,反对者对他更是咬牙切齿。加上他贴着蒋氏集团标签,更为部分党外人士所反感。此时,李登辉授意“亲李派”不断出面制造“俞国华是国民党负债”的假象,又利用“立法委员”吴春晴质询俞国华包庇酒家妇女的绯闻引爆风波,让俞国华面临前所未有的难堪。万般无奈之下,俞国华不得不于1989年5月提出辞呈。

李登辉接到俞国华的辞呈后,并未马上批示,因为接掌“行政院”的人选尚未敲定。早先便有排挤俞国华之念的李焕,此时对这一职位势在必得,想借此掌控党、政大权。但他没有意识到,他的强势正是李登辉所忌讳的,李登辉又怎么放心让他上位?但以资历来看,李焕是这一职位的不二人选。在各方压力之下,李登辉只得准许俞国华辞职,任命李焕做了新一届“阁揆”。

而此时的“内阁”,却已不是原来的“内阁”。早在俞国华手上时,李登辉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玩起了“换柱不换梁”的游戏:留任俞国华,却抽掉原部长,换上了“亲李派”,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李登辉内阁”。此时李焕走马上任,其下各部势力已不是他能控制的。而他原掌控的党务系统,却被李登辉的得力干将宋楚瑜收回,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亲蒋势力多半被清除。

接下来,李登辉的矛头指向了被蒋经国视为“镇岛大将军”的郝柏村。郝伯村于 1981年12月调任“参谋总长”,掌握岛内最高军事权力。按岛内军界的规定,“参谋总长”任期两年,可郝竟连任4届8年,这让李登辉颇为忌讳。

李登辉的心思,当时尚在台湾的宋美龄心知肚明。在“蒋氏集团”关键人物被悉数打压的困境下,为了保住郝柏村这位掌握军权的反击“非蒋化”的“保护神”,宋美龄竟专程请李登辉到士林官邸沟通,事后又特意写了一封信给李登辉,以大陆随时可能对台发动军事攻击为由,要求保留领军经验丰富的郝柏村的军权。

宋美龄的插手没有起到既定效果,反而坚定了李登辉撤换郝柏村的决心。1989年11月22日,郝柏村前往东南亚访问,李登辉突然签署命令,说郝柏村“参谋总长”的任期已到,不再担任这一职务,升任“国防部长”。郝柏村“明升暗降”,就此失去了军权。随之而来的,是军队中高级将领的“大换血”。

与此同时,李登辉为了获得党外人士及岛内民众的支持,玩起了台湾“省籍—族群—本土化”花样。省籍意识的彰显,让“外来”的大陆籍国民党势力日陷被动,也使得“中国国民党”有了向“台湾国民党”质变的倾向。而李登辉摆出“民主先生”“台湾人总统”的姿态,很轻易地在全台湾营造出了一股“李登辉情结”,也导致民粹主义及“台独”意识的抬头和泛滥。

两派分化,争斗白热化

1990年3月,台湾将举行一届八次“国民代表大会”,选举正副“总统”。围绕这次“总统”大选,国民党高层爆发了退台40年空前未有的激烈内争,并形成了拥护李登辉的“主流派”,与拥蒋反李的“非主流派”。

早在1989年年底,李登辉寻找“副总统”搭档人选时,外界本认为时任“行政院长”的李焕会被提名,结果却令人意外,李登辉选了没有根基、仅为“总统府秘书长”的心腹幕僚李元簇。李焕甚为不满,于是向党内“非主流派”靠拢,推选台湾本省籍代表人物、时任“司法院长”的林洋港和蒋纬国为正副“总统”候选人,准备独立参选。

面对“非主流派”的竞选冲击,李登辉压力山大,无奈之下只能亲自出马,一一到代表家中拜票,并透过“国大”核心人士进行精密估票。由于李登辉掌握政权资源,600多位“国代”中已悄悄完成400多位的连署。

与此同时,李登辉分别约见郝柏村、李焕、蒋纬国、林洋港等人,表达善意,并表示将继续借重,不搞秋后算账。且与林洋港约定,4年后总统大选,他将不再参选,全力支持林洋港竞选。

