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住特征多方位品读文本

2016-05-14吴珍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4期
关键词:刘备诸葛亮矛盾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小说最为明显、重要的特点。因此,阅读小说必须多方位地品味文中的人物,小说教学也必须以人物品读为中心来展开。但我们发现在小学小说教学中学生常常仅满足于生动的故事情节而忽视了对人物的品读。如何抓住文体特征,引导小学生多方位品读小说、感受人物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引导捕捉细节

小说的人物是作者通过丰富细腻的人物肖像、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等描写精心塑造的。人物的特点总是在一个个不断变化着的细节中得以彰显。小说教学中,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捕捉这些具体细节,学会从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等去揣摩品味,感受鲜明的人物。

如《爱之链》中,作者抓住了乔依的动作与神情,把他认真负责的助人态度刻画得淋漓尽致。教师可指导学生围绕“乔依是怎样为老妇人修车的”来具体展开,先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乔依修车动作的词语,启发学生根据动作,想象当时修车的困难,再深入到每句话,说说透过语言文字读懂些什么,仿佛看到些什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反复朗读和仔细揣摩,体会乔依一心为他人着想的无私品质,使助人为乐的乔依形象在学生心中逐渐清晰、丰满、鲜活起来。

二、重视品读环境

小说里的“环境”有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在小学教材中以描写自然环境居多。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气候和景物等,起渲染人物处境、表现人物心情、烘托人物品性等作用。因此教师要启发学生关注环境,透过“环境”触摸人物,使“人物品读”更深入、更全面。

如教学《三顾茅庐》“隆中春景”时,先请学生划出美景找找特点,再引导:诸葛先生才华出众在这里也是有暗示的,你找到了吗?当学生品悟到作者实写“山冈”,暗喻诸葛亮是“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后,进一步点拨:除了山冈,松林、溪流、竹林又在暗示些什么呢?想想描写它们的诗句?启发学生回顾《青松》《竹石》,感受古人心中“松”的高洁、“竹”的坚韧。继而启发:你觉得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诸葛先生是个怎样的人?于是,一个品格高尚、意志坚定、淡薄名利的诸葛亮形象呼之欲出,立体感十足。同时,也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小说写景衬人的特点。

三、认真探究矛盾

阅读小说,学生常会发现文本中藏着一些“矛盾”:有文本与现实生活间的矛盾,有文本内容间存在着的矛盾……其实,这些看似“矛盾”之处恰是作者落墨的着力点、全文的精髓,也是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品质的重难点。教师应抓住契机,组织学生探个究竟,挖掘其深层含义,使小说人物显得更为突出、更具表现力。

如读《三顾茅庐》学生发现以下矛盾:(1)尊贵的刘备拜访诸葛亮时“下马步行”“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2)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前却“等了半晌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究原因,走进刘备的内心——对诸葛亮的敬重与渴求,使刘备形象更加有血有肉。

四、注意阅读拓展

拓展阅读是对教材阅读的延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精心选取、适当拓展与小说人物有一定联系的阅读材料,补充、提升学生对小说人物的感悟。拓展阅读可根据资料的长短或与文本内容的疏密,分为课内外两种。

如《三顾茅庐》,(1)课内拓展:补充阅读诸葛亮的《出师表》片段,通过诸葛亮的回顾与感恩来证明当时刘备的“诚”之深,使刘备形象得到进一步的升华。(2)课外拓展:《三顾茅庐》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小故事,展现了刘备的求贤若渴、诚心待人,诸葛亮的才华出众,张飞的鲁莽无礼等。虽然文中人物个性鲜明,但一斑并不等于全豹。因此学完《三顾茅庐》,教师可趁热打铁,向学生介绍《三国演义》,将课内的人物形象延伸至课外,启发学生到原著中去感受刘备、张飞、诸葛亮和更多的三国英雄人物,为学生打开一扇阅读古典名著的窗户。

综上所述,只要教师抓住小说的文体特征,研制合宜的阅读教学方法,做到:引导捕捉“细节”、重视品读“环境”、组织探究“矛盾”、讲究阅读“拓展”,带领学生多方位品读感悟,定能使小说人物更具鲜活性,更加的“活色生香”,定能使小学生逐渐学会阅读小说,爱上小说阅读。

吴珍,教师,现居江苏苏州。

猜你喜欢

刘备诸葛亮矛盾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读懂刘备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刘备与徐州
诸葛亮喂鸡求学
诸葛亮坦然报家产
诸葛亮“七擒孟获”说考辨
刘备别具特色的用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