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亡戟得矛》中良知问题的探究

2016-05-14王玉玲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6年4期
关键词:军规先王纣王

语文是误尽苍生还是悟尽苍生?在曾经的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讨论中,也正是这场持续的大讨论,让我无可救药的爱上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华传统文化击碎我的无知无畏,中国文化的典雅亦告诉我什么是修养。在中国古代典籍的阅读中,我明白了那些老教师的语文情怀——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魂。我于是循着老一辈语文教师的足迹,在语文课堂上更多的是注重对学生心灵的关怀和健全人格的养成。我懂得了语文课更重要的任务是让孩子成为一个有良知的人。

在高三文言文复习时,阅读《吕氏春秋·离俗》中的一段文字:齐晋相与战。平阿之余子亡戟得矛,却而去,不自快。谓路人曰:“亡戟得矛,可以归乎?”路之人曰:“戟亦兵也,矛亦兵也,去兵得兵,何为不可以归?”去行,心犹不自快,遇高唐之孤叔无孙,当其马前,曰:“今者战,亡戟得矛,可以归乎?”叔无孙曰:“矛非戟也,戟非矛也,亡戟得矛,岂亢责也哉?”平阿之余子曰:“嘻!”还反战。趋,尚及之。遂战而死。

“亡戟得矛”的故事由此而来。戟是齐国士兵的武器,矛是晋国士卒的兵器。齐国的军规规定,士兵丢掉武器不允许回归军营。学生们对于这不人道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产生质疑,争论不休。他们的争论引发了我的思考,我思考的不是军规是否人道的问题,而是如何引导学生对“亡戟得矛”折射出的中国文化心理进行深入思考。

我和学生们共同分析两则故事:

比干不是喝了姜尚给他的符水了吗,怎么非死不可呢?因为无心,心是什么?比干怒奏:“心者一身之主,隐于肺内,坐六叶两耳之中,百恶无侵,一侵即死。心正,手足正;心不正,则手足不正。吾心有伤,岂有生路!老臣虽死不措,只是社稷丘墟,贤能尽绝。今昏君听新纳妖妇之言,赐吾摘心之祸;只怕比干在,江山在;比干亡,社稷亡!”比干非死不可,否则女娲娘娘如何动摇商朝五百多年的根基。

心是比干对黎庶的关爱,心是比干对纣王的忠诚,心是比干对社稷的担当。纣王取走的岂止是比干的心,是把比干的精魄从他的肉体中剥离。即使比干活着,他还是比干吗?如果比干不死,商王朝是不是又多一个助纣为虐的伥鬼?

丢了戟的平阿余人必须死,丢了心的比干注定亡。这不关叔无孙的斥责,也无关女娲娘娘的怨恨,他们的死符合中国文化心理。

这是什么样的文化心理呢?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良知,是人类生命中不学而能的、不虑而知的、先天具有的判断是非与善恶的能力。平阿余子丢失的哪里只是“戟”,他丢失的是军人的使命和气节,他的“良知”失落在战场上,他怎能不五内茫然、精神恍惚?重返战场是为捡拾失落的良知。“人若无心即死”,世间如果还有良知在,纣王怎能随心所欲,摘星楼的酒池肉林哪里能建得成,那顿时让人灰飞烟灭的铜柱又如何立于朝堂之上?商纣是残暴的,他剖腹验子,敲骨吸髓,但更残暴的是他把人与生俱来的良知摘除了。比干失心而亡,微子被逼出走,箕子装疯为奴,黄飞虎被迫降周……文臣武将,皇亲国戚,都必须泯灭自己的良知,做与良知相背离的事,商纣昏聩残暴到何种程度,商王朝的统治到底黑暗成什么样子,无法想象。良知在,江山在;良知亡,商朝亡。

我和学生们共同拓展思维:

上天想要覆灭一个朝代,首先杀死的是国家的良知。上天如果想兴旺一个时代,首先恩赐的也该是社会的良知。儒家为政纲领是“法先王”,很多人认为儒家是向后看,是历史的倒退,如果我们知道儒家推崇“先王”的原因,可能就不会误解儒家的为政纲领了。《论语·尧曰》有这样的记载:“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武愿意为百姓承担上苍降下的一切灾祸,而把福祉留给自己的人民。儒家颂扬的哪里是“先王”,儒家颂扬的是“先王”的良知。良知在,江山在;良知亡,中华亡。

良知忠诚地守护了中华民族五千年,五千年来多少中华儿女用殷红的鲜血捍卫着良知。五千年来人们何曾放弃对良知的呼唤,良知在中华大地上呼唤了五千年。请倾听良知的呐喊声,从远古传来不断汇聚如松涛阵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魂兮,归来!良知兮,归来!

我和学生探讨得出的结论:

从“亡戟得矛”“比干刳心”的故事中,我们一同寻找这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五千年不灭的良知,为的是更好地守护良知并让这良知永存世间。

不自由,毋宁死;无良知,何以活!

语文课堂外一群有良知的孩子,他们将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前赴后继,悟尽苍生。

王玉玲,教师,现居吉林长春。

猜你喜欢

军规先王纣王
试论荀子的“先王观”
荀子“圣王”的三种解读
泰民众愿行善报答先王
不可不知的64条“象棋军规”
众叛亲离
不可不知地64条“象棋军规”
从《第二十二条军规》看黑色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