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普洱市思茅区种植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2016-05-15李玉华
李玉华
(思茅区农业局农业综合执法大队,云南普洱 665000)
浅析普洱市思茅区种植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李玉华
(思茅区农业局农业综合执法大队,云南普洱 665000)
文章立足思茅区种植业实际,通过对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种植业发展现状的深入分析,针对现状提出思茅区种植业发展对策。
思茅区 种植业 发展现状 对策
思茅区隶属于云南省普洱市,是普洱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连接东南亚的重要交通枢纽。全区总面积39.28万km2,辖2乡5镇,总人口31.3万。全年平均气温17.8℃,平均降雨量1 524.4 mm,无霜期318 d,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温和,属低纬高原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温、水肥资源充足,生物多样性丰富、适栽品种多且具有特色。近年来,思茅区种植业的发展不再以追求产品产量为最终目的,而是以提高种植业产品质量、规模和效益、增强农业整体素质,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把种植业的发展与整个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逐步实现种植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 思茅区种植业发展现状
1.1 全区耕地的类型差异较大
思茅区耕地主要有山地及平地2种类型,总耕地面积1.33万hm2。其中,水田0.21万hm2,旱地1.12万hm2。
1.2 粮食生产趋于稳定
近几年,全区通过粮食直补、良种、农机等政策性补贴力度,极大调动了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目前粮食种植面积达1.73万hm2,总产量5.77万t。其中,水稻种植面积0.29万hm2,玉米、小麦及其他谷类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近1.23万hm2,豆类1 787 hm2,薯类505 hm2。
1.3 经济作物种植种类多,部分种类具有地方特色
海拔介于578~2 154 m之间,平均1 300 m左右,地势垂直高差大,造成思茅区作物种类的多样性,温带、亚热带、热带的作物种类在思茅区几乎都有分布和种植,有茶叶、咖啡、蔬菜、水果、生物药材、橡胶等。思茅区还是云南省茶叶和小粒咖啡的主产区,生物药材中的石斛、灯台叶、葛根具有一定的优势及特色。
1.4 茶叶、咖啡种植增长较快,已成为强势主导产业
思茅区是普洱茶的故乡,茶叶是思茅区传统的优势产业,全区7个(乡)镇均有分布,总面积达1万hm2,产量1.6万t,产值38亿元。思茅区同时也是云南省小粒咖啡的种植主产区,目前咖啡种植面积1.19万hm2,产量1.8万t,实现产值6亿元。在奔小康的道路上,茶叶、咖啡已成为富民强区两大支柱产业。
1.5 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业机械得到应用
近年来,思茅区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推动农业基础建设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农业基础设施比20世纪初有了很大改善。通过实施科技增产项目(水稻高产创建、玉米高产创建)、粮食作物间套种技术推广项目、经济林果套种粮食作物、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巩固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等一系列农业项目,在稳定基本农田、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山水田林路得到综合治理。思茅区农机服务水平和农机生产水平得到普遍提高。
2 思茅区种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耕地呈逐年减少趋势
思茅区人口规模较小,但随着人口的逐年增加和城市扩建,农民人均占有的种植业资源呈逐年减少趋势,特别是耕地面积在逐年减少。
2.2 粮食商品率低
思茅区粮食单产低,优质稻所占比重小,仅占总面积的12.8%,非优质稻主要种植的是籼稻,米质劣、口感差、商品性差。另外,粮食作物种植除水稻、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外,小麦等其他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变化较大,主要是农业基础设施同当前农业发展不相适应,种植面积受冬春雨量制约较大。
2.3 经济作物种类多、规模小
思茅区目前除茶叶、咖啡规模大外,其他经济作物蔬菜、水果、橡胶、生物药材等规模小,没有形成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还处于发展壮大中。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作用不强,相对全省乃至全国而言,缺少像“寿光蔬菜”那样柱大体粗,能够带动全局的大而强的产业。直接导致农产品初级化,产品质量低级化,农业整体效益差。
目前,思茅区茶叶种植面积1万hm2,产量达1.6万t,产值38亿元,有机茶园的面积虽有增加,但增幅较小,总面积0.12万hm2,仅占总面积的12%。至2016年,咖啡种植面积已达1.19万hm2(有机咖啡园366.67 hm2,生态咖啡园0.54万hm2),有机咖啡园仅占总面积1%,这与市场对茶叶及咖啡的需求不相适应。
2.4 农村劳动力素质同当前农业发展不相适应
思茅区农村劳动力科技素质大部分有待提高,致使一些种植技术得不到推广,农业科技人员得不到应有的培训,知识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培训和更新,知识的缺乏直接影响着先进种植技术的推广和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发达地区相比,耕作方式还比较落后,传统种植方式还占有一定比重。