接着,他又发动陈立夫等国民党元老调停,又指使与蒋纬国不和的蒋孝武指责叔叔蒋纬国闹分裂,最终迫使林洋港和蒋纬国退选。

李登辉的频繁活动,让他稳稳地保住了自己的权位。

再次当选“总统”后,李登辉气焰更加嚣张。他认为,曾是“接班四人帮”中一员的李焕虽然投靠自己,但毕竟不是他的亲信,前番关键时刻倒戈更是让他伤透脑筋,因此必须撤换。而“蒋家势力”虽然痛恨李焕曾经背叛他们,但为避免李登辉进一步攫取权力,还是全力支持李焕。他们发动100多名“立法委员”连署支持李焕留任。林洋港、郝柏村等大佬还多次与李焕一同吃饭,以表明自己的支持态度。

李登辉见状,突然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任命自己的死对头——郝柏村担任“行政院长”一职。这一狠招既让李焕下台,又封住了“蒋家势力”的嘴巴。

而在“换李”争端短暂搁浅之后,李登辉马上授意国民党的死敌——民进党站出来谴责郝柏村“军人干政”。1993年2月,郝柏村在高呼“‘中华民国’万岁,消灭台独!”后屈辱辞职。至此,李登辉已经将“蒋家势力”的中坚人物彻底赶出了国民党决策圈。

“新连线”出走,“新党”成立

李登辉不择手段巩固权力和推行“本土化”路线的行为,终于激化矛盾,导致国民党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分裂。

带头分家的是“新国民党连线”。“新国民党连线”成立于1989年8月,由国民党内一批外省籍“少壮派”人士组成,主要成员有赵少康(1950年出生于台湾,祖籍河北省涉县,曾任台湾“环境保护署”署长、“立法委员”等职,1993年退出国民党,发起成立新党并任召集人)、洪秀柱(1948年生于台湾,祖籍浙江余姚,自1990年起连续担任8届“立法委员”,曾一度代表国民党竞选2016年台湾地区“总统”)、郁慕明(现任新党主席,曾与前国民党主席连战一同出席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等人。他们原本支持李登辉上台,但在见识了李登辉一系列排斥异己独断专权的行为之后,转而站到了其对立面,从而被打入“非主流派”,成为李登辉强力打击的对象。

1992年的台湾第二届立法委员(以下简称“立委”,相当于“人大代表”)选举成为双方激烈交锋的战场。当时李登辉认为这是一个封杀“新连线”的最好时机,便利用手中权力限制“新连线”参选的人数,除了郁慕明顺利得到国民党中央提名,其他人为了参选问题,都与国民党中央有过不愉快的争执,甚至几近翻脸成仇。随后时任台湾“环保署署长”的赵少康突然召开记者会,宣布辞职,全力投入“立委”选举。此举使得宋楚瑜主持的党政系统阵脚大乱,宋楚瑜随即以国民党中央秘书长身份亲自下令围剿赵少康。但经过“新连线”的全力拼杀,赵少康拿下全台湾第二届“立委”选举第一高票。在赵少康影响下,“新连线”26位参选人中,只有1人落选。在“立法院”总计161个席位中,“非主流派”所占席位达40席,取得关键性少数的抗衡地位,民进党则一跃获得50席。国民党仅获103席,其一党独大的局面被打破。

大获全胜的“新连线”随后提出让宋楚瑜下台为选举失败负责、真正实行党内民主、容纳不同的声音、照顾各方利益等诉求。之后,“新连线”又正式向“内政部”申请登记为政治团体,但一直未被通过。

1993年2月,“新连线”举行题为“请问‘总统’先生”的大型演讲会,赵少康在会上宣称“新连线”是孙中山的忠实信徒,是正统的国民党;“新连线”不是与国民党理念不和,而是与李登辉不和,公然要求李登辉离开国民党。

李登辉气急败坏,立即指使“主流派”与民进党联手对其进行打压。且通过“主流派”放出狠话:“国民党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没有‘新连线’的位置,对党不满意就离开。”

