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篇,自然与生态关注

2016-05-16郭艳云

大观 2016年4期
关键词:自然保护

摘要:本文以美国小说家约翰·斯坦贝克《美国人和土地》为例,从生态文体学的角度,运用文体学的统计方法和分析方法对该语篇进行分析,并阐释其文体效果,揭示语篇主题:斯坦贝克生态观主要体现在他对人类破坏自然的控诉,谴责以及对大自然无比愧疚之中。

关键词:自然;生态文体学;保护

约翰·恩斯特·斯坦贝克于1902年出生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小镇萨利纳斯,是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熟悉社会底层的人们,许多作品都以他们为主人公,表现了底层人的善良、质朴的品格,创造了”斯坦贝克式的英雄”形象。同时,他的小说艺术造诣很高,将写实风格与幻想风格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后来美国文学,尤其是西部文学的发展起了重大的影响。其代表作品有小说《人鼠之间》、《愤怒的葡萄》、《月亮下去了》、《珍珠》、《伊甸之东》、《烦恼的冬天》等。《美国人和土地》也是其作品之一,在这篇文章当中,作者主要写的是美国人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作者通过恰当的用词,体现出人们对于自然破坏的无情与野蛮,同时也体现出作者对于自然环境的那种热爱与怜惜之情。

本文将从生态文体学的角度分析文章《美国人和土地》的语言特征并最终揭示出语篇的主题。作为一个新的术语生态文体学结合了文体学的分析方法和生态批评的思想,主要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分析其文体特征。生态文体学可以是广泛的所有事物的多样性,比如人类语言的多样性,但是随着英语语言的霸权地位,每天都有很多的其他的语言形式在消失,这也是一种生态破坏。其次就是泛指人们懒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私语,对大自然肆意的破坏,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在这个文本中我们主要研究的是后者。生态文体学为文学研究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启示,对回归自然和寻求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表达了美好的愿望,对人类中心主义表现出强烈的批评,同时也为文化生态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建立指明了方向。

一、文体特征的分析

文体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连接语言学与文学史的桥梁,旨在通过对文体特征的研究来考察作者的心灵以及民族文化和思想嬗变的历史。文体学是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文本的学科。 在某种意义上,它与语言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极为密切的寄生关系,因此从不同的语言层次对一文本进行文体分析是科学的同样也是很有意义的。在对这篇文章进行分析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语言层面:

二、语法层面

这篇文章的叙述视角在描写过去人们对于自然的破坏主要运用的是主语用的是第三人称复数they,采用第三人称复数的形式进行讲述,体现了作者对于人们破坏环境这一事实的客观的描述。而在描述现在人们对自然发破坏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复数的形式we,可以更加真实贴切的叙述对于自然的破坏不是别人而就是我们,体现出作者作为人类中的一员对于自己的同族对于自然的破坏的那种无能为力以及难辞其咎。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的含义和真谛则留给读者去做更深的思考从而更透彻地了解小说的主题。仔细阅读文章会发现作者对语言手法的运用匠心独具,庄动形象,耐人寻味。

《美国人和土地》由差不多2500个词组成。语言作为表达思想的工具在用词的选择上可以体会出班葬独特的想法。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及了很多大自然各个方面都被破坏的例子,在对过去人们对自然的破坏时,主语是they且使用主动语态全部都是简短的句子,比如“ they burned the forests, they swept the buffalo”等,给读者留下的印象就是人们对于自然的破坏是干脆不计后果的,是他们主动对于自然的一种破坏,没有任何外界的强迫因素。谈到现在人们对于自然的破坏时,作者全部使用的是被动语态,自然万物成为了主语,例如,our rivers are poisoned, our towns are girdled”等,一方面在作者眼中自然万物应该是与我们平等的,另一方面说明它们都是无辜的,我们人类是罪魁祸首的元凶,体现出了作者作为人类的愧疚之情以及对大自然那种想爱却又在伤害它们的那种无奈之情。

