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傅抱石先生的画学思想
2016-05-14周姗
[摘要]:本文试图傅抱石先生的绘画理论著述角度入手,探究并简述先生的画学思想。
[关键词]: 傅抱石先生;绘画理论;画学思想:
[引言]:作为20世纪中国艺术史研究的先驱人之一,傅抱石先生不仅仅是一位在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上有二百多万字的著述人,而且是开宗立派的国画大师及近代中国美术史论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1、傅抱石先生的首本美术专论《国画源流述概》,是1925年其年仅22岁时在江西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著成。自1925年到1929年,仅仅四年间,几乎自学成才的傅抱石先生就已写出多达三十余万字的三部专著:《国画源流述概》、《摹印学》和《中国绘画变迁史纲》。傅抱石先生对画史的深入研究和日益全面的艺术修养 ,促使其画学思想早早确立起来。先生绘画理论的成熟期是20世纪40年代,发展时期是在解放后的50、60年代。在1933年至1935年留日期间,他不仅翻译了日本著作,而且他还撰写和发表了一系列论文,论及顾恺、荆浩、石涛等。先生在30年代留学归国至40年代末的著述数不胜数,涉及中外。不仅扩研至《基本图案学》,《日本法隆寺》等而且专习《石涛生卒考》、《中国绘画思想之进展》、《中国篆刻史述略》等等。建国后,傅抱石先生又编著了《初论中国绘画问题》、《中国人物画和山水画》 等论著。
傅抱石先生的画学思想形成于绘画理论的研习与著述中,其中代表性的画学思想有:"文、人、画”三原则;"民族性”;理性“写实观:"笔墨当随当代”。
先生早在《中国绘画变迁史纲》中他便指出了"绘画的三大要素”是"人品”、"学问”、"天才”。他在1942年《壬午重庆华展自序》提出"文、人、画”三原则,此时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实践上,都是傅抱石艺术的高峰,这是傅抱石傅抱石诗意画核心的绘画理论。其基本内容是"文学的修养、高尚的人格、画家的技巧”。"文、人、画”三个原则作为中国画的基本精神,保住现代条件下传统文人画的审美取向,守住了超越物像之外对笔墨意趣的特殊民族审美心理和独立的中国画的价值尺度和品评标准。
2、傅抱石先生还把传统文人画中"人品”的含义升级至爱国和传承层面上,并剔去了传统文人画者中自带狭隘自闭的消极状态进而转变为一种积极至上的绘画,这就是傅抱石先生画学思想中的"民族性”。先生说"中国绘画根木是兴奋的,用不养加其他的调剂。…………中国绘画既有这伟大的基木思想,真可以伸起大指头,向世界的画坛摇而摆将过去!如入无人之境一般。”由此可见,傅抱石先生异常强烈的民族情感与民族意识。在留日学习期间,傅抱石先生对史论的钻研,使其理清了民族美术危机及现状,对中国传统绘画有着更深入的理解。傅抱石先生始终在强调中国绘画自身具有的特色。他认为中国的美术品,不管是大小,都能展现中华民族所具有的无法形容的独特美,中华民族有时所具有的骄傲自信的“国民性”还必须保持。
3、傅抱石先生又看到了危机的客观存在:中国传统古典美术与现实的距离过大。随着傅抱石先生对海外更为熟悉而深入的了解,对待外来艺术态度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在学习西洋己成风气的日本,傅抱石先生当然会接触到大量的西洋艺术。先生当然可以有自己的客观的判断,在国内众多文人艺术家都坚持中西合璧时,通过留日学习,傅抱石先生对东西方艺术的区别也更加清晰,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绘画的写实观念和教化功能,然而他对写实的理解却不同于其他画家。先生认为科学的写实观,是不偏向素描的写实手法,而是兼具传统的理性绘画精神。这也是傅抱石先生画学思想中民族性与现实性的相结合。同时傅抱石先生的绘画创作也始终围绕中国画"写意”与"写实”在观念上相互交织、融汇、争持、权衡而展开和探索。同时,他以"性理观”直面"写实”,认为要继承中国画"以形写神”的写实传统,推崇不拘泥于物象也不失其理的"实对”观念。傅抱石先生认为既有描绘现实世界的生动传神,也能透过形式、技巧散发出作者内在超然的、变动的、写意的精神气质,只有这样的中国画才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先生认为中国传统艺术正名的民族情怀,往往集中在这个线的问题上面,认为线的问题是"中国一切造型艺术的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在联系了中国的历史发展分析之后提出"中国绘画线的要求,是形(第一使命)神(第二使命)兼备的,是客观(第一使命)主观(第二使命)一致的。这形神兼备和主观客观一致的要求,就是中国一切造型艺术的要求,也就是中国绘画表现形式发展的基础。傅抱石先生不仅在画学思想继承了顾恺之"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绘画美学精神,而且在技法上也学习并继承了顾恺之的"春蚕游吐丝”,也叫"高古游丝描”。所谓继承,不仅仅是指笔墨趣味上的传承,更多的是指画家的美学意识的沿袭。
留学日本的影响、抗战时期身在四川对自然环境的领悟、"写实”的理解以及建国后对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承应使傅抱石先生的画学思想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综合促使傅抱石先生"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的画学思想。早在研究石涛的过程中,傅抱石先生传统的美学思想就深受石涛美学精神"笔墨当随时代”的影响,而且也在其绘画实践中恪守了这种精神。在东欧,傅抱石先生发现建筑、建设工地、人物风情与我国各有不同,绘者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写生,创作手法也随要物象而应变,无法而法乃为至法,调用一切手法为自己所描绘的对象服务。他把自己的艺术目光更多的投放到现实生活的场景中来,身体力行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思考。
总结
傅抱石先生一生留下了的众多宝贵的文献材料,不管是其绘画创作还是画学理论,皆阐释了其美学思想,更折射了他潜心研究及勤奋探索的艺术人生。
[参考文献]:
[1]张国英.《傅抱石研究》.台北市立美术馆,1991年
[2]陈传席.《傅抱石》.艺术家出版社.2001年 黄戈.《傅抱石画学思想研究》.2009年
[3] 傅抱石纪念馆.《其命维新——傅抱石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河南美术出版 社.2004年
作者简介:周姗(1990—),女,汉族,河南信阳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4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创作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