面对行将被“通吃”的局面,“新连线”被迫出走。1993年8月10日,“新国民党连线”核心人物赵少康、郁慕明等举行记者招待会,正式宣布组建“新党”。

新党的成立和发展,因与国民党票出同源,直接削弱了国民党的力量。新党“反台独”“捍卫中华民国”的信念冲击着民进党的“台独”诉求,因此,新党一度成为左右台湾政局的重要力量,台湾政坛上形成了“一大一中一小”的三党格局。

党内大佬出走

“新连线”出走后,留在国民党内的“非主流派”却仍在经受排挤之苦。

1993年5月,李登辉为了打击、封杀“非主流派”势力,公然抛出“当然党代表案”,扩大党代表范围,将党籍“立法委员”“国大代表”“省市议员”、县市长及各级党部主委等700人全部列入“当然党代表”。这引起了“非主流派”人士的不满指责,认为是在“稀释党代表的权力,破坏公平竞争原则,败坏党内民主”。面临权力危机的“非主流派”,随即成立政治联盟“新同盟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忠贞党员归队运动纲领”,与“主流派”抗衡。

1995年4月3日,蒋介石逝世20周年之际,蒋纬国痛心疾首地发表专文《正统国民党员何去何从?》,文中以“两岁党”暗讽李登辉上台两年,欲把“中国国民党”改造成为“台湾人的国民党”的“台独”倾向。4月5日,蒋纬国在纪念蒋介石逝世20周年的一次座谈会上,再次抨击国民党“一天比一天弱,一天比一天乱”,震动岛内政坛。同一日的追思大会上,与会群众情绪激昂,不断呼喊“打倒李登辉”的口号,还拉起“罢免李登辉”的白布条。“主流派”恼怒不已,当即喊话:“这批人留在党内迟早是个祸害,不如趁早分了算了。”

在“非主流派”大佬登台公开炮轰李登辉时,部分国民党中生代学者也紧密配合,成立了“中国国民党救党委员会”,发表《救党宣言》,称蒋经国逝世后,国民党内“政争屡起,终至党务败坏,人心涣散”“尤其甚者,国家统一的立场逐渐模糊,两岸关系紧张”等,呼吁“正统、忠贞的党员归队”,以重振党魂。

接下来的“总统直选”成为国民党第二波分裂的导火线。李登辉上台后,看到各界反对最为激烈的,是往日存在的蒋家父子独裁和国民党专制统治,最易在社会上获得民心的,也是修正、取消以往的专制体制。而实行“总统”公民直选,既可使自己获得无可超载的“民主”政治资本,又能通过民选强化个人势力,冲淡党内反对的呼声,何乐而不为?于是他强势推动“三阶段修宪”,定于1996年3月举行台湾第一次“总统”直接选举。

此前,他多次公开表示,自己年岁已高,不愿当“瞌睡总统”,任期满后,将不再竞选。且早已与林洋港有协定,此番将全力支持林选“总统”。可是权力巩固之后,李登辉马上口气一转。1995年4月27日开始,李登辉接连表示要参加下届“总统”选举,并且攻击谁要他放弃连任谁就是搞阴谋。这就是曾经为台湾各界所关注、为“非主流派”抓住不放的“诚信”问题。

1995年下半年对台湾来说,是多事之秋。6月李登辉到美国活动,引起两岸关系高度紧张,两岸的各类正常接触、商谈停止。因此,“两岸关系”成为贯穿岛内政治运作的主题。李登辉为首的分裂势力恶人先告状,借机指责党内反李势力是“勾结大陆”,是压制“本土势力”。

在舆论造势的同时,1995年8月,李登辉宣布与连战搭档,一起竞选连任下届“总统”。

对李登辉的参选举动,“非主流派”反弹强烈。1995年11月15日,林洋港与国民党的另一位副主席郝柏村一起正式宣布,以“公民连署方式”搭档竞选下届“总统”“副总统”,形成国民党事实上的又一次分裂。