三、词汇层面

作者用的单词都是简单易懂的词汇,且作者采用的也是基本的句子结构,句子结构不复杂。作者采用这种方式的表达形式可以让更多读者能够读懂此文章,从而达到作者内心的一个对于自然保护的一种呼吁。纵观全文,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自己生活的那片土地的热爱,他赋予那片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以人的生命或人的品质,如 mischievous wind,helpless soil,naked bones of clay,beckoning woods,noble timber,beautiful land等作者刻意把自然或土地描写为无助,无辜以及单纯的形象,而对好不负责任掠夺这片土地的人则使用大量的带有暴力野蛮特性的贬义词加以描述,如pillaged,raiders,treasonable,evils,等,与前面对土地描写的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的选词可以极大地激起读者内心对自然的爱,更激起他们对破坏自然的行为的强烈谴责。作者选词刻意使用比较正式的词汇,特别是能够表明性质的词汇比如 attacked,defended,abandoned等,不只是表明自己对于自然的那种爱以及对人类的对自然破坏的那种恨,更重要的是这样把主题就上升到一个全社会全人类的空间上,上升到人类共同关注关心的话题上。作者精心选择词汇的褒贬形成的语义网络就突破了狭小的语义或主题的限制,取得了近似母题意义的升华。作者还通过用词来表明文章的基调,通过大量地使用褒贬词汇,来凸显文章的色彩通过对自然以褒义的描述,以及破坏自然的美国人以及其行为以贬义描述,使褒贬形成巨大的反差,产生巨大的张力,来凸显人类与自然间的惨剧,奠定了作者义愤填膺的批评的口吻或文章的基调。

四、句法层面

作者在通篇使用的都是陈述句并且很少使用到否定句,也就是说作者对于人们破坏自然这一事件的严肃性与严谨性。通篇文章没有很难的语法结构出现,也就是作者在句子安排方面是故意这样,而不是说作者写作水平的不高。因为这种句法安排可以使得我们对于自然破坏这一行径的直接明了的看到,自然的破坏也是一目了然的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从而为文章主题的体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endprint

五、修辞层面

一个作者对于修辞手法的应用的灵活程度, 就可以体现该作者的文学功底。同样在这篇文章当中,作者也使用了修辞手段。拟人是该文最大的特色之一,笔者通过使用该修辞手法赋予自然万物以人的气息或品质,一方面强调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 另一方面,让自然的万物带有人的生命,可以让人类特别是读者感同身受,就好像自然就是自己一样在遭受虐待,能够激起读者内心对自然的爱以及对破坏者的恨,如,The destruction of the forests changed the rainfall, for the searching clouds could find no green and beckoning woods to draw them on and milk them.在这句话中作者将行走的云拟人化,阐释降雨改变是因为它们找不到森林,去滋润森林。动词 draw以及 milk 同样也是用了拟人的手法。其次在文章当中作者还使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使得在描写自然破坏的叙述方面更加生动,朴素易懂,同时也更容易与读者达到一致的情感目标。如,There has always been more than enough desert in America; the new settlers, like overindulged children, created even more.作者将那些新的对自然的破坏者比作成了顽皮的孩子。可以看出作者内心那种又爱又恨的对自己同类的那种情感。

因此,此修辞手法最大的作用就是情感刺激,离开了字里行间作者予以的情感,文章如演讲词般的说服力就会荡然无存。通过以上分析解读,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特别是对于该主题更大的社会意义的认识,即今天学习该文的现实意义的认识,才是对该文解读的重中之重。

在文章中的第三段到最后一段作者提到的是一种文化生态的破坏。作者主要讲述的是移民对于殖民地人们的一种文化思想上的生态破坏。在移民进入之情人们的生存状态是害怕自然,敬畏自然。在移民潮流涌入之后人们对于自然的看法以及自己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至于带来的是更加严重的自然破坏。作者在这一部分的描述当中从人们对于自然生态的破坏上升到了对于人类思想的一种生态破坏。

六、结语

从该文章标题到文章的各个层面的描述,该文讨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现如今人们处在一个全球变暖,生态平衡已经被破坏的大环境中,可以说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通过运用生态文体学的分析方法,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出作者对于自然的那种热爱与同情之情,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领会到无论是对自然的生态破坏还是对人们思想的生态破坏都是一种严重的生态破坏,我们应该通过此文章反思从而使得我们共同达到一个新的生态观念。同时我们应该保护人们思想的生态多样性,而不是一味的进行侵占他人的思维方式与生存理念。从而达到一个和谐美好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陈小红.什么是文学的生态批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

[2]陈军.生态美学与现代性.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03).

[3]封宗信.语用学、文体学与文学研究[J].国外文学.1997(03),38-42.

[4]戴伟华.文化生态与中国古代文学论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5]冯广义.语言生态学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6]封宗信.语用学、文体学与文学研究[J].国外文学,1997.

[7]雷毅,李小重.深层生态学的自然保护观[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2002,(1).

[8]秦秀白.英语文体学入门[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

[9]钱瑗.实用英语文体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郭艳云, 女,山西临汾人,重庆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文体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自然保护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
《自然》:中国的生物伦理并不狂野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