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斗拱

2016-05-14赵天姿

中国绿色画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斗拱建筑文化

[摘 要] :斗拱我国特有建筑构件,也是中华文化的一种象征。它一般出现在古代楼阁、亭榭之中,具有久远的成长历程,不断演变成封建社会等级和身份的一种象征,展现出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斗拱不仅外形与内部结构是受力与装饰的完美结合,斗拱与屋顶的连接也成为建筑的亮点所在。

[关键词]:斗拱;建筑;文化

1 、 何谓“斗拱”

斗拱是一种承重结构的组合体,简单从字面意思上来讲它是由斗和拱组成,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它是位于柱子顶部、檐下或上下结构之间相互重叠穿插的斗形和拱形组件,有承受重量和延展屋顶外檐的作用,可以增加建筑屋檐的长度,是庞大建筑变得轻巧。斗拱从古至今经历了多种多样的变化,造型上由简单到复杂,装饰性逐渐大于功能性。斗拱具体的分类与叫法,跟他所在建筑物位置以及发挥的功能有很大关系。斗拱在柱头上则主要是起到撑起木梁的作用,称为柱头科。斗拱在角柱上则称做角柱科。并且在不同的年代称谓也有所不同。

2 、 斗拱的分件

2.1 “斗”

斗是托起翘和昂的方形结构,简称底座。形状如同量米斗故而起名为斗。斗在不同的地方称呼也不同。在斗拱最下部托起头翘的是垒斗,是最大的构件也叫做大斗。在昂和翘上连结顶层拱和翘,因它的宽跟斗口有关,宽度计算是一点八个斗口,所以俗称为十八斗。在单材拱上加上一层单一面拱被称为三才升,在正心拱两侧的小斗做拱板槽成为槽升子,为散斗。在角斗中用以承托两个方向的拱称为平盘斗。斗有很多种样式,比如方形斗、圆形斗、多边形斗等等。斗身又由斗耳、斗腰、斗底这几部分组成,再整个结构中主要是起托起拱作用。

2.2“拱”

拱为矩形断面形似弓形短木条,水平安装于斗口内的构件,用来承担建筑出跳或缩短梁、枋等的重量,是斗拱结构体系内的重要构件。

拱在不同的位置称呼也不尽相同,比如拱向外面出挑,在清代这种拱被叫做翘,宋代被称之为华拱或卷头;跳头上的第一个链接层为瓜拱;第二层为万拱;最外层在挑檐檩下的称厢拱。正出于坐斗两侧的第一层横栱为正心瓜栱;第二层为正心万栱。另外还有抄拱、人字拱等多种。拱还分为单材拱和全材拱,在坐斗口内或跳头上只有一层的是单材拱,二层拱称重材拱等等

据现存遗物最早的拱是汉代,到了唐代拱的式样得到了统一,到了宋代拱的长度、卷杀等已有了明确的要求。在《营造法式》中,拱长为:华拱(足材)长七十二分,丁头拱(足材)长三十三分,瓜子拱、泥道拱均长六十二分,令拱长七十二分,慢拱长九十二分。

2.3“昂”

昂位于斗拱中轴线上的斜置装置,起调节作用。昂有上昂和下昂之分。昂头向外向上是上昂,顺屋面坡度向下则为下昂。昂由昂嘴、昂尾和昂栓部分组成。昂嘴就是昂向下露出的部分,昂尾是昂的后部,昂栓是用来固定昂自己的木栓。

昂尾倾斜向下,昂身不穿过柱中心线,多用于内檐、外檐斗拱里跳或平座斗拱的外挑。

宋代有将华拱拱头作为昂式手法称为假昂,如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上檐为斗拱,而下檐则用昂式华栱的假昂。元代则不再使用真昂。明、清时期斜昂作用已发生变化。(注:斜昂位于角科斗拱中,斜线之上)

2.4“翘”

翘外形与拱基本相似,但是位置有所不同,翘在相对位置上伸出并且起翘,到了宋代翘称呼发生改变,被称作华拱、杪拱。翘和昂的长度会依靠拽架数量来决定。

2.5“耍头”

