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阳杧果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2016-05-15赵秀华胡朝斌尼章光陈于福解德宏张发明张翠仙柏天琦
赵秀华,胡朝斌,尼章光,陈于福,解德宏,张发明,张翠仙,柏天琦
(1.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农业局,红河 662400;2.云南省农业科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保山 678000)
元阳杧果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赵秀华1,2,胡朝斌1,尼章光2,陈于福2,解德宏2,张发明2,张翠仙2,柏天琦2
(1.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农业局,红河 662400;2.云南省农业科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保山 678000)
文章通过对元阳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杧果产业发展历史及发展现状的介绍,并分析元阳杧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杧果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为元阳杧果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元阳 杧果产业 发展现状 对策
杧果又名檬果、闷果等,为漆树科杧果,属常绿乔木,原产亚州南部印度,是世界十大水果之一。杧果香气浓郁,风味佳美,有“热带水果王”之美称。我国主要在海南、广西、云南、四川、广东、福建、贵州和台湾等8个省区种植[1]。云南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热区之一,杧果种植分布于全省16个地州的76个县(市),元阳县是其中之一,适宜面积13.33万hm2,对杧果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1 元阳县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
1.1 元阳县的地理位置
元阳县位于云南南部,红河南岸,哀牢山脉南段,地处东经102°27′~103°13′,北纬22°49′~23°19′,东邻金平县,南靠绿春县,西接红河县,北与建水县、个旧市、蒙自市隔红河相望,是集边疆、山区、民族、贫困四位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1.2 气候条件
元阳县是典型的立体气候,昼夜温差大为杧果生长发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条件。特别是在海拔1 300 m以下的热区,年日照1 849.5 h,气温在3.7~44.5℃之间,年平均气温24.5℃,≥13℃年有效积温6 000~8 000℃,持续天数300~360 d。年降雨量665.7~1 189.7 mm,平均降雨量899.5 mm,蒸发量2 347.3 mm,终年无霜。该县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境内山高谷深,无一平川,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气候属亚热带山地季风类型,有“天然温室”之称,具备杧果产业化发展的自然优势资源基础。
2 元阳杧果发展历史
杧果是元阳河谷地区传统热带水果,其栽培历史悠久。当地农民在房前屋后种植的百年杧果树均有可见。1986年初,县农业局茶果站开始从元江、河口、海南、西双版纳等地引进三年杧、马切苏等在大沙坝试种6.67 hm2,获得成功。1995年,引种虎豹牙、小吕宁、四季杧、大白玉、红象牙、留香、椰香等品种,面积发展到51.4hm2。1996年,被确定为“九五”杧果生产基地县,由省、州、县共同投资,面积扩大到187.33 hm2。1999年,引进金皇、台农一号、爱文品种。2001年,建设优质苗圃园1.33 hm2、示范园0.082 hm2,种植杧果35.07 hm2,基地项目建设通过省农业厅验收。2005年,全县种植面积126.3 hm2,产量301 t。2006年,为了促进元阳经济的持续发展,发挥县资源优势,巩固和发展杧果产业,在大沙坝实施了13.33 hm2高接换种改造示范杧果园,为杧果产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2]。
3 元阳杧果产业发展现状
3.1 分布范围
元阳杧果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海拔144~1 000 m的低热河谷地带的南沙、新街、马街、上新城、嘎娘、小新街、逢春岭、黄草岭等乡镇。最低海拔在逢春岭乡小河口仅144 m,最高海拔在嘎娘白岩子的2 939.6 m,相对高差2 795.6 m。元阳杧果种植分布广、零星,海拔高差大,但发展潜力也大。
3.2 杧果品种
元阳县杧果种植主要是当地栽种的杧果和外引杧果两大类。当地栽种的杧果即小杧果(当地人称“嘛摸”)。外引杧果是元阳从云南省其他地区引进种植的新品种,经过近30年的杧果引种、试种、试验,在当地受欢迎的品种主要有:为蜜杧、三年杧、虎豹牙、黄金杧、台农一号、贵妃杧(金凤凰)、留香杧等。尤其是虎豹牙和留香杧2个品种,在杧果适宜种植区表现良好,但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弱,仍需扩大品种种植规模,提升产品质量。
3.3 种植规模
