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翁洲走书》是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6-05-16口述黄素芬整理舟山市文化馆

浙江档案 2016年9期
关键词:书场曲艺

口述/黄素芬 整理/赵 翔/舟山市文化馆

黄素芬教马岙小学生学唱《翁洲走书》

我叫黄素芬,生于1953年,是浙江省非遗项目《翁洲走书》的代表性传承人。《翁洲走书》是舟山本地的一种曲艺,因舟山古称“翁洲”而得名。所用道具为扇子、手帕、静木,伴奏乐器原是竹根笃鼓、笃板,1963年开始加入二胡等乐器伴奏。原为一人自鼓自唱,后吸取戏剧中走、唱、念、表相结合的表演手法,将单档坐唱改为二人或多人演唱。唱腔朴实清晰,以唱、表、演为主要表演形式。解放初期,走书在舟山盛行,定海城有群英、中大街、城隍庙、道头、竺家弄五大书场演出走书。主要表演曲目有《金龙鞭》《紫金鞭》《天宝图》《地宝图》《五美图》《六美图》《七美图》《十美图》《白鹤图》《双珠球》《三门街》《四香缘》《六月雪》《黄金印》《麒麟豹》《包公案》《狄青平西》《薛刚反唐》《小五虎平南》《薛仁贵征东》《薛仁贵征西》等。

据我父亲说,《翁洲走书》的奠基人叫沃小安,生于1840年前后,是镇海柴桥沃家村人。清咸丰年间,太平军将领召集柴桥一带乡民数百人揭竿起义,沃小安也参与其中,兵败后沃小安避难于定海马岙。当时清政府在柴桥追查此事,沃小安不敢回家。因为他能唱《莲花落》等各种地方小曲,还会即兴编词哼曲,又有一副好嗓子,便串村过街唱曲讨些小钱苦度生计。由于怕被清政府抓到,他改名安阿小。安阿小将《莲花落》加入其他曲调形成走书,在马岙一唱就是十余年。

清同治末年,安阿小从马岙渡海到六横,后定居于大支村,收大支村沃嗣福为徒,沃嗣福又将技艺传于族弟沃嗣来。沃嗣来有文化,也有唱曲天赋,他吸纳外来曲调丰富走书的唱腔,在农闲渔休时搭台演唱中长篇走书。后来,沃嗣来收同族后辈沃棉定为徒弟。沃棉定是《翁洲走书》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有虞定玉、虞振飞、汪康章、刘章成、黄次生五人得到过他的真传。黄次生是我父亲,后来我继承了父亲的衣钵。

从7岁开始,我跟父亲学唱走书。我父亲是定海著名的走书艺人,但是个盲人,家里很穷。由于生活所迫,我15岁时便接父亲的班登台演唱。那时,定海城内的竺家弄有一个书场(就是现在舟山影城和文化大楼的所在地),当时人们的文化生活贫乏,走书很受欢迎。走书表演每夜一场,每场票价二角,从晚上七点说唱到九点。开场时间一到,四弦胡就拉出一段长长的过门,在这个过程中,我会间隔拍一下惊堂木,让听众们逐渐静下来。拍到若干下时,我就开唱《四平调》:“英雄相争动刀兵,红颜佳人终薄命,宏篇重重对龙门,今夜书接上一本……”用“贼骨铁硬”的舟山方言演唱。那时我个子小、舞台高,演出开场和结束的时候,专门有人抱我上台、下台,演唱完了我还能得到观众的掌声,这让我感到很兴奋。

1979年,27岁的我成为当时舟山地区曲艺队的一名曲艺演员,并经常到各地书场演出。那时来听书的人很多,几乎场场爆满。有一次,我去大沙唱一部书,内容很悲惨,七八岁的小孩在下面听得眼泪都流出来了。有一次去桐乡唱,听的人很多,有人因为实在没地方坐只能坐在水缸边上,结果听得入神就掉进缸里了。我去渔农村唱,大家都相当客气。

1982年4月,我代表舟山市曲艺队参加在江苏省苏州市举行的全国曲艺代表大会。1986年5月,我参加在杭州市举办的浙江省新书曲目比赛,演唱《四猴子落网记》,获纪念奖。2005年,《翁洲走书》被列入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保护名录。2006年12月,《翁洲走书》被列入舟山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4月,《翁洲走书》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7月,我成为第一批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后来又先后成为市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2007年开始,我在舟山电视台影视娱乐频道表演《翁洲走书》,每晚演一集,每集25分钟,坚持了整整四年。刚开始,我很不适应,因为原先敞亮的书场变成了狭小的录音棚,热情的观众换成了冰冷的摄影机,头顶上的大灯照得我眼睛都睁不开,陌生的环境限制了我的舞台发挥。后来,我慢慢适应了就越唱越顺,人气也日渐旺盛。因为连续四年上了电视,我在舟山的知名度大大提高了。走在路上,总会有人和我打招呼,为此,我心里充满了自豪感。

我热爱《翁洲走书》,它是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我已经64岁,但还三天两头受邀去演出。给我伴奏的琴师是黄祖庆和周忠年,黄祖庆是我亲哥哥,俗话说“打虎亲兄弟”,多年来我们兄妹俩配合得相当默契。

我要活到老学到老,现在除了演出和搞家务外,我就看书,看到好句子就记下来、背一背,再融入自己的见解,用唱的方式展现出来,关键时候运用在舞台上。我想,只有不断学习,时时总结和提升,创新曲目和曲调,将现代流行元素与走书独有的唱腔相融合,才能让观众热爱这一门艺术。

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和传承,我要努力将这门民间艺术传承下去。我先后带过好几个徒弟,得意的徒弟是徐美清。她是盐仓人,今年50多岁,人聪明、有天赋、有功底,跟我学了多年已经出师,可以独立表演了。我把《翁洲走书》的接力棒交给她,很放心也很欣慰,但愿她能把《翁洲走书》发扬光大。我也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来学习和传承《翁洲走书》。

今年7月中旬,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的22名在校大学生利用暑期开展“寻文化·缘非遗”社会实践活动,邀请我到马岙为那里的72名小学生上了一堂《翁洲走书》专题课。我唱了一段《万花楼》,孩子们对小英雄狄青除妖的故事很感兴趣,许多孩子都踊跃上台,在我的指导下学习《翁洲走书》的表演技巧,近距离感受《翁洲走书》的魅力。

面对孩子们稚嫩而充满求知欲的脸庞,我仿佛看到了《翁洲走书》的未来和希望。我想,《翁洲走书》的传承一定要从娃娃抓起,这才是当务之急啊!

猜你喜欢

书场曲艺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苏州市2个书场入选 江苏省首批非遗曲艺书场
《曲艺泉城》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总体规划 精准扶持
大关街道西一社区百姓书场重新开门迎客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浅谈曲艺的创作与表演
苏州评弹书场的兴与衰
当代评弹书场的模式特征及其发展趋向
——苏州光裕书场现状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