1995年8月7日,时任“监察院长”的

陈履安(“中华民国”前“副总统”陈诚之子)也突然宣布角逐首届“民选总统”,并于次日向国民党中央党部寄出党证,宣布退出国民党,不久后辞去“监察院长”职务。

林洋港、陈履安的参选搅乱了国民党“总统”选举布局,使得国民党内呈现李、林、陈三强竞争的态势,也导致党内政治力量重新组合,加速了国民党分裂。

面对林、郝、陈的行动,李登辉一再出面,猛批若是林、郝当政,台湾将回到专制时代。此外,李登辉本人和国民党内“主流派”还对祖国大陆发动的反分裂反“台独”斗争及军事演习进行诬蔑和造谣,并且反复暗示林、郝、陈此举是出卖台湾人的利益,是向大陆示好,进行挑拨离间,并撤销了林洋港和郝柏村的党籍。

之后,林、郝两人发表公开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参选决心,批判李登辉“毁宪叛国”。陈履安认为“李登辉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是两岸关系紧张的根本原因,李登辉已成为台湾最大的乱源。

但“非主流派”的抗争未能扭转败局。1996年3月23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活动结束,“李连配”获得54%的选票,当选台湾第9任正副“总统”。

亲民党成立,国民党败选

李登辉在把国民党内大部分反对派清理出党后,下一个目标指向了“台湾省长”、党内另一个实力派人物宋楚瑜。当初李登辉的上台,多亏了宋楚瑜的临门一脚,所以李登辉执政之后,对宋提携有加。宋楚瑜也不负李的厚望,成为其集权路上的得力股肱。两人关系一度被媒体描述为“肝胆相照”“情同父子”。但是宋楚瑜1994年参选“台湾省长”成功后,风头日盛,日渐为李登辉所忌惮。在李登辉看来,宋楚瑜具有较高民意基础,行事机敏难于控制,且有觊觎“总统”之心,因此慢慢将他视为一块“心病”。1996年当选“民选总统”后,李登辉自感羽翼丰满,便毫不犹豫地过河拆桥。

1996年李登辉选连战作为自己的搭档,竞选第九任“总统”,实际上表明了由连战接班的意向,这已引起宋楚瑜不快。而之后的“冻省”事件,则进一步激化了矛盾。

1996年年底,李登辉接过民进党主张,通过“国发会”,以“精省”为名,强势废除了“台湾省”,从而架空了宋楚瑜“台湾省长”的权力。更让宋楚瑜气愤心寒的是,在指定“国发会”正、副召集人及筹备委员时,竟没有安排他这个“当朝红人”的位置,使他瞬间从决策中心滑落到权力的边缘。

这一现代版“宫斗”戏最终以宋楚瑜的“请辞待命”落下帷幕。

但宋楚瑜最初并没有立即产生脱党之心,他仍在等待李登辉释放和解信号。而此时,国民党内绝大部分人认为宋楚瑜是国民党的“宝贵资源”,建议善加用之,并提出“连宋配”参加2000年“总统”大选。但李登辉拒不表态。

三年之后,已避走美国的宋楚瑜终于认清当权派的冷酷无情。1999年年底,返台的宋楚瑜正式决定与医师出身的台籍人士张昭雄搭档,自行参选2000年台湾“总统”。一批原来声明与宋共进退的“省府”人马迅速组成竞选班底。

6天后,国民党宣布开除宋楚瑜的党籍。为了进一步封杀宋楚瑜,1999年12月,李登辉暗中指使一个民意代表召开记者会,举报宋楚瑜在任国民党中央秘书长期间,贪污国民党公款,这就是所谓的“中兴票券案”(简称“兴票案”)。事后查明,宋楚瑜的这个巨额账户,其实是当初奉李登辉之命成立的,目的主要是照顾蒋氏后人及政党运作,并无不当之用或侵占之实。但在当时,这一事件却让宋楚瑜功亏一篑。

值得说明的是,当时除了“宋张配”外,参加“总统”竞选的,还有国民党“连(战)萧(万长)配”、民进党“陈(水扁)吕(秀莲)配”。选举中,连战选情低迷,而作为国民党主席的李登辉,不仅不支援连战,反而暗中“弃连保扁”,支持以“台独”为党纲的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认为只有陈水扁才能真正继承自己的路线。所以在连战选情不佳的情况下,国民党中常会开会,拟好文稿请李登辉宣布公开支持连战,竟被李登辉拒绝。因为李登辉的态度,亲李的本地工商界大佬,纷纷转而支持陈水扁。

