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二万五千里”和“长征”的由来和演进
2016-05-14林宝敏
林宝敏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是毛泽东对中国工农红军所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意义的高度概括。然而,您知道吗,“红军”、“二万五千里”和“长征”这三种称法是如何产生,又如何演进的吗?
一、“红军”名称的由来
1927年12月11日凌晨,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广州起义。参加起义的部队包括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教导团全部、警卫团一部和广州工人赤卫队七个联队以及市郊部分农民武装。在这次起义中,广州起义总指挥部举出了"工农红军"的旗帜,并将参加起义的部队统称为工农红军,叶挺担任工农红军总司令。广州起义是对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和实行屠杀政策的又一次英勇反击。起义军在战斗中表现了英勇顽强和不怕牺牲的精神。虽然广州起义不久便遭到了失败,但"工农红军"的响亮名称却在全国不胫而走。
后来,"红军"一词正式在中共中央文件中出现。1928年5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中央通告第五十一号--军事工作大纲<采用广东省委扩大会议军事问题决议案内容>》。大纲规定:"建立红军已成为目前的要务,不一定要等到一省或一国暴动成功,只要能建立一割据区域,便应当开始建立红军的工作。在割据区域所建立的红军,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以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中国工农红军的总司令是朱德。从此,"红军"的称号在各地的革命武装中开始陆续使用。
二、“二万五千里”是如何计算出来的?
1935年,中共中央对于长征的里程提到过三次。8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沙窝会议通过的决议中指出:"一方面军一万八千里的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的伟大事业"。9月12日,中共中央在俄界会议作出的《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中指出,红军进行了"二万余里的长征"。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陕甘支队(由红一方面军主力和军委纵队改编而成)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结束了长征。当天,毛泽东在讲话中指出:"根据红一军团团部汇总,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老红军李中权将军回忆,1937年他在抗大学习时,曾亲自听毛泽东在大会上阐述红一军团的"二万五千里"数字是如何计算出来的。毛泽东解释:从1934年10月出发到1935年10月结束可算365天,以每天走70里计算,共25550里,略为二万五千里。
毛泽东的解释中,为什么不扣除部队休整的天数里数呢?因为红军在占领遵义、松潘两镇后,都有作较长时间停留,前后合计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没有行军。可以这样理解,作战部队除行军外还要打仗,打仗要占领有利的地形,更多地消灭敌人,就要不断奔袭、迂回,比如"四渡赤水"等等。这样,多出的长征路程就可以填补休整时的路程。这一点,毛泽东是很清楚的,因此,他认同红一军团的"二万五千里"这一数字,并在大会上说出来。
三、最早提出"长征"概念的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王明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开始实行战略转移后,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政治部在所发的指示和命令中,并没有把这次行动称为"长征",而是称为"突围"、"反攻"、"西进"等。但在同年11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王明,在莫斯科向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中国部全体工作人员做报告时,把红7军团北上和红6军团西征称为"长征", 这是目前所知党史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长征"概念。
1935年2月23日,红军总政治部在《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中,中央红军第一次把战略转移称为"长征"。 1935年5月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再次提到了"长征"一词。布告全文如下:
中国工农红军布告
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夷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
可恨四川军阀,压迫夷人太毒;苛捐杂税重重,又复妄加杀戮。
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夷人风俗;
军纪十分严明,不动一丝一粟;粮食公平购买,价钱交付十足;
凡我夷人群众,切莫怀疑畏缩;赶快团结起来,共把军阀驱逐;
设立夷人政府,夷族管理夷族;真正平等自由,再不受人欺辱;
希望努力宣传,将此广播西蜀。
红军总司令朱德
布告的起草者是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主编《红星报》的陆定一。他在布告中采用流行的六言骈句,短短156个字,通俗简明,易记易传,鞭笞了四川军阀欺压夷人的罪行,表述了工农红军的民族平等政策和严明纪律。可以说"长征"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定用词最早是王明说出的,陆定一以书面形式固定下来,最后经朱德总司令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广泛传播开来。
以上是关于"红军"、"二万五千里"和"长征"相关的文献记录。随着红军长征的英雄业绩广为流传,这一伟大壮举的影响不断扩大,它们就逐渐成为1934年至1936年间中国工农红军战略转移的专门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