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维导图,为语文教学增添光彩

2016-05-14黄菁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6年4期

黄菁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对教师课堂内容的机械记忆和模仿,学生埋头“奋笔疾书”,没有时间真正地去思考,形成了思维的惰性。思维导图则是以简单的图表来代替烦琐的书写,在很大程度上卸下了学生记笔记的“重任”,学生解放了的大脑可以顺着教师的引导,以一个中心问题为出发点,向四周作放射性思考,激发每一个学生灵感的火花,继而产生创造性思维和丰富的联想。笔者就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以下阐释,为学生高效的课堂学习提供策略和参考。

一、思维导图,让文本解读“更上一层楼”

小学生的知识经验比较表层,对于抽象的阅读材料难以理解。他们只能逐字逐句地“啃书”,不经筛选地全盘接受。过多无用信息的摄入,不仅影响阅读的速度,而且增加了关键信息提取的难度。加之传统的阅读教学,是建立在一种直线性思维基础上的。它仅仅使用了大脑极少部分的功能,不能有效地刺激大脑思维。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厌倦感,最终陷入一种迷茫的学习状态。

小学生喜欢新颖的、变化多样的学习方式。思维导图法恰恰是灵活地运用了五彩的图片、符号等;可以呈现自己多元化的阅读解读;文字书写相对少,用关键词、短语等来表达便可的方法。这样自由的、宽松的、有趣的动态学习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吸引了学生专注地阅读思考且能深入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和自主性。

1.“添枝加叶”,多元解读

一幅思维导图就是一篇阅读内容的缩影。如:笔者执教课文《梅花魂》时,指导学生可以从题目入手读文,也可以从内容入手展开导图思考解读。

这是两个学生分别以“外公三哭”和以“梅花魂”为主题做的内容理解导图。

从两张导图中看到,两个学生的主线各不同,但最终都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思想感情,导图展示了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学生多角度理解文本,自然呈现出多元化的阅读理解过程,形成了不同的个性化理解构图,也有了各自的阅读收获。

2.“枝繁叶茂”,深入解读

学生对阅读作品的理解、消化过程是高级的逻辑思维活动。应用思维导图法,可以将高级的逻辑思维降低为形象思维,调动多种思维方式,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有助于学生新的理解和新的发现。

如:笔者在指导学生做课文《鱼游到了纸上》思维导图时,发现学生很快就读懂了本文的中心是表达年轻人画技高超。但这样还没有完全深入文本,解读出作者的另一层思想。我就创设了这样的思考情境:“一位聋哑人画技如此高超,对此你有怎样的疑惑?”学生们一时沉默了。我将“聋哑人”三个字做了重读,立马有学生质疑:“聋哑人听不到老师的讲解,怎么会学得这样好呢?”我顺势将学生的画线由“画技高超”引向“如何练画”的部分,聪明的学生就顺着“练画”继续设计导图。

导图以“鱼游到了纸上”为中心,向四周放射。更让笔者惊讶的是该生又画出了另一个亮点:青年人说的意味深长的话——“先游到我的心里”,随即又想到了“胸有成鱼”。真是一个会联想的学生。他将“胸有成鱼”引向“如何练画”的部分,将每一条搜集到的信息都作为思维分支表现出来。最后的“成功秘诀”让导图内容更加的丰富、完整,帮助学生深度地、全面地解读了文本。

3.图解文本,轻松学习

如:说明文《鲸》,内容浅显易懂,层次分明,生动形象,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笔者就放手让学生围绕“鲸的哪些特点”自由设计导图。

看图便知,学生已牢牢把握住了重点内容,串接了要掌握的知识点,展示了本文的主要结构和内容。因此,笔者无须多讲,就让该生边看导图边对照课文,用第一人称对鲸做了“自我”介绍。

思维导图,已调动了学生积极主动的阅读心态。他们借助导图发言、图文对照,自主学习、自主理解,缩短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有利于进一步解读文本、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就更愉快。

二、思维导图,让复习整理有图可索

学过的知识往往多而零散,容易造成学生记忆的混乱和目的性的偏差。思维导图具有“梳理”和“压缩”的功能。即通过节点和连线把由中心辐射出来的各种知识联系起来,合并关键词或合并分支,理清复习的思路和重难点,把知识点连成知识块,把知识块连成知识网。

在为《桥》这篇课文做的复习思维导图中,学生学会了抓住文本的三条主线:桥、水、人(老汉)。从字、句、段到篇,都进行了内容上的提取和组合。整合了关键词,合并了多条知识链。在此基础上,将收获也“剪辑”其中,形成了完整的知识链或知识网。

导图复习法已成为学生们最喜欢的“识记工具”。它通过合并关键词(或分支),将文字材料转为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重要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为日后快速地提取节约大量的时间,并将学生从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复习困惑中解脱出来,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思维导图,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知识的应用与创新是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也是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而这也是思维导图的优势之一。思维导图使用颜色、图像、符号等,不但调动了左脑的逻辑思维,而且激发了右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左右脑协同工作,大脑的创造潜能得到了最大限度地发挥。

当人做思维导图的时候,正处在不断有新发现和新关系的边缘。所以,笔者把课内知识作为第一级的支点,鼓励学生思维要不间断和无穷尽地流动,向课外进一步延伸,越想越远,越想越广,扩展了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新的思想火花会不断产生。将原本不可能联系起来的事物进行创造性地链接,生成第二级第三级,延伸得越细,课外知识就积累得越丰富,创造性思维也就越发达。

如执教课文《桥》时,当读到末尾两节时,文本的巧妙编排让读者惊讶不止:原来老汉与小伙子是父子关系。这更增加了故事的悲壮色彩(父子为救村民都被洪水卷走了)。学生们此时完全沉浸在对老汉的感动和敬仰之中。故事到此戛然而止。但笔者认为故事完全有延伸的空间。趁学生的思维和情感还在流动,笔者以老太太来祭奠老伴和儿子为引子,引导学生无限想象:无情的洪水终于退去了,这时逃离的人们已陆续返回。运用导图法想象人们最想做的一件事会是什么……

这是学生学习《桥》后做的思维拓展导图。

从学生做的思维导图中发现该学生产生了新的想象火花,他想到了人们一定会来到桥边呼唤村长。分选三个年龄段的代表:老人们、年轻人、孩子们。学生把这位老太太单独列出来,说明该生对提炼文本的主题思想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老头子、儿子,你们走得光荣,走得值得。乡亲们永远记得你们!”这时,我们看到了不仅仅是不徇私情、先人后己的老汉,还看到了有着高尚情操的老太太。

在这样一个有意义的语境中,学生实现了从作图预习、解读文本的阶段到创造新画面的飞跃阶段。从而成功地完成知识的迁移与技能的运用,提高了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发散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超越了文本,超越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