2000年3月18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结果揭晓,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以497万票当选,而后开启了他刻意制造“族群”分裂,撕裂台湾社会的时期。独立参选人宋楚瑜获466万票,以30万票的些微差距落选。由于国民党阵营分裂,宋楚瑜分走了大量选票,连战得票仅为292万。中国国民党在台湾第一次沦为在野党。

同年3月31日,宋楚瑜正式宣布成立以“人民第一”为宗旨的亲民党。在宋楚瑜的个人魅力及团队稳健的问政风格影响下,新成立的亲民党一举成为除国民党、民进党之外的台湾第三大党。

李登辉的行径让不少人看清了其“台独”的真面目,许多国民党党员包围国民党中央党部,逼迫他辞去了党主席职。但李登辉并未消停,2001年,他主导成立了“公联党”,继续“台独”活动。

不久,李登辉在自己兜售“台独”的书中,透露了他如何推行“两国论”,如何搞垮国民党的全过程。在书中,李登辉狠批国民党为“外来政党”,对其痛恨至极。身为前中国国民党主席,李登辉对这个给他本人带来极大政治权力和荣耀的党竟有如此大的仇恨,以至于必置之死地而后快,实在让人难以置信。

分裂是“传统”?

三度分裂让百年大党中国国民党元气大伤,江河日下。而当许多人痛定思痛,站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轴上反思时,或许不难产生这样的印象:百年大党走到这一步,与其说是某一个人的颠覆,不如说是本身的“基因缺陷”。

其实国民党一直有着分裂的“传统”。在其前身兴中会、同盟会年代,革命阵营从政见到领导、再到资金甚至嫖金赌资等等,无一不是在吵闹中勉强达成一个摇摇欲坠的共识。1919年,中国国民党正式成立后,内部林立的派别在孙中山的个人威望下尚能维持表面的团结,但随着孙中山的病逝,国民党权力宝座出现真空,很快,1925年11月23日,邹鲁、谢持、林森、张继等12名在孙中山生前就反对容共政策的国民党大佬,就在孙中山灵柩安厝的西山碧云寺举行会议,会后另立山头成立“西山会议派”,首开反对派“另立中央”的先例。

1927年,北伐进入白热化阶段时,手握军队的蒋介石即在南京另立中央,与汪精卫的武汉政府对立。后来汪精卫虽屈从枪杆子的力量,宁汉复合,但汪蒋两大派别早已结怨。

时隔不久,1931年,汪精卫又联合“西山会议派”和国民党内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军事首脑,发动挑战蒋介石政府及国民党中央的中原大战,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军阀混战,国民党内斗进一步向武力版升级。

1938年汪精卫以国民党副总裁身份“曲线救国”,在日军扶持下成立伪国民政府,统治近半个中国。

1948年,内战再起,国民党桂系代表李宗仁和白崇禧,借美国之力迫蒋介石交权,成为国民党在大陆的最后一次分裂。蒋前临中共大军逼近,后有桂系借机拆台,腹背受敌,愤恨凄怆,最终退守台湾。

“两蒋”在台湾苦心经营几十年,在台湾制造了国民党一党独大的局面,但内部仍矛盾重重。各派系在蒋氏父子的强权统治下尚能克制,“两蒋时代”一旦终结,国民党内部即刻陷入内斗,一分为四。2004年,马英九带领国民党夺回执政党地位,可仍频频传出党内不和的丑闻。2016年台湾大选前夕,国民党屡提“团结”口号,实则将内部的“不团结”暴露无遗,此番大选败北,也是意料之中了。

猜你喜欢

宋楚瑜李登辉蒋经国
宋楚瑜5年痛失7战友
蒋经国是被民进党气死的吗
蒋经国亲民:工地吃盒饭
宋楚瑜还想“东山再起”
宋楚瑜被传要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