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初中语文常态课引起的思考
2016-05-14王元猛朱娟
王元猛 朱娟
我们先看一段课堂实录: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坐下。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上《世说新语》两则,都预习了吧?能读吗?我们来齐读一遍。
生:(齐读课文)
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
生(齐答):刘义庆。
师:哪个朝代的?
生(齐答):南北朝。
师:对,作者就是南北朝时期的刘义庆。有谁知道朝代歌吗?
生:(沉默)
师:朝代歌会不会背?
生:(窃窃私语,有的翻开历史书。但没人举手回答。)
师:会不会背,夏商与西周,西周(此处教师就不能流利地背下去,然后说),到时问问你们历史老师吧!这两则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下面,我们就来读第一则,读文言文时,读的时候要断句。还有,志人小说就是直叙其事,那同学们说说到底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齐读)
师:非常棒。
师:同学们试着去看注释,翻译。注意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师:男生读一遍(男生齐读)。
师:我们试着翻译这篇课文。然后教师读一句,择几个重点词讲一讲,进而再翻译。(教师在讲的过程中,抓住了这样一些词:太傅、內集、儿女、纷纷、兄子、差、拟。讲法如下)
太傅:是官职,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局长、县长等称号;
內集:家庭聚会。
儿女:儿子、女儿。
纷纷:飘落的样子。
兄子:兄长的儿子。
差:大致一样。
拟:相比。
师:“撒盐空中差可拟。”这个比喻句怎么翻译?
生1:就像把盐撒在空中,跟雪一样。
生2:把盐撒在空中跟雪可以相比。
师:写比喻句的时候,怎么来写本体、喻体?
生1:白雪飘落就像把盐洒在空中。
师:纷纷飘落的白雪就像把盐撒在空中一样。这样就把形写出来了。
师: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师:柳絮:指柳叶细长。
师:即公大兄无奕女,谢道韫之女。(然后就翻译这个句子。)
师: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和晚辈的家庭聚会。
师:谢安组织家庭聚会,让晚辈们说说下雪的场景。
师:练习写一写下雪的比喻句。
(大概一分钟后,师又发话了,)写好了吗?请同学起来说说。
生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师:从下雪的形态和动态来写。
学生开始沉默。
这时,下课铃响了。教师匆匆说了这样几句话,没有写好的下去继续写,下去读这两则故事。下课休息。
这堂课,从今天评课标准来看,特别是从课改以来的评价标准来看,是一堂以讲授为主的传统课。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中没能得到应有的体现,合作探究在当堂课几乎没有体现。从课堂教学效能来看,要用有效、高效和卓越的评价指标去衡量,这是不成功的课堂。至于当中存在的一些知识讲解的错误,笔者不再赘述。只是就这个常态课堂,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可见一斑。
一、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困窘
一是生源质量急速下滑,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欠缺。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出这些问题,识字量少,阅读量少,写作量少,语言表达能力差,特别是农村中学的学生表现尤为突出。农村中学生源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学区范围内小学基础教育质量的高低。由于大量的劳动力外出,造成更多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自然跟不上。同时,经济是决定优质教育的先决条件,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家长选择优质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条件好的家庭子女更多涌入城镇。故此,小学毕业留下读农村中学的学生自然在成绩上就有一定差距。
二是农村中学语文学科教师现状堪忧。顾明远老先生曾说:“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发展也极不平衡。许多教师,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教师的教育观念、业务能力,都还远远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对于西部偏远地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来说,他们存在年龄结构比例不当,学历层次不均衡,教学方法陈旧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据笔者对县域内乡镇中学语文教师统计调研来看,部分学校语文教师平均年龄达到45岁,少部分学校教师平均年龄却只有二十几岁;学历达标率虽然100%,但第一学历未达专科以上的占中学专任教师比例达40%,参加工作10年还没有外出系统进修学习的教师占学科专任教师的2/3。因此,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和教法陈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是教育激励机制不能有效刺激教师持续学习发展。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一定程度上,教师收入水平的高低也决定教师工作水平的高低。农村地区,由于学校发展困难,学校经费来源不足,在众多经济环境的制约下,教师生活水平低下,付出没能和收入形成正比,绩效工资没能有效激发教师工作热情,教师继续教育学习情绪低落,“撞钟式”教学时有发生,更多是把课堂教学“任务化”,绝大部分教师不能主动研究和践行现代教育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效能自然不高。
四是学校硬件建设跟不上,现代教学设备不能走进农村中学课堂。现代教学设备的合理运用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现在农村中学来说,班班通全覆盖的学校为数不多,绝大部分学校还不能与网络课堂教学接轨,教师接收课外教学资源的唯一途径就是教学参考书。即使有学校开通了班班通,由于教师现代化教学水平低下,也不能有效地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普及通用技术知识也是当务之急。
二、有效解决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困窘的措施
鉴于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能低下的困境,如何有效解决呢?笔者主要从专业的角度谈三个观点:
一是围绕学情,适当降低课堂教学目标,以求有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有一定的工具性,是基础学科中的基础,但也有人文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融合。课程标准只是提出了泛化的概念。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具体体现,就笔者的理解,工具性指语文是我们学习汉语的主要途径,它起到了人际交流、精神传达、文化传承等重要作用,也是所有基础学科中的基础。人文性,语文不是孤立存在的,任何一门学科,任何文字,离开了人的开发利用和学习鉴赏,这是不现实的,人文性从始至终体现在学科建设中,在学科建设中要把人文性目标化、细化,目的是提高可操作性。工具性和人文性在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际,怎样才能落实好呢?必须根据学情适当降低教学目标,而不能好高骛远和面面俱到。以《世说新语》两则为例。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教参书上有这样的教学建议,主要围绕“诵读——讨论——诵读”,并提出四点具体的建议:首先提出预习要求,读课文一至两遍,然后准备复述,可提示学生要先了解故事背景,再抓住它的核心;其次是诵读,课上复述故事要跟诵读结合起来,直至基本成诵,然后完成练习第一、二、四题;第三,提出了导入环节指导;第四指导了课时安排。这些教学建议是较为合理的,但也只是针对人教版教材提出的一个广泛的规划建议,编者在教学建议中只是提出了大方向。具体操作,还必须依据学情。翻阅众多教案设计,多半提法是这样的学习目标:
a.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b.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c.学习古人诚实守信,以礼待人、言辞高雅、尊重他人的美德。
这目标虽然具体,但还不够。就农村中学学生来说,预习环节一定要提前考虑到现实情况,根据学生基础分层布置预习任务;诵读环节是重要的环节,读在文言文教学中至关重要;至于导入,就是技巧的问题;课时安排是时间规划的问题。鉴于此,这堂课教师应确立这样几个最为基础的目标:
a.诵读目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并能成诵;
b.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借助教材和辅助工具书,了解作者,理解文言词汇,能大概复述这两则故事;
c.走进文本,体会文章中语言和人物形象的“美”。
对于这三个教学目标,前两个是基础的,第三个更多的体现了人文目标特性,难度稍大,但学生在多次诵读的基础上,是能完成对人物的简单评价的,文章的写作目的是能明白的。可见,教学目标的明晰化是一堂好课的基础。
二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精心准备,以求有效。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应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感觉。在雕琢课堂教学中,一定要精心准备。如何准备?首先,收集大量的教学资源,保证源头活水不断。余映潮老师说:“教师必须有耐心训练自己研读教材的基本功,它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是一辈子从事语文教学的基础。”“研读教材一定要依靠自身的智慧与力量,要立足于自己的勤苦钻研。精读、深读、细读、领会、赏析、体味,从不同的角度,或选点,或铺面,进行品评欣赏,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看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在研读教材时,可以通过教学参考书,课外辅导资料,网络资源等媒介,因地制宜,以此厚积薄发;其次,合理准备教具,变抽象为形象。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文字体现形式过于单调和枯燥,如何把课堂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地体现出来,需要方法和技巧。就以教师教授《世说新语》两则翻译为例,单纯地逐字逐句译文,学生思想是僵硬的,可以用幻灯片以及教师自编对话短剧,用话剧的形式,让学生在粗略感知文章的基础上,进一步走进文本,达到理解的目的。第三,合理有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有人说,“教什么”远远比“怎样教”重要。这种说法是偏执的。“教什么”与“怎样教”同等重要。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采用朗读、讨论、赏析、讲析等手法开展课堂教学,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是完善对教育的认识,忠于职守,以求高远。“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育这一行业注定生活艰辛,付出无限。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会做人。”陶行知给我们从教与学上指明了方向。但要实现这一目标,践行的过程是艰辛的,所遇到的困难和承担的责任是非职业人所能理解和承受的。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要苦守这一职业,教师对教育的再认识非常重要。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木村久一也说:“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当我们教师把职业倦怠带入课堂,缺乏积极进取、探索拼搏的精神,不去付出,不去想办法,教学效果肯定很差,学生自然学不到知识。只要怀着对教育的热爱,办法总比困难多,不断探索和尝试,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会指日可待。
余秋雨曾说:“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得还实在太少,无数的未知包围着我们,才使人生保留迸发的乐趣。当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确解释了,这个世界也变得十分无聊。人生,就会成为一种简单的轨迹,一种沉闷的重复。”我想,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也有很多未知,因此,才能时时迸发我们奋斗探索的乐趣,路虽艰辛,但作为行者,跋涉后所领略到的风景也是人生的一大慰藉。
参考文献:
[1]《陈洪兵与语文人格教育》.序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3]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
[4]百度文库.
[5]《致语文老师》 余映潮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余秋雨散文《洞庭一角》.
王元猛,朱娟,重庆市彭水县教师进修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