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间竹笋鲜

2016-05-14彭明志

吉林农业 2016年4期
关键词:竹林中冬笋春笋

彭明志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于潜绿筠轩》),这大概表明了东坡先生对竹子的喜爱胜过肉荤。寻常人不可能不吃肉,于是后人又有“无竹令人俗,无肉令人瘦,若要不俗也不瘦,餐餐笋煮肉”。这样一来,文人们就不必因为吃而纠结于俗和雅。不得不说,上千年来的饮食文化中,笋一直算好食材。网上常可看到网友秀出几张持锄挖笋的照片。对于很多人来说,炫的不是笋,是一种质朴的情怀。

家乡竹子种类并不多,屋前屋后的南竹大多是近几十年人工栽植的。因为在中国数百种木本竹类植物中,南竹是生长最快、材质最好、价值最大的竹种。它几年便可以成林,有稳固水土、净化空气的作用。这种植物作为景观,一般栽植在宅基地旁,人们叫它风景林。据说能够食用的竹笋有八十多种,而南竹的笋是其中品质较为优良的。然而,北方自然条件并不适合它。

冬笋比春笋难挖多了,主要是冬笋少见,它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表面上来看,似乎了无生机,什么也发现不了。冬季寒冷,幼嫩的它藏在土中不肯出来,不像春笋总会那样冒出芽尖。农家人都知道,凡是竹林中土面隆起,又有细微裂缝处,都可能是冬笋在蛰伏。对于挖笋人来说,年复一年尝到的不仅是冬日里的鲜,也是在积累寻找美味的经验。冬笋小,壳却要薄硬许多。大抵是因为产量比春笋少,市面上的冬笋价格比春笋要高。

几场春雨过后,泥土会变得松弛,雨水将滋润生命。幼嫩的竹笋在响亮春雷的掩护下,不断与四面泥土对峙挣扎。只要过了惊蛰,竹林中就可陆续寻到春笋的踪迹。扛一把锄头,背一个竹篓,在绿意盎然的林子中寻找春的味道。无论自家的竹林还是邻家的,你都可去挖。竹笋在乡人心中,似乎不像农作物一般有着严格的所有权。一般来说,笋尖冒出那么一两寸就能挖出来食用,还没长出土的则更好。若露出地表太多,就不应再挖,因为这样的笋肉质老,且地下部分不易挖出,所以要保留其种子以待自由生长。过半个月,属于竹笋的时间才算结束。山中的笋不宜再挖,这是长出新竹的最后机会。

笋的食用,还是越新鲜越好,哪怕只有早晚之差其味道也会大打折扣。我们会说它味道变老了,但与市面上那种人工种植蘑菇的感觉绝非一样,有些蘑菇买回家中还能生长膨大数倍,可怕!

剥去外壳的笋肉洁白广润,没有一点瑕疵,看上去舒服极了。它向来被视为“鲜”的代表食物,所谓“尝鲜无不道春笋”。在广大的南方乡村中,笋是比较易得的食材,尝鲜可以,经久吃便会觉得无味。竹笋的营养价值较丰富,含蛋白质、脂肪、氨基酸、糖类、胡萝卜素等,这些都是在人体内占有重要地位的营养物质。在中医上来说,笋具有清热化痰、益气和胃等作用。因富含植物纤维,吃笋能促进消化,低热量的特点注定它是吃货的选择佳品。

竹笋的含水量高,经不得长途运输。在烹饪上,它可以与肉类搭配炒、炖、煮吃,肉类遇高温后溢出的油脂可被竹笋吸附,形成美味的平衡。春雨后,竹笋骤生,当季食用不完的,切成条状晒干,笋干能够储存相当长的时间,食用前用开水泡开就是。笔者的一位远房亲友,每年用笋做成茶食类小吃,也具独特风味。

猜你喜欢

竹林中冬笋春笋
挖冬笋
赤竹参天
食春笋知春味
挖冬笋
挖冬笋
春笋 入宴的「百搭食材」
蔬中一绝数冬笋
《春笋》中德“唤醒”
态度
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