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师科研项目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
2016-05-14冉春秋崔玉波董玉瑛
冉春秋 崔玉波 董玉瑛
摘 要:文章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意义出发,分析了普通高校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与问题,并构建了以教师科研项目为依托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关键词:创新能力;科研项目;本科生;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4-0075-02
在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如何稳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积极探索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途径和方法,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同样也是每一位高校教师应该去思考、应该去改革和应该去实践的问题。同时,近年来各企事业单位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逐步增加,这使得学生创新型能力的培养成为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就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这就需要培养高水平的自主创新工程技术人才。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为使我国经济发展减速不减势、量增值更优,要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模式的重要措施。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1]。我们认为在全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过程中,创新是基础和根本、创业是延续和实践。现代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大有所为。但一些地方和高校还普遍存在对大学生创新重视不够,创新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等现象;同时,教师开展创新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等情况,可见创新教育体系还亟待健全。
创新型人才和普通本科人才的最显著区别是前者既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又具备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而这一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理论教学知识储备和学科实践能力培养来完成。如何有机、合理、高效优化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着实使普通高校本科学生既具备深厚专业知识,又具有较强创新能力,这一直是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内容。而高等教育的主要执行者是每一位承担教学任务的任课教师,他们对学生的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具有最直接的影响力。
二、普通高校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与问题
对本科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表明我国本科生普遍比较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在校期间参与创新活动的机会相对较少,且学生们的积极性不高。我国学者研究表明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首要原因是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培养制度,因此要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就必须有完善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度建设。目前我国现行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制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过于严格统一,学生个性发展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发展的空间;(2)本科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一体化,学生自主选课的范围和机会较少,规范约束过强,减少了学生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机会;(3)教学管理制度、学生成绩评定和考核方式相对单一,学生在保证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后,再从事创新活动的兴趣和热情则较低了;(4)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内容未成独立体系,所占的比重较少、课程内容设置上与解决学科实际问题联系不紧密,因此质量得不到保障,且实践教学过程往往流于形式,学生在实践环节不能有效接触学科实际问题;(5)学生学分认定和评价制度有待完善,在学生完成专业必需理论课程学习之后,允许学生通过参加创新活动来替代部分学分;(6)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学校在教学管理上重视传统的理论、课堂教学,而对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活动的重视不够和评价机制不完善,使得教师的积极性不高。
三、基于教师科研项目的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任课教师凭借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学生个性的了解和知识结构掌握情况,能够有针对性地引导学习积极性高、自主学习能力强和愿意从事创新实践活动的学生,参与到自己所从事的具体科研项目中来。指导教师先提出一个与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紧密结合的科学问题,学生则在已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实验操作方案,并在教师指导下优化实验路线和方案;然后独立进行具体的实验/实践操作,解决相关问题,正确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这些环节的训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增强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稳步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如何有效建立以教师科研项目为依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考核、评价机制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教育科学问题。
(一)建立本科生参与机制
针对本科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积极性不高的现状,调查分析原因,了解学生们的真实想法,将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与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和各类学科竞赛结合起来,通过学生得奖取得荣誉来促进学生参加科研项目的积极性,形成以“竞赛”带动学生参加科研项目提高创新能力的良性循环。
(二)完善本科生培养方案、学分奖励与成绩评定制度
《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各高校要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探索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因此,为进一步完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鼓励学生在完成专业必修环节后积极参加教师科研项目以增强创新能力,制定根据学生取得创新成果大小在学分替换、学年成绩评定等方面的奖励政策;在培养方案中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数,以充分调动学生通过参加科研项目提高创新能力培养的机制和具体举措;同时,优化学生培养方案,解决大三、大四阶段课程设置、必修和选修环节比重等方面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不协调性。2015年8月,在合肥举行的长三角地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研讨会上,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表示,各高校应认真组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实际,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可见,在《实施意见》指导精神和具体要求下,对本科生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以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是相当紧迫和重要的任务。
(三)健全教师指导效果反馈机制
目前,本科学生在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实际过程中往往只是从事打下手(洗试管、刷瓶子)的工作,大多按照教师给定的实验步骤和方法操作,而没有机会拓展自己的思维,不能真正参与到科研项目或实验中去,因此极大抑制了学生们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积极性、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性。因此,通过指导教师设置较为具体、实际和可行的研究项目,让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和解决问题, 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最终解决相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激情,主动参与到科研项目中,建立学生能有效主动评价教师指导效果、成绩和创新能力提高度的机制,形成“教师—科研项目—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互动局面。
(四)完善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考核
与激励体制
目前,大多数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与奖励偏重于教师自身的科研项目和成果,而轻视教师在指导和培养本科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学校对教师指导本科生参加创新活动的激励不足,使得大部分教师不愿意花精力和时间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因此,学校应该从政策、奖励和考核办法等制度入手完善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考核评价与激励体制,在政策上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指导学生从事创新活动,但同时也要避免教师给学生成果、论文参加各类竞赛获取成绩的现象发生。
国办在《实施意见》中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三步走”目标,即: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到2017年取得重要进展,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这也是各高校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依据《实施意见》的精神,各高校都将结合自身特点和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已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细化普及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措施,建立创新创业效能考核的指标体系,稳步推进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克强.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人民网,2015-
03-05.
[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
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人民网,2015-05-04.
[3]雷琳,王壮,邹焕新.谈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制度化建设
的几点体会[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2).
[4]马清珍,张宝魁.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J].理工高教研究,2008,(2).
[5]乔海曙,李远航.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J].大
学教育科学,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