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大学语文教育意义的探究
2016-05-16陈荟宇
摘要: 现阶段,大学语文课程是在高等教育中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课程,大学语文课程,在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传承优秀文化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新时期,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大学语文教育又被赋予了新的使命。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思想教育;文化
大学语文课程是现阶段大学普遍开设的公共课程,在教育中,大学语文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中,人文精神的发扬中,以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等多种作用,大学语文教育在优秀文化的传承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以及对文字的感悟能力都有非常大促进作用。
一、大学语文课开设的历史与现状
大学语文课程的出现,是在我们高等教育兴起的出去,约在上个世纪20年代,有个别高等院校在开设课程的同时,开设在高校教育中设置语文课程,当时称之为“大一国文”。当时正值白话文开设兴起,逐渐的取代文言文成为大家认可的语言形体,高等教育为了适应当时的语言变化形式,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始开设语文课程,至1942年,“大一国文”成为当时所有高等院校都必有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
建国之后,在50年代初,我国对高等学校进行了院系调整,国内的高校改革基本上都是在模仿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大一国文”课被逐渐取消。长时间缺少语文教育,出现了大学生的语文水平普遍降低,甚至影响到其他专业的学习, 1978年在教育界老前辈匡亚明教授的大力倡导下,南京大学率先为大学低年级除中文专业外各专业学生重新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此后的几年中,全国有几百所文理工农医各类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1985年国家教委又颁布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考试大纲》和《大学语文课程统一考试命题试行大纲》,规定大学语文为高等教育(除中文专业外各专业自学考试的必考课程。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大学语文教学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迅速铺开的热烈局面,大学语文一度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与政治理论、外语、体育相并列影响广泛的公共基础课。
二、大学语文的作用
(一)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可以为学生学习其他知识提供语文理解能力
在一定意义上来说,界定的语文能力一般包括聆听、阅读、说话、写作四种基本能力。语文能力的高低,对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了最基础的理解能力,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学习的层次越高,需要的语文能力,也会相应的增长。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学习的专业课知识都要比中学阶段高的多,所需要的相应的听、说、读、写能力都要比中学阶段高的多。如果大学不对语文进行继续教育,仅仅使用中学时期的学习积累无法应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更会在专业学习上成为“拦路虎”,是无法回避的情况。在高等教育中,不可避免的要提高语文能力,跟是要重视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和对大学生大学语文的教育工作。
(二)高校的大学语文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
1999年中共中央颁布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是广大的青少年,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幼儿园直至大学的教学、育人全过程中去。在《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给与了很高的地位,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纲要》指出:中华民族在创造灿烂的中华文明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其内容博大精深,不仅包括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成就,而且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和优良道德;不仅孕育了无数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艺家、科学家、军事家,而且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史迹、经典著作,这笔丰富的文化遗产是进行爱国王义教育的宝贵资源。
在大学教育中,特别是大学语文的课程中,通过老师的讲解,和课程的系统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让大学生系统的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不仅是在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目的所在。大学教育,特别是大学语文教育应该承担起此项责任,在教育培养大学生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中,还要考虑到对大学生文化修养、提升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任务。
在大学语文教育中,会涉及到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学生在学习中,会不断的开阔视野,获得对社会历史文化做了宏观的把握,在对大学语文教材的讲解中,对文学鉴赏和分析中,还可以认知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增加自己的正确的判断能力;在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中,培养对文学的欣赏能力,培养高雅的情操,陶冶情操。这些将会在方方面面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当代大学生能够在其他专业学习,甚至是做人、人际交往中得到良好的发展。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以及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在逐步的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有限的课堂虽然不能再短时间内使大学生发生明显的改变,但是大学语文课程所能提供的正确的、有效的思维方法、积极向上的内容将会在大学生以后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对提供大学生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形成正确的人格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在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的作用
中央 16 号文件中明确指出,高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大学语文课程在新时期除了原有的教学职责外,应该担负更多的教育职责。在现阶段的大学语文教育中,应该有最基本的思想教育定。
(一)注重培养青年大学生的民族责任干和使命感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支撑,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面临严峻挑战以及各种复杂环境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水平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在快速发展中也遇到了相当多的问题,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改革开放、快速发展中未及时解决的社会矛盾,对当今的时候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挑战。特别是当今发展的新常态下,更要求当代的青年大学生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应对当今的局面。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以及在历史长河里积淀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很大一部分的历史文化,可以反映在中国古代历年来的优秀文学作品中,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对社会发展、人、和自热的深刻认识和宝贵感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五千年历史的深厚底蕴。
当代青年大学生在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中,会逐渐对祖国的优秀历史文化和深厚底蕴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并通过学习,会深刻理解历史人物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理想,激发正能量,对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塑造健全人格,产生巨大的影响,并有利于激发当代青年大学生以国家民族为己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提升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以人为本”成为时代的主要思想潮流。大学教育,应该自觉的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互结合起来,在重视科学精神的同时,也要重视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人文思想教育。在《周易》中这样说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中,是非常重视人文,同样也重视用人文精神来教育人。大学语文教育同样应该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传递这种人文精神,启发学生面对各种社会现象和问题,亦包括专业学习中遇到的现象和问题,进行正确的判断和人文思考。
中共中央在曾在文件中明确的支出,在现阶段高等教育开设的各门课程,都应该都具有育人功能,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和教育部高教司制定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中阐述的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这既是“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规范设计的出发点和教学目标实现的出发点,也是“大学语文”课程思想教育定位的依据。
(三)大学语文课程对大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
最初的大学语文课程的知道思想,偏重于文学作品的人文性和审美性,而对于大学语文的实践性以及工具性重视不够。在大学语文课程中,对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特别是应用文的写作培养重视不够。在时代发展的今天,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社会的现实需求面前,提高大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被人们提出,也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在最新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高校的大学语文教育发挥原有的功能,在培养学生文学修养、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人文精神的基础上,更应该注重大学生应用型写作能力的培养,切实的拉近课堂教学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
四、国家政策对大学语文教育中政治教育的肯定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曾以国家规划的形式对“大学语文”课程予以明确定位,其第 7 部分“民族文化保护”要求:"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发展在社会教育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努力提高全民族的人文素养,树立良好社会风气[1]。
2013 年 3 月,教育部提出:“‘深化课程内容改革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小学、中学、大学语文和历史课程的整体设计和基本建设,完成大中小学相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建设,探索语文$历史等学科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式方法,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整合法制教育内容,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2]。
新时期,新形势,新常态下,对高等教育的大学语文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最新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高校的大学语文教育发挥原有的功能,在培养学生文学修养、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人文精神的基础上,更应该注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应用型写作能力的培养,切实的拉近课堂教学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Z].2006.
[2]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 2013 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Z].教改[2013]1号.
作者简介:陈荟宇,(1985——),女,河南社旗人,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