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仁草药救了李宗仁
2016-05-16段亮彩
段亮彩
1917年7月,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恢复国会,联合西南军阀共同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斗争。内战烽烟再起。时任护法军第6军第13团连长的李宗仁(1891-1969,广西桂林人,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曾任中华民国首任副总统,代总统)所在部奉命北上参加护法战争。
1918年3 月,李宗仁部自广西进入湖南郴州,经安仁、攸县,攻占醴陵,夺取长沙,进而向湖北通城市进发。然而战场瞬息万变,不料北洋军阀吴佩孚(1874-1939,山东蓬莱人,北洋直系军阀首领)率其精锐南下,水陆并进,一时间,不仅正面战事中护法军受挫,而且北洋军的长江舰队由洞庭湖溯湘江而上,直捣长沙以断护法军后路,护法军全线败退。李宗仁部旋即亦自醴陵、攸县撤至安仁县城北郊的禄田圩(军山)一带。
为掩护大部队撤退,李宗仁部奉命在禄田圩修筑工事,阻击敌人的追击。由于营长生病,李宗仁临危受命代理营长。紧追不舍的敌人用山炮向护法军轰炸,友军纷纷向县城方向溃退。情况万分危急,李宗仁命号兵吹响冲锋号,随即自己第一个跃出战壕,呼喊着向敌阵扑去。战士们见营长身先士卒,奋不顾身,于是也蜂拥而上。喊杀声和枪炮声震天动地。
正杀得起劲,李宗仁忽觉左大腿一麻,俯视一看,血流如注。他明白自己受伤了,当即用绷带一扎,继续咬紧牙关指挥战斗。
狭路相逢勇者胜。北洋军的攻势被李宗仁部的拼死逆袭所堵住,溃退的友军见势也合力反击,原本趾高气扬的北洋军被迫退至攸县境内。终于转败为胜,战士们欢呼雀跃;而李宗仁却因失血过多,伤口疼痛厉害,一头栽倒在阵地上。
勤务兵就近找来一只梯子,把李宗仁抬至安仁县城。然而当时大军作战,部队并没有随军医生和相关医疗设备。而县城也没有一家像样的医院。不得已,县政府只好请来一位当地颇有名气的草药郎中给李宗仁治伤。
这位郎中虽年近古稀,但精神矍铄,他仔细检视了一遍李宗仁的伤口,说:“好险,好险!子弹从骨膜左侧穿过,腿骨幸未折断,但伤口已开始恶化,不及时治疗,恐有锯腿之危险呀!”
李宗仁一听,急了:“这怎么行?我是军人,锯了腿怎么打仗?!”
老郎中笑道 :“莫急,有我老汉在,包李长官半月内痊愈如初。”
李宗仁一听,转忧为喜,不过还是将信将疑,唯恐老郎中故意说大话安慰自己。
老郎中也不再多说,他把随身带来的一把草药捣得稀烂,吩咐勤务兵打来一碗清水,又从口袋里掏出一撮草药粉末倒入碗内搅匀,然后从碗里吸一口药水喷在李宗仁肿胀发紫的伤口上,又把捣烂了的草药敷上,另拿一块干净白布包扎起来。说来也怪,李宗仁左腿重伤已达六七个小时,充血化脓,疼痛异常,而一敷上草药之后,痛楚立止,好不神奇!
上峰命令部队向郴州开拔。李宗仁不便在安仁滞留,连夜率部撤离。临行前,老郎中又给了他两包草药,以备更换。
而战局却出现了转机,一则护法军收复了安仁、攸县等地;二则吴佩孚差人与护法军总司令谭浩明(1871-1925,广西龙州人,1917年任两广护法军总司令)言和。于是,李宗仁部在郴州城得以安顿下来,进行近20天的休整。尤其令李宗仁兴奋的是,自己的腿伤正如老郎中所言——刚好半个月就痊愈了,行动无碍,没落下一点后遗症;而且身强力壮,精神饱满,看不出有受过重伤的样子!
草药竟有如此之功效,真是不可思议。李宗仁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专程返回安仁向老郎中道谢。李宗仁在敬佩其精湛医术的同时,更对其草药充满好奇,禁不住问这问那。老郎中告诉李宗仁,自己所配的草药药方有生血化淤、强筋健体之功效,所以他的枪伤才会好得这么快,好得这么利索,这就是安仁草药的灵异和魅力所在!
为了让李宗仁对安仁草药的传承有个系统的了解,老郎中又兴致勃勃地跟他讲了许多有关安仁草药的传奇故事:既讲了远古时期神农炎帝来到安仁尝百草、治百病,后因误食断肠草而亡,葬于酃县(炎陵)鹿原坡的故事;也讲了1800多年前的神医华佗(今安徽亳州人)慕名来到神农尝百草采药治病的故事;还讲了明朝嘉靖二十三年(1544),医药学家李时珍(湖北蕲春人)沿着神农的足迹探寻草药来到安仁县,一边补充修改医药专著《本草纲目》一书,一边给病人治病的故事……因而安仁留下了“药不到安仁不齐,药不到安仁不灵,郎中不到安仁不出名”的千古佳话。
听到这些传奇的历史人文故事,李宗仁愈发对安仁草药充满了神秘感。想到自己身为军人,行军打仗受伤是家常便饭,于是,他又求老郎中替自己包了几包治伤用的草药,带在身上备用。李宗仁送给老郎中4块银元作为酬谢。
军人以四海为家。此后,李宗仁再也没有到过安仁。但他对安仁草药、对安仁草药郎中治愈自己的重伤,及与安仁草药相关的传说故事,却念念不忘。李宗仁的长子李幼邻在一篇回忆父亲的文章中写道:“父亲寓住美国期间,时常抚摸着左腿的伤疤说,是安仁草药救了我,安仁草药名不虚传。同时,父亲还意味深长地告诫我们,草药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国优秀文化的瑰宝,其地位和作用及科学性不容置疑。作为一个炎黄子孙,作为一个中国人,不管走到世界哪个角落,都应该为祖国这项宝贵文化遗产感到骄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