据统计,2016年,元阳露地种植面积发展到1 040 hm2(收获面积580 hm2)。其中,树龄5年以下的露地果园面积313 hm2、树龄5~20年的露地果园面积674 hm2、树龄20年以上的露地果园面积53 hm2,已收获产量9 300 t。目前,在面积最大的南沙镇呼山村委会的呼山畜牧场杧果园、南沙镇五邦村委会的五邦良种场杧果园、元阳县红和果木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基地的杧果种植面积占30%。元阳杧果产业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4 杧果产业发展优势
4.1 区位优势明显
元阳县城南沙距省会昆明273km,距州府蒙自92km,距国家一类口岸河口157km,是连接内地与边疆的重要交通要道。随着个冷、元绿、红南、冷清等二级公路的建成通车,建水至元阳高速公路和元阳哈尼梯田机场、元江至河口高速公路、沿边铁路的规划建设,元阳县作为连接外地和红河州南部交通枢纽的地位已经形成,杧果产业有着广阔的市场潜力。
4.2 土地、水资源丰富,农业富余劳动力多
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元阳县有红河流域和藤条江流域两大干流。红河发源于大理州,流经巍山、南涧、元江、红河等县,沿马街、南沙、嘎娘、上新城、小新街、逢春岭区北部边界至金平小河口出境,长90km,境内集水面积1 271.3km2。主要支流自西向东有安庄河、乌湾河、丫多河、者那河、麻栗寨河、大瓦遮河、马龙河、杨系河、芒铁河、芒巩河、逢春岭河、金子河等29条,总长700km,建成沟渠4 600多条,流域面积2 216.9km2,一般流量42.7 m3/s,最枯流量15.6立方7 m3/s,水能蕴藏量17.8万kw,可利用量1.47亿m3,有效灌溉面积13.33万hm2。该县有热区土地40.67万hm2,适宜种植杧果的土地有13.33万hm2,杧果产业呈态势发展。境内高温多雨,地形复杂悬殊。河谷因其酷热干旱,素称“干热河谷区”,为杧果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
全县辖14个乡镇、138个村委会(社区)、1 043个自然村,总人口44.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86万人,占总人口的91.5%,是元阳县产业发展的主力军。
4.3 具有传统地方民族特色的杧果文化
县内居住着哈尼、彝、汉、傣、苗、瑶、壮等7个少数民族,人口39.81万人,占总人口的89.2%。这些少数民族在房前屋后有种植杧果的传统,特别是傣族还有特色的杧果风味食品。例如,杧果饭、杧果腌菜、杧果鸡、鱼、油煎杧果等。当地成熟杧果先用手将果肉搓软后,再用1根吸管吸,就能够品尝到风味独特的元阳杧果。杧果产品在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4.4 当地销售价格态势上升
元阳地处红河流域中部,气温高,湿度小,干湿季明显。杧果最大的特点是早熟,在云南同一品种比其它区域提前成熟15~20 d。2016年,当地杧果销售价格8.00~9.00元/ kg,比往年增加4.00元/ kg,全年杧果平均批发价3 000元/t,杧果价格稳中有升,区域特色初步显现。
5 元阳杧果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5.1 果园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苗木繁育管理混乱
元阳杧果园大多数建立在山地和坡地上,立地条件较差,采收产品主要靠人背马驮搬运,在搬运过程中,果实受损大,严重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元阳虽水资源丰富,但由于未能开发利用,且这些果园基本没有灌溉条件和灌水设施,果园仍依靠自然降雨维持杧果生长与发育,故大部分果园收获少或无收获。元阳在发展杧果种植过程中,还存在着种苗质量优劣不一,大多数果农自行去市场购买,使苗木品种混杂,无种苗生产经营许可证、无检验检疫证的劣质种苗被当地种植户作为优质种苗种植,严重影响了果农的生产积极性。
5.2 品种布局不合理,且多、杂、乱
目前,由于没有主导品牌的品种,致使品种杂而乱,管理不方便,成熟期不一致,销售渠道受限,严重影响了外销。也由于没有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杧果品种布局,且在适宜种植区又缺乏对品种的区划布局,因此,存在早熟地区种植晚熟品种,而晚熟地区也有种植早熟品种的现象,未能真正发挥出自然资源和品种的优势。
5.3 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品销售滞后
元阳在刚引进杧果种植企业时,仅有1家(元阳县红和果木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面积200 hm2,且未投产,技术力量较弱,无法带动果农统一生产及统一销售。杧果产品分鲜销和加工2种。鲜销又分外销和内销。元阳杧果多属于鲜食品种,没有加工渠道,难以形成规模。内销所占比例过大,占总产量的52%,且外销渠道又不稳定,严重影响了杧果产业化发展的进程。
5.4 政府支持力度减弱
政府的支持对杧果产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政府对杧果产业投入和扶持力度薄弱,对杧果产业的科技投入也不足,导致科技推广滞后,高产优质新技术未能及时普及,造成果农科技意识不强,使果园生产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较低。
5.5 栽培技术管理差,病虫害危害严重
由于果树高大且老龄化,株高达8~16 m,树龄在5年以下的果园面积313 hm2、树龄在5~20年的果园面积674 hm2、树龄在20年以上的果园面积53 hm2。这些老树长期不注意施肥、修剪、打药,导致产品质量差,商品果率低。加之,雨热同季的气候,病虫害容易滋生和繁殖,综合防治效果极差,造成丰产不丰收的局面。