翘和昂上面与挑檐桁相交部分叫做耍头,出来的那部分一般会雕刻成各种造型,主要是雕成蚂蚱头的形状,也俗称为蚂蚱头。

2.6“撑头”

平行叠在耍头上并与耍头大小基本相同的木质组件为撑头,里外拽枋与撑头之间形成直角三角形。

3 、斗拱形制的发展历程

梁思成在其著作《中国建筑史》中曾经提到“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斗拱,屋顶。”他称斗拱为中国古建筑的钥匙。斗拱从史至今的不断演变可以看做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式的不断演变,也是用来鉴别古代木结构建筑年代的一种依据。

3.1起源

西周时期已经发现了柱颇栌斗的造型资料,栌斗是在柱头上结台柱、梁、舫的原始斗拱。这就说明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就开始出现了斗拱的雏形。从战国出土的各种器皿上所绘制建筑图案,可大致看出斗拱的雏形。现在对斗拱起源说总结不外乎以下三种:第一种是认为随着井干结构相互交叉出头处逐渐变化而形成;第二种是认为由伸出柱子外的挑梁逐渐变化而成;第三种是认为由擎檐柱慢慢变化为梁的斜撑,最后又演化成了斗拱。

3.2发展与演变

斗拱的发展与演化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西周到南北朝为第一个发展阶段,从汉高颐阙等各地出土的汉代文物上可以看出,柱顶上有斗拱承托檩、梁和楼层地面枋,挑梁外端的斗拱承托檐檩,每一个斗拱之间相互并不连接。汉以后在柱间使用斗拱。即简单的在额枋上放置一个叉手然后放一个斗以起到承托木梁的作用,虽然简单原始,但当时已经相当成熟。

唐代到元代的斗拱基本相似因此认定这是斗拱第二个阶段。这一时期斗拱主要特点在斗拱托起梁插入到斗拱中,顺着屋身左右横出的斗拱也和井干状的柱头枋交叉在一起。此时斗拱不再是独立受力组件,而是成为框架的组成部分。这种框架现在被称为“铺作层”,用在殿堂柱上,对木结构整体起到保持作用。

到了宋代、辽代等斗拱的样式虽然发生了一些改变,但在斗拱的尺寸上仍沿袭了唐风。很出名的应县木塔等建筑,斗拱与柱高的比例也有一半多。到了宋代为使建筑看上去更加协调,将原来的大型斗拱进行了改进,改变了斗拱大小与数量,斗拱在尺寸上减小,数量上增加。屋顶越来越陡,斗拱的连接作用和受力作用都开始减弱,装饰性作用逐渐加强。

元代斗拱的变化并不是很大,元代延续了宋代的斗拱做法,因为宋代《营造法式》一书的出现基本上明确了斗拱的尺寸和构造并且已被人们普遍的所接受,元代虽然对斗拱进行过几次改变但都是小改并无大变动。

斗拱第三阶段为明代至清代。明代开始斗拱尺寸发生了改变,而且斗拱排列方式越来越紧凑,柱头间使用大、小额枋和随梁枋。清代梁不再像以前那样穿在斗拱中,改为在斗拱之上,这样斗拱就可以更加轻便灵活,结构上也更加简单。因此功能上发生了很大改变,逐渐成为装饰性构件,并且在所用尺寸上相对与宋代而言都有所减小。这一系列变化是由人们物质需要、生活习惯、精神追求改变而造成的结果。

结论

斗拱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具经典的一部分,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以简单标准化造型,组成了形态各异的建筑构件,负担起建筑屋顶承重,屋檐外挑,现实等级之重任。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斗拱就是其中跳动的音符,为中华千年木构架建筑谱下了天籁之音。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02

[2]田学哲.建筑初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01

[3]潘德华.斗拱[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01

姓名:赵天姿(1991.01~),性别:女,籍贯:山东省淄博市,学校: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历(2015级硕士)研究方向:传统村落与民居研究。

猜你喜欢

斗拱建筑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说不完的斗拱
说不完的斗拱
斗拱
谁远谁近?
斗拱系列灯具设计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