3 思茅区种植业发展对策
3.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种植生产条件
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加大对农业扶持力度的历史机遇,全面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种植业发展后劲。(1)保护耕地,稳定基本农田、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要求,在城市建设中少占或不占耕地。(2)抓好退耕还林、坡改梯,进行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把退耕还林与发展地方特色经济结合起来,使经济林和生态林建设保持适当比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3)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兴水治旱、防涝保安,减少雷响田的面积,不断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4)加快种植业综合开发力度,把改造中低产田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把增加产品量和“两高一优”相结合,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路子。
3.2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高原特色,增加效益
坚持面向市场,以销定产定规模,全面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现有特色产品质量,引进和开发名特优新产品是种植业的发展方向。今后几年,围绕思茅区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思路,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积极发展无公害蔬菜示范区、生物药业示范区、有机茶示范区、有机咖啡示范区、优质水果示范区,提升产品质量,扩大种植规模。努力培育一批具有思茅区特色和一定市场竞争的名牌产品,实现“特色+规模+档次”增效益的发展目标。
3.3 努力开拓思茅两大支柱产业,打造绿色生态及有机农业品牌,提升市场竞争
茶叶、咖啡作为思茅区的主要支柱产业与外省强县相比,存在大而弱的问题,茶叶、咖啡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展出来,抓住云南省发展绿色经济的战略来发展其高原特色农业,培育具有思茅区特色的经济作物。
(1)充分利用思茅区无工业污染,农业生态条件好的优势,按照国际有机茶、有机咖啡的生产标准,建设高标有机茶园及咖啡园,争取有机茶园、有机咖啡园达种植面积的50%以上,并通过认证,把思茅区建成全省名、优茶、无公害茶、有机茶、有机咖啡、生态咖啡园的生产、科研、教学示范旅游观光的重要基地。
(2)要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测检验和监管体系的建设。从源头上,流通中,生产资料销售中进行全方位监管,做到一手抓标准化生产,一手抓执法监管,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同时积极引导农户建立农产品田间生产档案、企业加工环节档案,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提升思茅区两大支柱产业市场竞争力。
3.4 加强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加快农村科技进步
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归根到底要走科技兴农的路子,科技兴农的关键又是提高科技在种植业中的贡献份额。
(1)广泛开展实用种植技术培训,以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为目的,用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典型示范,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整合技术资源,充分发挥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科委、科协的作用,广泛开展“科技下乡”等科技活动。
(2)因地制宜,瞄准市场,引进一批名特优新产品,推广普及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果品套袋、生态茶园、绿色防控综合防治等先进实用技术,建设科技种植示范园,加速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3)发展绿色无公害产品,力争在产品质量、化学残留等方面有大的提高,通过认证。按照通行商业标准对农产品进行定量、定级和包装,提升产品的附加值,逐步实现与发达地区接轨。
3.5 培育种植产品销售体系
(1)建立影响力大、辐射能力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来集中销售种植产品,一定程度上实现快速、集中运输,妥善储藏,解决农产品生产的分散性、季节性和农产品消费集中性的矛盾,销售集中、销量大。
(2)健全市场信息收集、发布体系,提供信息服务。
(3)大力鼓励农民发展各种形式的专业协会和服务组织。
(4)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一头连基地同头连农户的主要作用,积极支持农村各行业的能人创办私营企业,充当经纪人或中介组织,多管齐下,变一家一户的主体为功能齐全的市场主体,引导农民广泛参与种植业产品经营,增加经济收入。
[1] 思茅区农业局.思茅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2010
[2] 普洱市农业局.普洱市农业志,2000
[3] 陈宏.思茅区耕地资源现状及土壤改良利用.云南农业,2014,(1):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