5.6 采收和采后管理技术不规范
采收和采后的管理技术不规范,出现机械损伤、生理病害等现象,且不按成熟度标准采收,导致果皮灰褐色,果面污斑。重者,果皮呈烫伤状,果皮或果肉褐变,严重影响着杧果的外观品质,不利于贮运销售。
5.7 经济效益低,形成果园投入和收入成恶性循环
经济效益低,必然挫伤果农的生产积极性,导致果园管理粗放或弃管。而管理粗放,容易造成果树生长发育不良和发展不平衡,导致果树病虫害发生严重,造成“低产、低效、低值”的局面。
6 杧果产业发展对策
6.1 改善果园基础设施建设
要改善大型果园的道路系统,努力实施机动喷雾和机动运输。要改善大型果园的排灌系统,做到沟渠相连,蓄、灌、排合理完整,旱季能灌,雨季能排[3]。
6.2 建立标准化种苗圃
做好杧果产业化工作,必须从苗圃做起。要培育优良的种苗,为标准化杧果园提供优质的种苗。
6.3 调整品种结构,优化产业布局
确立主导和品牌品种,建立标准化示范园,提高品质和产量。在选择品种布局上,应根据气候环境因地制宜,对早、中、晚熟品种进行合理搭配和产期调节。对大树果园进行改造和改良,并实施矮化生产,既能降低成本,又能提高产品质量。实现既是产品,亦是商品。以点带面,逐步带动产业化发展。
6.4 以企业为龙头,提高产业化程度
政府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加大企业与果农的合作、小额贷款、技术创新、科技推广、信息网络、产区交通和交易市场建设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探索并形成保障果农利益的管理机制,打消果农在土地资源整合及推进产业化进程中的顾虑,使果农作为主体积极参与杧果产业化进程。对利用荒山、荒坡资源开发杧果生产基地等项目,政府相关部门应在财政、信贷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以促进产业化发展。
6.5 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促进产业技术升级
6.5.1 使用杧果套袋技术
对台农一号、金煌杧、贵妃杧等实施套袋技术。杧果套袋可以防治病虫传播,防止空气有害物质及酸雨污染果实,防止强光照紫外线灼伤果实表皮,减少果实与其它物质相互摩擦损伤果面,提高果皮表面的光滑度和光泽度,提高果实着色。套袋可明显提高果实品质及果实质量和产量,提高果实的商品价值和食用价值[4]。
6.5.2 科学技术与实践相结合
要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面提升现代化农业发展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6.6 培养专业人才,拓展杧果产业化发展
要做好院县、校县等科技合作,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培养科技队伍。从政府到生产者要重视产前、产中、产后的科技投入,加强标准化生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为产业发展、升级打下基础。要加大科技推广队伍的培养力度,培养高素质的科技人员和果农队伍。
7 元阳杧果产业发展建议
7.1 推动杧果产业向集中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县委、县政府出台的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和农业专项改革,使元阳产业发展设施条件得到进一步完善,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优势特色产业群加快形成,农业生产社会化程度得以提升,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农民收入明显增长,农村土地利用率明显提高。“十三五”规划中,杧果种植发展布局将在海拔1 100 m内,面积4 000 hm2,重点布局在南沙980 hm2、新街350 hm2、马街770 hm2、上新城500 hm2、嘎娘300 hm2、小新街267 hm2、逢春岭467 hm2、黄草岭366 hm2等8个乡镇,为元阳杧果产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
7.2 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和灌溉条件能力。
晋-思公路横贯元阳县大部分乡镇,现有山区田间道路800km,为杧果产业的种植和采收提供了强有力的交通保障。同时,县境内大小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通过开沟引水,可满足项目区的灌溉用水。
7.3 加强杧果技术服务的能力提升
目前,元阳县应通过整体推进杧果产业发展,深入开展惠民、惠农服务,有效整合全县农业技术专家资源,组建一支由10名农技专家组成的业务素质过硬、作风踏实、办事高效的 “杧果专家技术服务队”。团队应采取田间教学、入户指导、远程技术服务等方式,为杧农讲解技术知识,解答生产难题,指导杧农提高种植杧果技术水平,满足杧农对杧果生产技术的需求,真正做到“群众不出屯,技术送上门”。
[1] 李国鹏,何红艳,尼章光,等.杧果果实采后生理研究进展.华北农学报,2008,23(增刊):43
[2] 元阳县地方志办公室.元阳年鉴.芒市:德宏民族出版社,2015∶10
[3] 尼章光.云南杧果栽培新技术(第一版).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9∶43
[4] 尼章光.云南杧果规范化栽培技术(第一版).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9∶74
云南省科技富民强县计划项目(2016EG007);云南省重点新产品开发专项(农业)(2016BB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