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的那些广场:辽沈历史文化的名片
2016-05-16任婧
◎文/任婧
沈阳的那些广场:辽沈历史文化的名片
◎文/任婧
城市广场,常被誉为“城市的客厅”,是人们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或疏导交通的空间。在广场中或其周围,一般布置着重要建筑物,往往能集中表现城市的艺术面貌和特点。沈阳的广场最早可追溯至清朝入关前,民国时期开始大规模建设广场。那些历尽沧桑的老广场大多保留至今,它们记录着沈阳这座城市的荣辱兴衰,同时也是展现辽沈历史文化的名片。
沈阳中山广场
矗立在沈阳和平广场上的东北解放纪念碑
中山广场是“满铁”附属地中心
中山广场位于和平区中山路、南京街、北四马路三条道路交叉处,面积26462平方米。它不同于中国传统的方格状城市中心格局,而是以圆形的广场为中心,向周围辐射出一条条街道,是一种西洋式风格的广场。
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将沈阳城西的南满铁道以东至和平大街的范围占为“铁道附属地”,并在附属地内部进行大规模的建设。1913年,日本人在铁道附属地中心修建大广场,起名“中央广场”,并在广场中央修建了纪念日俄“奉天大会战”的纪念碑。1919年,广场改名为“浪速广场”。日本人先后在广场周围修建了大和旅馆(现为辽宁宾馆)、奉天地方事务所(现铁路公安局)、东洋拓殖株式会社奉天支店(现沈阳市总工会)、农民银行(现沈阳真空研究所)、三井洋行(现招商银行沈阳分行中山支行)、奉天警务署(现沈阳市公安局)、横滨正金银行奉天支店(现中国工商银行沈阳市分行中山支行)七大建筑。
位于广场西南角的大和旅馆是当时奉天城最大、最豪华的旅馆,用于接待日本国内的军政要人、达官显贵、“满铁”及军方首脑等上层人物,当时规定只有军衔在少佐以上的日本军官才有资格进入这座旅馆。1932 年2月16日晚,关东军通过张景惠拉拢马占山,与熙洽、臧式毅一起在大和旅馆举行“四巨头会议”,商定成立东北伪政权。不久,伪满洲国宣布成立。
广场东侧的东洋拓殖株式会社奉天支店曾是日本关东军司令部的办公场所。1931年9月19日,也就是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天上午,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将关东军司令部从旅顺迁到这里,在此指挥驻辽阳、铁岭、公主岭及长春等地的军队向中国军队发动进攻,中国东北再次陷入了战火硝烟之中。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国民党政府接管沈阳后,将该广场改名为中山广场,原日俄奉天大会战纪念碑被拆除,三线有轨电车道从广场中间通过,把广场分为两个半圆。解放后,无轨电车取代三线有轨电车从广场外侧绕行,并在广场中央修建起一座圆形喷水池。“文化大革命”期间,广场改名为“红旗广场”,拆除喷水池,中间建起一座高达10余米的毛泽东全身雕像。1981年,中山广场之名被恢复。现在,中山广场已成为沈阳市民聚会休闲的场所,每天游人络绎不绝。
惠工广场见证民族工业振兴
惠工广场位于沈河区惠工街、友好街、团结路三条道路相交处,是奉天市政公所于1924年规划开发的第一个环岛广场,总面积18198平方米,当时连接着沈阳西北工业区的道路网。其建成后不久,奉天迫击炮厂从北大营迁至广场南部。随之,德丰工厂、华北铁工厂、肇新窑业公司(现沈阳制瓷厂)、农业林业学校、东北交通职业学校也相继在广场附近建立。
位于广场东南的肇新窑业公司是著名爱国人士杜重远创办的东北第一家机器制瓷厂,也是当时东北最大的一家民族企业。杜重远早在读中学时就有通过振兴实业拯救中国的想法。1923年春,他从日本东京畿前高等工业学校窑业科陶瓷专业毕业,回国后办起砖瓦厂。砖瓦生意走上正轨后,他又开始扩建瓷厂。至1928年,肇新窑业公司已粗具规模。杜重远非常重视经营管理,肇新窑业公司的生意日益兴隆,日商遂采取降价倾销的办法打击肇新窑业,争夺市场。关键时刻,杜重远得到了张学良的大力支持。1929年10月,杜重远将肇新窑业公司改为肇新股份有限公司,拥有陶瓷工人600余名,砖瓦工人500余名,年生产能力达1200万件。日本瓷厂不得不转而生产耐火砖,彻底退出了竞争。
沈阳解放后,曾作为沈阳民族工商业振兴代表的肇新窑业公司获得了新生,惠工广场也进行了改建,中间设置绿化带,围栅中栽植花木,环岛内摆放石凳,路边种植杨树,面貌焕然一新。新北站建成后,广场又进行了整修。如今,惠工广场附近已发展成为沈阳的一个金融中心,一些大企业纷纷落户,为沈阳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力量。
和平广场建东北解放纪念碑
