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咸同时期甘肃官场的腐败
2016-05-16李雪玲
摘要:整顿吏治历来是各王朝统治的中心,但晚清甘肃官场并没有因为皇帝的重视而改变。相反,丑态百出,具体表现在权奸当道,吏治败坏、贪污腐化,贿赂公行,穷奢极欲和军纪败坏、营制废弛等几个方面。巨大的社会危机使晚清封建王朝处在崩溃的边缘。
关键词:晚清;甘肃官场;腐败
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开始,整顿吏治,肃清官场不良风气成为各个王朝统治的重心,但是官场风气并没有因为历朝历代皇帝的重视而日趋清明,其内部问题反而层出不穷。晚清甘肃官场更是丑态百出,《道咸宦海见闻录》反映了很多道光、咸丰、同治年间甘肃吏治黑暗的情况,笔者从社会史的视角浅析,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并能为后世提供些许借鉴。
清时的甘肃地域辽阔,“广二千一百二十里,表一千四百一十里”,不仅包括今天的甘肃一省,而且还包括宁夏和青海的西宁地区、新疆的镇西府(巴里坤地区)和迪化州(乌鲁木齐地区)。咸同年间,甘肃吏治腐败呈现出常态化、普遍化的状态。纵观形形色色的吏治案件,大致分类,首先是官吏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张集馨载“甘肃清查案,上年(1849)办理未能核实。劣募高下起手,一事两歧者甚多”。劣募在官场之中大显其手,左右政务,这与其特殊的社会地位有密切的联系。
清时,由于地方官员变动频繁,而幕友流动性不强,熟知当地事务,即官有封建而吏无封建。同时,明清时以八股文考选官员,存在很大弊端。新科进士被派到基层州县为官时,通常对实际政事毫不知情,需要幕友的帮助。即“钱谷刑名一切资之幕友,主人惟坐啸画诺”,则“州县官如琉璃屏,触手便碎”。虽一定程度上受幕友牵制,官员的道德素养和职业品质仍是影响官场风气的主导因素,但很多时候州县官与幕友则是沆瀣一气。清光绪间举人徐珂曾叹道:“明朝与宰相、太监共天下,本朝则与胥吏共天下耳”。
晚清时期由于特殊的捐纳制度,所选官员,本身的综合素养不高,“不知政治军事为何物,他们只知道弄钱耍乐”,缺少为国为民的思想。道光皇帝也曾感慨:“我最不放心者是捐班,他们素不读书,将本求利,廉之一字,诚有难言。”这类“捐班”官员到任之后,唯利是图,极尽敛财之能事。
比如咸丰六年(1856)至咸丰十一年(1861)担任过陕甘总督的乐斌就是腐化堕落的典型。“乐斌者,镶红旗人,年二十五岁犹闲散。旗人杀虎口副将某无子,爱而为嗣,副将死,即袭其佐领,在京营当差。……与刑部门皂禁卒往来,遇有仓场及旗人官事交部讯问,乐斌与司书禁卒关说照应,打听消息,预为之地。被讼人所出资财,乐斌与禁卒分润,日积月累,进款增多,得以献媚上司,结纳僚属,遂得盛京副都统,奉旨赴西藏迎呼毕勒罕,转眼而得成都将军,又署总督,遂得肆其所为”。这段材料,就是对乐斌其人的高度概括,此人主甘五六年,情形是可以想见的。
当时主持甘肃军务的提镇将官有穆图善,初在多隆阿部下任职,镇压过太平天国革命。此人“与战阵攻取,全不了然,多隆阿视之为奴隶,穆图善尊之如父兄,言语嗫嚅,进退越趑趄,有忍人之所不能忍者。所带各勇,自为队伍,三五十成群,淫抢无所不至”“一路如火燎原,甚于盗贼”。
固原提督雷正绾,“即困于烟”,“兼迷于色”。军队全无纪律。“将领颇有思去者”。嗜吸鸦片,每日需膏二两。不管行军打仗,一旦瘾发,“则须觅一间僻处所过瘾,精神日短,身体日衰”。所带兵丁“军律废弛”,涂炭生灵,无所不为。如此,省内清兵,形同匪盗。腐败日甚,已成不可挽回之势,靠这样的军队,要镇压如火如荼的回民起义,谈何容易!同治六年(1862)爆发了大规模陕甘回民起义,与西北人民受着严重的剥削压迫和残酷的统治是分不开的,回汉发生纠纷,州县官并不能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去查明事非曲直,却向来偏袒汉民,回民心中滋生仇恨,造成了大规模的回民起义。
究其原因,道咸同时期甘肃官场腐败现象的滋长,很大程度上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道咸年间内忧外患的局面,官场中官员基于利益和道义的不同,各执己见,党派林立,斗争激烈,加速了政局的腐败和王朝的衰落。
同时,清朝的职官俸禄也是导致腐败的一个原因。据清《户部则例》卷七所记,清代一品官每年薪俸180两,二品官155两,三品官130两,七品官每年得到的俸给只有45两,八品官40两。这样的薪资标准,对于当时的州县官员来说,很难养活老小,周转属吏随从的开饷以及衙门的办公费用。清政府曾采取高薪养廉的方法,使官员的薪俸状况有了改善,但官员间送礼动辄千金,助长了奢靡之风,因此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官员贪污腐败问题。
道光朝吏治的败坏,官员腐败的恶性发展,与统治者在整饬吏治过程中实行的一系列错误方针分不开的。道光道光二十七年,他对行将上任的四川按察使张集馨说:“汝此去,诸事整顿,我亦说不了许多,譬如人家一所大房子,年深月久,不是东边倒塌,即是西边剥落,住房人随时粘补修理,自然一律整齐,若任听破坏,必至要动大工。此语虽小,可以喻大,即曲突徒薪之论也,汝当思之。”这表明,道光此时只想维持现状,小修小补,只求表面“一律整齐”。对存在问题,他实际主张敷衍了事,他的方法就是杀鸡吓猴,治标不治本。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官员腐败问题必然难以真正触动。
社会问题总是环环相扣的,吏治失范,又进一步加重了平民与特权阶层的矛盾。道咸时期,人民贫困,游民(脱离了生产资料的农民)激增,不堪的生存环境,加上特殊的社会矛盾,成了民变频生的助推力。自嘉庆年间的白莲教起义和天理教暴动后,不但民间秘密宗教活动仍绵延不断,民众聚众滋事也增多,目的是逃荒抗粮,反对高额地租和横征暴敛。社会矛盾不断加剧,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因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危机使得不管是基层州县官还是统治阶级,无法做出合理有效的调整,小修小补已经无力改变社会现状,封建帝国的机制想要自我调整自我完善已举步维艰。须得经过彻底的社会内部变革,对根深蒂固、千疮百孔的封建帝国形成强烈的冲击,甚至作为推手,使其向前发展,摆脱停滞不前的窘境。
不仅甘肃一省,整个中国亦面临着极大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统治基础已经开始溃散,统治阶级的思想和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形势,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在所难免。
【参考文献】
[1]清史稿·地理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6.
[2]贺长龄辑.皇清经世文编(卷十四)[M].台北:文海出版社,2006.
[3]汪辉祖纂.学治臆说.[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徐珂辑.清稗类钞·胥役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4.
[5]秦翰才.左文襄公在西北[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
作者简介:李雪玲,女,汉族,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3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