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重回理性本位
2016-05-14曾昭辉
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推进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探索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也听了很多节公开课,发现他们的语文课堂有共同的特点:1.或多或少地使用多媒体技术。2.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3.课堂气氛活跃。但笔者每听完这样的课总会产生几点疑惑:许多教师在课堂上选择小组合作、现代化教学手段等方式进行教学,为什么一节课下来,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忙忙碌碌,但效果不佳呢?究其原因,笔者发现这是因为学生缺乏思考的时间,过少的思考时间非但没有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反而让有些学生懒于思考了。
一、语文课堂教学学生不能安静的成因
1.教师组织紊乱,合作成了课堂的装饰,学生无法安静地思考。曾听过一节关于《观刈麦》的公开课,师问:“大家读完了这首诗后,小组讨论一下,在这首诗中,白居易是如何观刈麦的?他看到什么?小组讨论。”随着教师的一声令下,各个小组的同学立刻簇拥在一起,开始讨论起来。其实,如果你注意听一听,你会发现班级里好多同学的讨论已经偏离了主题,有的同学甚至借机闲聊。如此的小组合作,成效又能有多少呢?这只不过成为了公开课的一种装饰!如此喧闹的课堂,学生如何能静心思考问题?
2.教师争分夺秒,学生缺乏思考的时间,学生欲静而不能。好多教师为了完成任务,没有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一个问题提出之后,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教师就匆匆让学生讨论,而学生刚要对教师所提的问题进行理解与探究时,教师又匆匆抛出问题的答案。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固然好,但是,在现实中,教师在提问与回答之间,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短,教师就把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情感强硬地灌输给学生。一节课下来,看似忙忙碌碌,课堂气氛热烈,而学生收效甚微。学生欲静而不能,长期下去,学生也就懒于思考了,这样,势必妨碍学生思维的发展。
3.教师滥用多媒体技术,限制了学生思维空间,学生无静何以生慧?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成为今天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某种程度上确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因材施教,不断地追求手段的创新,把一个个课件做得很漂亮,将大量的图片、资料、视频引入课堂。课堂可谓热闹非凡,下课后,学生的脑子里却稀里糊涂,什么也没学到。如一位老师在上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时,大屏幕上显示一幅夜景的画面,师问:“苏轼面对着这样的月景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小组讨论。”一生答:“无可奈何……”,教师没等学生说完,马上就说:“还花落去呢,应该是豁达、淡然的心情。”屏幕上马上显示“豁达、淡然”这几个字,学生可真是无可奈何地放弃了自己的思考。如此课堂,能不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能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二、语文课堂让学生安静学习的策略
针对语文课堂存在着这么多的弊病,我们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古人云:“静能生慧”、“宁静方能致远”。
1.指令要明确,小组合作要合理,有利于学生静思。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指令要明确,对课堂调控要科学、有效,让学生能有时间静静地思考。课堂安静下来,小组之间的成员交换了彼此的看法,课堂效率也因此提高了。还以教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为例,如果当大屏幕上显示一幅夜景的画面时,教师稍作停顿,接着,师问:“苏轼在那样的心境下,面对着这样的月景会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师让学生静静思考,之后再和小组中的其他成员交换意见。我想这样,这堂课既体现了新课标的思想,又能让学生静静的思考;既照顾了那些思维速度较慢的学生,也能让那些思维比较敏捷的同学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2.慢慢教,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生能够静思。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间积极互动的过程。慢慢教,让课堂安静下来,学生不但获得了一些思考和自我表现的时间和空间,还获得了交流的机会和尝试成功的体验,而且还有充足的时间理清自己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并始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有了自己的思维空间,他们的思维火花也会因此被激活。教师才能够真切感受到每个学生的情感波澜,获得课堂上生成的意想不到的见解。
3.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还给学生想象和思维空间,使学生乐于静思。多媒体技术是一种现代教学的辅助手段,合理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但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可以改变课堂沉闷的气氛。如笔者在教《爱莲说》的时候,用视频展示莲花的雅洁形象,并配以播音员的醇厚的朗诵音调,学生很感兴趣,很容易就走进了文本,去静静地欣赏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而庄重的形象,感受莲花的洁身自好、端庄严肃的高贵品质。此外,教师在操作课件时,手要慢一点,口要慢一点,课堂要安静一点,学生才能乐于静思。
总之,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安静下来吧,重新让语文课堂回归到理性本位。这样,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洒脱!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曾昭辉,教师,现居江苏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