和平广场位于和平区和平大街与新华路、民主路的相交处,总面积18521平方米。它始建于1932年,当时称“朝日广场”。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国民党政权接管沈阳后,将广场改名为“崇德广场”。
广场北面的和平大街先于广场建造,曾经被称为“国际大马路”,是当时“附属地”及商埠地的分界线。其西侧的“附属地”为日本侵略者占据,东侧的商埠地则由其他列强强行租借。沈阳解放后,“国际大马路”被更名为“和平大街”,崇德广场也改名为“和平广场”。
东北解放纪念碑是矗立于和平广场上的最醒目的建筑,由沈阳军区和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人民政府共同兴建。1948年9月,东北人民解放军发起辽沈战役,歼灭国民党军队47万余人,11月2日解放沈阳,至此,东北全境获得解放。为了纪念这一伟大胜利,1988年东北解放40周年之际,在此建立这座纪念碑。
纪念碑由碑体、拱带、碑座三部分组成。碑体高26.56米,为正三角形,三面均宽4.2米,以汉白玉饰面,周围镶嵌金黄色的“仿金镀”。碑体呈炮弹形状,寓意着战争已成为历史,人们纪念东北解放是为了维护永久的和平,“东北解放纪念碑”七个大字由彭真同志题写。碑座上的拱带象征着东北三省人民载歌载舞,欢庆解放的情景。纪念碑上的三个相连的“V”字如流水,又似高山,代表胜利及有“白山黑水”之称的东北三省。“V”字的周围,镶嵌着40只展翅飞翔的和平鸽,既象征着古城解放获得新生,又含有纪念东北解放40周年的意义。
市府广场成为举行重要活动的场所
市府广场位于沈河区市府大路与惠工街、青年大街、小西路、北京街的连接处,面积64314平方米,是沈阳市面积最大的广场。其前身原是小西边门外的一片空地。1907年,日中合办的马车铁道(自老道口至小西边门)在此处设站。京奉铁路建成后,1911年在此设京奉新站(又称沈阳站,今市府大楼与市府广场北部),形成站前空场。1925年,西塔至小西边门的有轨电车道由此经过。1926年,该广场与惠工广场大马路(今惠工街)连通。1930年连通总站路,广场成为连接省城、“附属地”、商埠地使馆区、惠工工业区、商业市场和火车站的交通枢纽。九一八事变后,根据《奉天都邑计划》,广场进行整修,称为“中心广场”,并设伪奉天市政公署于广场西侧。
1931年9月20日,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任命关东军参谋大佐兼奉天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为沈阳市伪市长,改市政公所(奉天市政公所于1923年8月4日成立,1929年4月12日改为沈阳市政公所)为奉天市政公署。土肥原贤二就任市长以后,为了尽快地恢复社会治安,调“在乡军”充任警察,残酷镇压人民反抗,加之当时大多数官员不肯与日本人合作,纷纷逃避躲藏,沈阳的混乱局面到达了难以收拾的地步。迫于各种压力,10月20日,土肥原贤二市长一职被撤换,改由大汉奸赵欣伯接任。赵欣伯上任后,处处秉承关东军的旨意,配合日军镇压反日群众,搜刮百姓,培植汉奸,陷害无辜,沈阳人民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
沈阳解放后,沈阳市人民政府进驻伪奉天市政公署办公大楼,广场也真正为人民所用,成为全市人民举行庆祝、纪念活动的场所。1949年5月1日,这里召开了有30万人参加的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庆祝太原、南京解放大会。1976年9月18日,这里举行了沈阳市民沉痛哀悼毛泽东主席逝世大会。上世纪80年代,广场进行扩建改造,增加绿地面积。现今,作为沈阳市中心交通枢纽的市府广场已具备了市政广场和市民绿荫休闲广场的双重功能。白天,这里游人如织,漫步广场上,人们能够体会沈城独有的气质和魅力;每到夜幕降临,又有两三万名市民到广场进行休闲、健身、娱乐。
此外,民主广场、新华广场、铁西广场、大西广场等也先后形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些广场现在或被拆除,或被改建,面貌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沈阳城市的不断发展,为更好地改善人民生活环境,美化城市,疏导交通,政府也相继建了一些新广场。如今,沈阳的广场已不仅仅是人流聚集的地方,它已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窗口,是沈阳历史文化的名片。
□本栏编辑/牛泽群
本栏目与辽宁省档案局(馆)合办
社会广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