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渗透核心价值观例析
2016-05-14梁文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
基于党中央提出的新要求及新课标的变化,语文教师应当意识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课程本身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而编制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人文精神内涵丰富,蕴含着大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为此,语文教学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与语言文字的学习密不可分,是一个循序渐进、慢慢积累、春风化雨、熏陶感染的过程。这种教育,不是直接地说教,而是没有痕迹地渗透,即寓教于文,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怎样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自然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呢?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语文教学和价值观教育渗透的有机统一,即在完成语文知识与能力传播与培养的同时,适时利用教材的价值观教育因素和资源,结合学生实际,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渗透。本文以《土地的誓言》的教学为例,谈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
一、在新课导入时渗透
教学七年级下册第9课《土地的誓言》时,学生由于年龄所限,根本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这些经历和体验,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教师在教学之前的导入,务必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可以通过影视手段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让最形象的画面最直接最强烈地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然后再播放《松花江上》、《黄河大合唱》等音乐,以直接诉诸心灵的方式进一步感染学生。当学生情感被调动起来之后,教师就可以水到渠成地继续导入:“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思?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情,并细细品味文中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只要创设好导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可以在导入部分渗透进学生的心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也就正式开启了。
二、在背景介绍时渗透
文学作品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生活及作者人生经历的反映。在语文教学中,免不了要向学生适当介绍时代背景及作家作品,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而且能让学生从中深切感受到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土地的誓言》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我设计了这样的背景介绍: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从此,3000万东北同胞经受了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流离失所的作家端木蕻良,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表明了作者即使牺牲也要保卫祖国,使祖国得到解放,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保卫祖国的感情。利用这个背景材料,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作家端木蕻良,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你该如何做?是以笔为枪,还是甘受屈辱?情境的铺设,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热情,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爱国情感得到了激发。
三、在整体感知中渗透
《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在艺术上体现了端木蕻良浓郁的抒情风格与独特的抒情方式,那就是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激情,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富有力度与浓度的情感打动人心。入情入境的朗读能够使学生在听觉上身临其境,能够唤起学生在价值取向方面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朗读,做到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感悟,在读中陶冶情感。建议初读由教师本人进行表情朗读。本文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能够感受到文中丰沛的感情却难以确切地把握理解文意。教师的表情朗读也是一种处理教材的方式。经过朗读处理之后,课文中飘忽的情感会变得直观可感,学生会更加容易接受理解。在情感熏陶、文意大致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可以进行配乐朗读,表情朗读,以使学生充分感悟作者浓郁的爱国主义情绪,进而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在自主探究中渗透
本文的重点是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高尚品质。我们的学生距作者所处的年代较远,加之学生的经历有限,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学生的情感调动是学习本文的前提,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以下自主探究的问题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①作者在第一段中列举了大量物产、景色有什么作用?②“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一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学生在进行自主探究后,教师再加以点拨:①作者把故乡写得如此美好,如此丰饶,能让我们更爱她,并为她的美好被埋葬而感到悲愤。这更能激起我们对侵略者的仇恨以及恢复故乡的美好信念和决心。②表明“我”将抗击侵略者,为保卫家乡牺牲一切,并具有相信最终能获胜的坚定信念,满怀饱满、深沉的爱国之情。在这一环节,教师始终站在“导”的位置上,不喧宾夺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真正做到“导而弗牵”,让学生尽最大可能释放自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和感悟,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五、在拓展延伸中渗透
当基本的教学环节已经结束,教师可这样与学生交流:“同学们,‘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八十多年,有人说,它已经成为历史。可它真正已经成为历史了吗?你能发表一下你的看法吗?”此时,学生的爱国情绪在课中已经被调动,课堂里顿时议论纷纷。教师看时机已到,便说:“九一八事变虽然过去了八十多年,但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华夏儿女在民族危亡之时,对祖国发自肺腑的赤胆忠诚。从作者到自己,从抗战到现实来思考。共同的心声便是牢记国耻,发奋图强,为建设一个富强的中国而努力学习。”教师进而再次拓展,要求学生课后写一篇歌颂家乡的诗歌或短文(播放艾青的《我爱这片土地》配乐朗诵作为背景音乐,激发学生的爱家爱国之情)。此时的拓展在教师一张一弛的把握中,仿佛落花般悄无声息地飘落,使热血沸腾的爱国情感一步步地融入了学生的心灵,这样就使学生很轻松地领悟到了“爱国”的真正内涵。
六、在课堂小结中渗透
教师在《土地的誓言》的小结中可以这样渗透:“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体会到热血男儿誓死为家乡的解放战斗到底的铮铮誓言。综观全文,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含泪的叙述中涌动着作者对家的渴望和无尽的忧伤;肆意的感情宣泄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有家不能回的凄苦、哀愁和悲愤。透过全文奔涌着的激情的狂潮,我们分明听到作者深沉的庄严的呐喊,那就是以土地——母亲的名义向祖国同胞发出呼吁:拯救受难的母亲,解放屈辱的祖国!同学们,‘九一八已成过去,它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年轻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绝不允许历史重演,让我们再次共同重温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作出自己的贡献(在歌曲《歌唱祖国》的背景音乐中诵读《少年中国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顺理成章,思想教育的目的也达到了。
总之,语文学科是集工具性、人文性于一体的综合学科,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心智朝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发展,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目的。
※ 本文系广东省中山市2014年教育科研立项课题规划项目“初中语文教学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D140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梁文,教师,现居广东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