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雕塑在园林空间中的运用
2016-05-14郭洁
郭洁
【摘 要】:雕塑在园林空间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成功的雕塑设计,能够恰到好处的体现和提升一个景区的特色,为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景区的名片和标志。本文主要通过对雕塑不同性质的分析和对比,探讨如何在景区中雕塑的设计手法和原则。
【关键词】:雕塑;园林空间;空间;设计;
1.景观雕塑
雕塑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人类审美需求的表达,是作者精神世界的形象体现。
按照雕塑的使用领域和用途来看,雕塑可分为工艺雕塑、建筑雕塑、景观雕塑、室内雕塑。本文主要探讨的景观雕塑,就是指广泛运用于风景园林景观空间,起一定的象征、引导、装饰或纪念等作用的雕塑。
2.雕塑的造型设计
雕塑的造型,是艺术文化的物质形态表达。根据外部形态的不同,可将景观雕塑分为抽象、具象和综合这三种表达形式。
抽象雕塑往往是在现实生活及人类的基本认知中找不到相同或相似的造型的,设计师通过雕塑传达的也多是一种情绪、感情或者精神,其内涵指向不明。同一座雕塑作品,在观赏者眼中所解读到的内涵的不确定性。可见,这类手法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利于设计主题的明确表达。
具象雕塑则多以写实为主,通过贴近现实的造型或元素来表现特定的人物或事件,也有的是模拟一个或一组场景,内容相对比较简单、直白,容易理解。这种表达方式,给人以亲切、熟悉的感觉,也正因如此,没有太多的琢磨、想象的空间,缺少促使游人停驻、思考的元素。
综合雕塑将前两种相互结合,在所要表达的主体范围内提取具有代表性和一定辨识度的具象元素,通过艺术加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分割、变形、叠加和重组,形成一个全新的外形特征。这种形式,因其对前期设定主题元素的提取和保留,使其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大多数游人在短时间内能够接收到相同的设计主题和感受。
3.雕塑的尺度控制
比例和尺度的控制是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因素,雕塑的尺度控制直接影响其观赏角度、景观价值以及所传达的精神内涵。日本著名的学者、建筑大师芦原义信曾提出“一比十理论”。他认为外部空间应选用相应内部空间的8-10倍的尺度。比如,在日本四张半席的空间(约为2.7米)对于两人而言就是小巧、宁静的亲密空间,如果想要创造出舒适、亲密的外部空间,可将尺度放大8-10倍,也就是21.6-27米,这正好是可以看清面部的空间。这一理论也同样适用于景区的雕塑设计。
对于不同高度、不同观赏需求的雕塑,其观赏角度、观赏位置的控制也不容忽略。当观赏点距雕塑的距离于雕塑高度的比值为1时,观赏者的视角是45°,正好可以观赏雕塑的细节内容;当观赏点距雕塑的距离于雕塑高度的比值为2时,观赏者的视角是27°,这时,观赏者既能观察到雕塑的细节,又能感觉到雕塑的整体性,便于对雕塑有一个相对全面的了解;而当观赏点距雕塑的距离于雕塑高度的比值为3时,观赏者的视角是18°,便于欣赏雕塑与环境背景之间的整体关系,较多的出现在景区或景点内占据主导地位的主雕塑。
4.雕塑的色彩选择
色彩不仅仅是视觉的表达,不同的色彩会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黑色象征权威、高雅;灰色象征沉稳、考究;白色象征神圣、信任;红色象征热情、自信;黄色象征希望、警示;绿色象征安全、生命;蓝色象征理想、独立;紫色象征优雅、浪漫。不同的色彩还会体现不同的冷暖感、强弱感、重量感。
对于景观雕塑的色彩设计,除了色彩本身的特点,往往还需要重点考虑雕塑本身的色彩和其所处的空间环境色彩之间的关系,大体可分为协调色、对比色两类。当雕塑的色彩与环境相互协调时,大多数被融入环境,成为空间中众多元素中的一部分,共同形成统一的空间形象。对比色多用于雕塑作为空间主景的情况,以强烈的对比显现出雕塑的独特地位,带有一定的标志性和强烈的识别性,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5.雕塑的布局形式
景观元素在空间中的位置和排列方式,称为布局。雕塑,与其它的景观元素一样,根据布置原则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布局形式。
孤置:将雕塑布置于景点中心或显眼位置的方式,称为孤置。采用这种布局形式的雕塑常常作为空间的主景出现,起着统领全局的作用,往往具有较大的高度和体量,是一定范围内的视线焦点。
对置:通常在景区、景点或者建筑物的主入口处相对放置,有左右两边各一个的,也有两边各为一组的布局方式。相互对应,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强调入口的位置,预示着空间的变化,如花钵、石狮等。
列置:按照既定的路线,等间距排列的一系列雕塑,往往以左右对称的形式出现,如广场上的文化柱等,以烘托气氛,划定空间为主要功能,经常出现在主景的两侧,形成明显的中轴线,以强调尽头的主景。
散置:以三、两组合的形式出现的一系列雕塑,形态相同或不同,布局形式相对灵活,能够使空间变得生动、活泼,富有乐趣。
群置:多个雕塑以群体的形式同时、密集的出现。群体内的元素具有统一的主题或结构,组成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而各个元素分开来看时,又各有不同的细节,典型的代表是秦始皇兵马俑,碑林等。
6.雕塑的设计控制
景观雕塑作为一种公共的艺术,它的设计和制作过程应该是一系列的连续工作。总的说来,可以从宏观设计、中观设计和微观设计三个层面进行控制。
所谓宏观设计,指的是在园林空间的总体规划阶段,就应对雕塑的设置加以重视,从规划之初就对景区雕塑的位置、风格、造型、材质、色彩、体量以及文化内涵予以相对明确的设定,使之与景区或景点的整体规划协调统一。只有在最初对这些元素加以设计,才能为后续的专项设计提出目标和要求,做到有的放矢。而这一点往往也是最易被设计者们所忽视的。
中观设计,就是在景区的方案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中,先应深入的阅读和理解规划阶段对雕塑设计提出的限制和目标,深刻理解并重视上层设计的意图和内涵,以上层设计提出的框架为前提,结合景区的实际情况,进一步优化和深化宏观设计的内容,而不是另起炉灶,天马行空。
微观方面是设计的最终实施阶段,即雕塑的制作安装阶段。根据前期从读图、交底到制作、安装,整个过程都应该深刻理解设计意图的前提下进行,同时,应结合项目环境的实际情况做出必要的修改和调整,保证设计意图能够真正的得到实现。
【参 考 文 献】:
[1] 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中国建筑出版社,1975.
[2] 王鹤《城市雕塑全寿命期问题的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4.
[3] 杨晓阳.钱绍武.陈云岗.邹文.项金国《大家说雕塑》[J].人们美术出版社,2015.
[4] 赵学强.胡天君.贾良《景观雕塑设计》[M].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