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兰县再生稻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6-05-14李绍康

南方农业·下旬 2016年4期
关键词:再生稻发展现状对策

李绍康

摘 要 论述东兰县再生稻的发展现状、制约因素、优势条件,并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了东兰县再生稻的发展思路和发展对策,以期为东兰县的再生稻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再生稻;发展现状;对策;广西东兰县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2-0-02

再生稻是指在光、热和水资源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中稻地区利用头季稻收获后的稻桩上的腋芽在适宜的自然条件下,通过人为培育使其休眠芽萌发,长成稻株、抽穗成熟结实而获得第二次收获的稻株[1]。东兰县位于广西西北部,属于亚热带地区,年平均气温20.1 ℃,气温稳定在15 ℃以上达240 d,年平均降雨量1 751.4 mm。属于一季水稻季节有余,两季不足地区,加上东兰县群众有蓄留再生稻的习惯,特别适合发展再生稻。近十几年来,东兰县再生稻得到了极大发展,据统计东兰县从1993年开始,每年蓄留再生稻0.12万hm2,有收面积0.07万hm2,平均667 m2产193.8 kg。现在再生稻已经成为东兰县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措施。

1 东兰县再生稻发展现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畜牧业生产的迅猛发展,东兰县的稻谷产量已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因此,增加粮食复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和粮食总产量成为当前东兰县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而东兰县位于广西西北部,属于典型喀斯特地形地貌。耕地总面积1.035万hm2,水稻播种面积0.544万hm2,中稻面积0.357万hm2,适合蓄留再生稻面积有0.267万hm2。但由于受技术、水利和投入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现在每年蓄留再生稻只有0.12万hm2,且平均667 m2产量只有75~100 kg,经济效益普遍偏低。因此,大力发展和推广再生稻产业能带动全县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

2 东兰县再生稻发展的制约因素

2.1 群众没有掌握再生稻生产技术

当地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留村务农的只是妇女和老人,他们对再生稻的栽培技术一知半解。主要表现为3点:首先,前茬的头季稻收割普遍偏晚,造成稻秆发黄或枯死,休萌芽萌发率低;其次,为了方便前茬收割而提前排水造成田间开裂影响休萌芽萌发;最后,因为没有追施促芽肥和萌芽肥的习惯造成产量偏低,影响了再生稻面积的扩大[2]。

2.2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东兰县中稻面积占全县水田面积的65.7%,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非常薄弱,农业抗风险能力低,加上中稻地区水源本来就少,遇到干旱天气,造成田块干裂,影响休萌芽的萌发,使再生稻产量大幅下降,部分田甚至绝收,严重制约再生稻的蓄留面积的扩大。

2.3 群众投入不足

农民怕施促芽肥会使前造返青,影响前造的收获和产量;但又不敢施萌芽肥,怕投入了没有收成[3],从而造成再生稻产量很低,甚至绝收。

2.4 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

基层农技人员受双重领导,平时忙于乡镇府的中心工作,没有时间干本职工作,使很多农业科技实用技术难以得到落实,没用时间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

3 东兰县再生稻的发展对策

3.1 加强宣传发动工作

要发展好再生稻,就要是要加强宣传发动工作,将复杂、深奥的科研报告、专业理论和试验结果,转化为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的技术传授给农民,使农民认识发展再生稻的重要性,提高群众蓄留再生稻的积极性,确保东兰县蓄留再生稻面积达0.267万hm2以上。

3.2 加大技术培训力度

要加快东兰县再生稻产业的发展,必须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有知识、懂技术的新型农民;要通过阳光培训、新型农民职业培训、举办农民课堂和送知识下乡活动等多种培训途径,使群众掌握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成为再生稻推广的中坚力量,促进东兰县再生稻的发展[4-6]。

3.3 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东兰县人民政府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支持,狠抓农田水利建设,确保农业生产在不利的气候条件下旱涝保收;县农业主管部门要向上级部门争取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产稳产农田,推动全县再生稻的发展[7]。

3.4 组建一大批从事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的科技工作者

科技工作者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实践活动,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推广思路和做法,可以为东兰县的农业生产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8]。

3.5 强化组织领导落实人员责任

成立水稻再生稻推广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和督导检查,以及项目经费的筹措和落实;同时,成立了县、乡两级技术指导组。实行技术干部分片包干和业务站对口指导责任制[9]。县农业局要争取自治区推广总站的支持,继续在东兰县搞水稻再生稻示范片,以推动东兰县再生稻的发展。

4 结语

上述系统总结和分析了东兰县再生稻发展现状,生产推广中出现的问题并探讨了相应的对策,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4.1 经济效益显著

蓄留再生稻不需播种、育秧、插秧、不需耕犁耙田;省种、省工、省肥、省药,投资少,生育期短,只需80多d,再生稻平均667 m2产193.8 kg,按稻谷2.8元/kg计,667 m2产值542.6元,减去投资65元,667 m2纯收入477.6元,经济效益非常显著。

4.2 社会效益大

东兰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有30万人中口,贫困人口达7.9441万,人多田少,发展粮食生产极为重要。如果东兰县1 a能蓄留0.267万hm2再生稻,按300 kg/667 m2计,一年就能多产1 200万kg的稻谷,可解决4.0万人口的口粮,社会效果显著。

4.3 探索并积累了深层次和大面积示范推广的成功经验

2012-2014年连续3 a自治区推广总站在东兰县的切学乡每年搞66.7 hm2连片再生稻高产示范片,经市农业局专家组验收,再生稻平均产193.8 kg/667 m2,最高产336.7 kg/667 m2。掌握了一整套高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为东兰县今后发展再生稻提供宝贵的经验。

大力发展东兰县的再生稻产业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县域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意义。但随着推广面积的扩大和管理的规范化,仍需补充和完善新的栽培技术和管理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凤鸣.重庆市长寿区再生稻生产现状与发展策略[J].南方农业,2015,9(19):48-50.

[2]费震江,董华林,武晓智,等.湖北省再生稻发展的现状及潜力[J].湖北农业科学,2013,5(5).

[3]蓝天琼,刘成家,高家旭,等.开县再生稻栽培现状与发展策略[J].南方农业,2011,5(5).

[4]张树开,等.浦城县再生稻种植现状与发展对策[J].农家之友(理论版),2011(4).

[5]于启闽.将乐县再生稻种植现状与发展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10(11).

[6]查拥军.水稻免耕抛秧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7(9).

[7]朱东安,胡仕涛,黄琦,等.杂交水稻免耕抛栽的常见问题原因分析与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7(7).

[8]匡翀.晚稻旱育抛秧高产栽培技术[J].湖南农业,2006(7).

[9]李孟旭.双季晚稻冷浸田免耕抛秧高产栽培技术[J].杂交水稻,2001(5).

(责任编辑:赵中正)

猜你喜欢

再生稻发展现状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湖南400万亩再生稻丰收估算比单季稻每亩可增收800元以上
湖南:“四防一增”技术让再生稻增产增效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再生稻生产限制因素及技术对策分析
天然气储运技术经济分析
巨灾债券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面临困境—以丽江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