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识与方法
2016-05-14卓巧
一位学生在做完2011年湖北高考卷中的《中国建筑的“文法”》阅读后反馈:几乎没有看文章,但是选择题全对,简答题也正确。
在做选择题时,有些选项的话说的很绝对,而一般太肯定或者完全否定的语言都是有问题的。像第七题的A项,“实际上全都源自建筑物内部的木构”中的“全都源自”说的很绝对,就选为不符合的答案。简答题中“文法”这个关键词带了引号,很容易在文章中找到,答案就在第四段。
这位学生的做题方法中不免有些投机取巧的成分,但在做题中也能称其为“技巧”,在有限的时间里,这样的“投机”也不是不可用。另外,他的解题思路里至少透露了以下几点内容:
1.做阅读理解时,读题是关键。先仔细阅读题目并看清题干要求。2.做选择题时,认真阅读每个选项。可以从语言细节上去比较,根据浅显的逻辑理论和语言的准确性来做判断。3.对题目中的特殊符号要留心,并能很快借此找出文中对应的材料,大大缩短了答题时间。
语文阅读材料来源很广,探究的内容很泛,用一般的技巧与题海战也不能一劳永逸。我们还需要一些常识,形成一种意识。
一、文本阅读前要拥有的常识
纵看浙江省近几年的高考小阅读,文本内容都离不开“人文、社会、自然、经济”间的关系;横看2015年全国各地的真题,小阅读的内容也是和文化、社会现象、经济、建筑、美学等有关。如果我们只是专注于题海战术,只以课本为中心,是行不通的,必要的课外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
掌握一些人文知识,了解一些社会事实,知道一些自然状况,能使我们树立更高远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些恰恰是语文阅读的前提。
1.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艺术知识、道德知识、语言知识等。十几年的语文课,都是围绕这些内容展开的,在高考中碰到类似 2010年浙江省阅读材料“中国文人用什么方式亲近自然”就不足为奇。也许我们会对中国古代的文化知识感到生疏,但我们可以通过课本中的古代诗歌散文去了解中国文人、文化的基本思想意识,也可以此为基础,初浅地探究古代文人的生活情形、思想状态等。
2.社会事实。不要把自己封锁起来。语文,即生活,考察的内容自然也紧跟时代步伐。现在高考试题和社会信息的结合是越来越紧密,对社会事件的反馈也越来越及时。2011年3月,日本的地震、核泄漏刚刚爆发,6月的高考中就直接涉及。这就是最好的证明,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必须关注社会。
3.自然环境。自然在人类连年的开发、利用中日趋衰竭,地震、海啸、飓风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人类在自然日益恶化的时候开始关注自然环境的变化,明白应该节制着过日子。于是“环保”、“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等话题日渐热门,也成了很多活动的主题,而这些内容也偶尔出现在高考中。2011年浙江省的语文论述类阅读就是关于日本地震后核灾难所引发的“人类应与自然共济”思考,目的就是让我们关注自然,关注社会的发展。
4.人生主见。只有当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了一定的高度,才能理解别人的观点,甚至对他的观点提出看法和建议。明白一点:学习不是重复别人的话,更不是把自己训练成别人思想的传声筒,我们是要站在他们的基础上拥有自己的世界。要懂得“活”学,从课堂中引出对世界的关注。借助教材,利用教程,我们可以采用“时事交流”、“现象分析”、“问题探讨”等方式,来了解时事,探讨现实,增长自己的认识。长此以往,也能培养我们主动认识事物,时刻关注社会,随时发表想法的习惯,成为一个有想法、有主见的人。
二、文本阅读时要掌握的方法
1.冷静仔细。任何的秘诀都抵不过冷静的大脑。实用类、论述类文本的阅读对信息筛选、整合的要求很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我们逻辑思维的一种考察,所以我们需要清晰的思路。认真比较出每个选项本身有没有错误,语言表述是不是严谨等。
2.先题后文。先认真读题,准确把握题意并圈出题中的关键词,然后有针对性地阅读文本。试卷中的阅读材料一般都比较长,而做题时间是有限的。当我们审题清晰后,有目的的阅读一定能更快地找到所需内容,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3.“特别”是福。如果在题目中会出现了一些数字、特殊符号或者某一篇文章的题目、一组清楚并列的词语等等,那么我们要在第一时间引起重视,因为它们能帮助我们快速找到与题目有关的文本内容,能减少答题的时间。
语文阅读是一门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求我们博学多识,拥有上述的常识也许只是得到冰山一角,树立良好的意识也不是解题中万能的,但这些能帮助我们在解题时思路更清晰,能帮助我们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卓巧,教师,现居浙江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