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视觉素养提升研究
2016-05-14汪漪
视觉素养是人的一项基本素养,小学阶段是提升小学生视觉素养的关键阶段,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应当深入研究出好的教学方法,从多角度培养小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视觉表达能力等等。本文试图就小学语文教学中视觉素养教育提升提出以下看法。
一、建立视觉情景,提高学生视觉感知力
“视觉感知力”顾名思义就是人们通过所看见的事物来进行感知,并利用思维展开加工的能力。此种能力不仅可以获取信息,还可以挖掘问题。老师在展开教学时,应当从提高学生能力出发,引导小学生去感受身边的所有事物。老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的情景,吸引小学生的眼球,唤起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在设计情景时不能过多融入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因素,因为那样虽将小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出来,却分散了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导致很难更好地讲解教学内容。目前对于科学技术的依赖,使得许多小学生在书写时容易出现错别字,甚至有的小学生只会打字而不会写字,这应当引起小学语文老师的高度重视。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视觉素养材料,比如PPT教学、动画教学等等,把汉字的特征以及汉字是如何构成的用PPT的方式展现给小学生,从而加深小学生对汉字的印象,促进其更好地理解汉字意思,提高其学习汉字的兴趣。例如,老师在讲解汉字“末”时,可以将其与“未”字比较进行教学,利用PPT向小学生展示这两个字源字,帮助其予以区分,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老师还可以把词语的运用情境、词语中所包含的意义等用动画的方式呈现给小学生,激发小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
二、利用视觉图像展开教学,提高学生视觉解读能力
通过培养小学生的视觉解读能力能够促进其依据视觉形象去掌握深层次的知识内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与知识内容相关的视觉图像,并把其与有关的文字融合在一起,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容。课本中的插图只是课文的构成部分,无法将教学内容完全展现出来,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时引导小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引导其仔细观察与联想,从而培养其视觉解读能力。虽然多媒体应用在教学中已经十分普遍,然而,如果只是简单地向小学生展现一些陈述性的知识,小学生便很难运用已经学会的知识来对事物展开分析。视觉画面不但体现了文字,还包含着更加深层次的意思,不同的学生观察画面会有不同的想法。小学生年纪尚小,缺乏稳定,很容易产生差异。因此,老师在展开教学时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向小学生展示材料时,可以积极引导小学生从科学、合理的角度感受事物,激发其思维,从而提高其对事物的解读与探索能力。例如,老师在讲解《美丽的南沙群岛》过程中可以利用PPT向小学生展示关于南沙群岛的视频,从而促进其掌握“心旷神怡”“蔚为壮观”“充满魅力”等词汇,帮助学生提高视觉解读能力。
三、利用视觉图像复述课文,提高学生视觉表达能力
视觉素养中比较高层次的能力就是视觉表达能力,怎样通过视觉信息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情感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小学生具备较高的视觉解读能力。小学语文课程主要是培养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理解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通过复述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老师在展开教学时可以利用视觉信号来帮助小学生加强记忆,促进其把文字与图像融合在一起,从而更好地复述相关知识。例如,老师在讲解《天安门广场》过程中,可以先让小学生欣赏有关天安门广场的图片,帮助其巩固知识,然后引导其展开复述,这不但提高了教学质量,还提高了小学生的视觉表达能力。视觉素养教育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与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更能激发出小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其展开主动的学习。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小游戏、建立情景对话,为小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小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此外,老师还可以设定主题,引导小学生对主题相关的视觉材料展开想象与联想,引导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视觉素养提升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老师应当根据小学生的特征,给予其表达与创造的机会。此外,教师要充分运用自身的教学能力以及丰富的视觉材料,为小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促进学生掌握好语文知识,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汪漪,教师,现居江苏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