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教学高效而快乐
2016-05-14黄源镜
语文课堂教学犹如一篇优美的散文诗,需要师生共同来抒写,共同来创造。要使语文课堂教学既高效又快乐,教师除了具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功力外,还得用心去思考、去发现、去创造,并通过设置悬念、把流行歌曲引入课堂、精心设计课堂导语等途径让学生在课堂上心情愉悦,如沐春风,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收获更大的进步,从而打造快乐而高效的课堂。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心得感悟,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构建高效快乐的语文课堂。
一、课堂导语要“不走寻常路”,另辟蹊径
课堂导语犹如一篇文章的开场白,要想课堂教学精彩纷呈、引人入胜,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置课堂导语。精彩的、匠心独具的课堂导语能让学生对该教师的课堂教学一见钟情、“想入非非”,能使这节课像一块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心。如笔者在讲解《再别康桥》一文时,并没有从对作者、作品以及时代背景的介绍等传统思路入手,而是待学生安静后,放映幻灯片,并与学生一起大声朗诵王勃的离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由于打破了传统的课文导入步骤,学生感到耳目一新,犹如春风拂面,情不自禁地跟着大声朗诵起来,课堂气氛一下子就进入高潮。教师激情四溢,学生热情奔放,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学习,不仅使学生学得开心,而且学习更高效。
二、课堂提问要别出心裁,要敢于“标新立异”,不落俗套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人、不同的提问方式,结果却是大不一样。可见,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巧妙的、别出心裁的、不落俗套的课堂提问能让学生瞬间集中注意力,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能真正问到学生的心“窍”上。如笔者在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结局写于勒沦落为一个衣衫褴楼、满脸皱纹的穷光蛋,菲力普夫妇带着儿女们躲开了他。在讲完课文后,我并没有直接告知学生主题思想,而是别出心裁地问道:“同学们,假如这时于勒西装革履、腰缠万贯衣锦还乡,菲力普夫妇会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你能以《于勒叔叔衣锦还乡》为题,描写于勒发财后的衣着打扮,举止言行及菲力普夫妇见钱眼开的情景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刹那间,学生们兴奋不已,就连平时不爱学习,不爱说话的学生这时也高兴起来,纷纷表达自己的见解。课堂上热闹非凡,学生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可见,巧妙的、标新立异的、不落俗套的提问能让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兴致勃勃地带着疑问去看书,去学习、去探讨、去争辩,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拓宽了学生思路,学习因此而变得快乐有趣,课堂也因此而精彩纷呈。
三、巧设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好奇心
所谓“悬念”,是指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对未知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悬念具有很强的诱惑力,让人欲罢不能,欲说还休。课堂上教师有意地设计悬念能让学生瞬间兴奋起来、快乐起来,迫不及待地带着好奇和疑问投入到学习中。如笔者在讲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时,故意问道:“孔乙己叫什么名字?”,学生被这突如其来的问题弄迷糊了,不少学生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孔乙己”,但有的学生在一愣之后似乎觉得不妥,说话吞吞吐吐,怯生生地答道:“不知道”。对此,我并没有直接告知学生答案,而是抛出了一个悬念:“同学们,孔乙己是个读书人,怎么会被人们连名字也忘记了呢?”学生稍感疑惑之余,马上心领神会,都迫不及待地、聚精会神地投入到学习中。像这样带着疑问去学习,带着悬念去解惑,带着好奇去看书,效果自然好得出奇。
四、让流行歌词走进课堂,寓教于乐
现在的学生大都朝气勃勃、青春阳光,也许他们背不出字字珠玑的唐诗宋词,但他们嘴里常常能“蹦”出一两句流行歌词。我们常能见到不爱学习的学生,但很少看见不爱唱歌的孩子。如能让流行歌曲走进课堂,融入语文教学中,也许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如在讲《孔雀东南飞》一文的过程中,当讲到焦刘二人的爱情悲剧时,笔者引用了歌手屠洪纲演唱的《孔雀东南飞》来描述焦刘二人对爱情的生死不渝,“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物低垂/情深的时候/哪种离别不伤悲/这次痴心赴水/何时何地相会/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红尘外柔情内/有没有断肠的泪/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但求真心以对/今生何惧何悔……”歌词还没有唱完,一些学生早已是泪流满面了,他们或激动,或伤心,或义愤填膺……整堂课上,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没有一个学生打瞌睡,也没有一个学生讲话,当讲到“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时,学生们都忍不住流下了伤心的泪水,为焦刘二人生死不渝的爱情深深祝福,也对焦母的蛮横、棒打鸳鸯而愤愤不平……
五、抓住关键词,旁征博引,突出主题
关键词在文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善于抓住关键词,并以此为切入点、突破口,把学生学习的疑点扩大,把文章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去分析、去思考、去讨论,并通过比较甄别,让学生在不同大家的作品中感受不一样的文学风格,在不一样的文学风格中升华自己对作品的认识,这不但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促使学生更加自觉积极地去学习。如笔者在讲解《沁园春·长沙》一文时,笔者紧紧抓住“独立寒秋”中的“独立”一词,并以此展开。通过讲解,学生渐渐明白,同是写秋,但是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感觉是那样的绚丽多彩、生机盎然。而古人多怨秋、悲秋,如“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常做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通过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去探讨,能使学生进一步学习伟大领袖毛泽东博大的胸襟,学习他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学习他青年时代就有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他,胸怀天地,豪情壮志,岂是那些多愁善感的封建士大夫所能比拟的,他思考的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样关心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胸襟,岂是封建文人“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样缠绵悱恻的胸襟可比拟的。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关键词,并以此为切入点,旁征博引,在对不同风格的比较甄别中彰显主题,从而使学生充分感受语文教学的独特魅力,享受语文教学带给我们的快乐。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付出毕生的心血去学习、去借鉴、去研究。要使语文课堂教学既快乐又高效,教师就要充分运用教育机智,通过设置悬念、把流行歌词引入课堂、抓住关键词等途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好奇心,让学生在精彩纷呈、其乐融融的氛围里不仅学习开心,如沫春风,而且学习高效,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于红云.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课外语文,2015(6).
黄源镜,贵州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