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陶刻“艺术”反思及所得
2016-05-14代影涛
代影涛
【摘要】: 由于陶器泥坯易于刻划的缘故,在最早的木刻文字尚未发现以前就有了陶刻文字,即有发陶刻。据现有资料证实,陶刻文字早于甲骨文、金文、简牍等,是中国出现最早的文字。在关中地区出土的商周时代的瓦和陶器上就有了陶刻(有编号、人名、也有铭文)。在秦代出土的陶俑陶器上都证明作坊的陶刻,表现陶工名字的陶文,也有刻上皇帝诏文的陶刻。据上之实完全可以说明随着原始陶器的出现和发展就有了陶刻的存在,也可谓紫砂陶刻之渊源。
【关键词】:紫砂 ; 艺术 ; 陶刻
紫砂陶刻起源概况
“且吃茶、清隐”。
这五字草书,见于元末明初的隐士孙道明(字明叔)所刻,被认为是最早的陶刻装饰。这五字草书,开创了紫砂的“刀笔文化”。
早期紫砂刻字一般只是在壶底作署名落款,还谈不上雕刻装饰工艺。直到清代乾嘉年间,茶事兴盛,紫砂茗壶以其独到,颇受书画金石家及文人墨客追崇。随着文人的参与合作,紫砂与文人艺术的结合也就水到渠成,开创了紫砂艺术的又一高峰。
紫砂陶刻装饰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当推 “曼生壶时期”。“西泠八家”之一的陈鸿寿(字曼生)以博大精深的艺术胸怀积极参与及倡导壶上金石文化艺术。他经常构思出样,由杨彭年等人施工造壶,他与一众幕友撰词、书画并铭刻。由于陈曼生的倡导及一批金石书画家的参与,打开了紫砂壶步入艺术殿堂的通道,推动了紫砂陶刻的发展和紫砂壶艺的繁荣,发扬光大了紫砂艺术。
近年来,陶刻装饰又进一步得到发展和完善,不管是用刀的手法还是章法的布白,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突出了个人的风格,且通过不断创新,为紫砂陶刻装饰增添新的题材、新的艺术领域。
紫砂陶刻的“艺”与“术”
“艺”从何来?
笔者其实经常听到有些艺术家说起“艺术”,在他们眼里艺术是超然的存在,是不食烟火的,曲高和寡。
然而,笔者却不甚认同。
在当代,过多的人将“艺”与“术”对立。其实准确来说,他们是两类人的代表,“文人”与“工匠”。文人理解的“艺术”与工匠心中的“艺术”肯定不是等号,那么,谁是真正的“艺术”呢?
万物之极,即为艺。
“术”之极
紫砂陶刻的根本在于“术”,“术”的根本在于“刀”。
具体说来,一名优秀的陶刻艺人必须要有高超的雕刻技巧,如双刀正入法和单刀侧入法,此外还有涩刀、迟刀、留刀、轻刀、切刀、舞刀等各种金石用刀方法均需掌控自如。
紫砂陶刻又不同于一般的雕刻,它以刀代笔,将中国的书法、绘画、金石、篆刻诸艺术融于一体,在紫砂陶坯凹凸不平、多角线条等复杂的造型上进行刻画,且刻字要横平竖直,刻得珠圆玉润;刻画要刻得有来龙去脉,做到结构相称,刀法分明。因此陶刻艺人在用刀时必须注意行刀的浮沉利钝、深浅宽窄、刀势的气脉连贯,以显示出传神韵致。
所谓“极”者,穷一生而求不得。想在“术”上走得更远,“唯熟尔”。
紫砂艺术,“艺”与“术”是独立又统一的。艺是术的升华,术是艺的根基。笔者认为,紫砂“艺”、“术”,其实是紫砂陶刻的两个境界,由术进艺,也就登堂入室了。
“境”之极
陶刻艺术不应只是把书法、绘画、金石、图腾等在紫砂器上的搬移再现,即使最成功的转移摹写也只能算是上乘的工艺装饰,不管是哪一位陶刻艺术大家,倘若不加上自己的思想元素,而只以自己习惯的内容与形式去装饰,就算是笔墨技法高超,也只能说是在壶上留下某某名家的墨迹,不能算是一件成功的陶刻艺术品。
一件成功的紫砂壶陶刻铭文的作品应是题写切壶,切情,切理的艺术品,用以记事、寓意、寄情,不仅提高了艺术内涵和艺术品位,体现了紫砂文化的多面性,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给人以历史、文学、哲学、美学的艺术享受与思考。“好马备好鞍”,也只有这样的作品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成为世人所爱的茗品佳作。
一件好的陶刻作品,既能散发出浓烈的紫砂陶刻的气味,又不会掩盖陶器本身的韵致。就好像戏剧,演员和戏剧本身同样重要,只强调其中一方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简约而不简单,精微而不琐碎,集思想、哲理、文学、人性于一身,是现代紫砂陶刻发展的方向也应是陶刻艺人孜孜不倦的追求。
因此,新时代的陶刻艺人必须在学习和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文化、艺术、道德修养,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更具生命力的作品,把这一门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艺术传承下去。陶刻艺人必须具备创作的激情和创新的精神,既要保留传统紫砂物件的美观、大气,又要与时俱进,彰显这个时代的特色。
“心”之极
孟子曾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真正的艺术,必然是耐得住寂寞,“艺术之心”不失;
真正的艺术,必然是精益求精, “工匠精神”不失。
外界物欲横流,我身一心。
相对于“术”之极和“境”之极,“心”之极更显得难能可贵。中国有很多人,都会慢慢迷失在寻找艺术的道路上,或半途而废,或踟蹰不前。
结语
“厚积薄发,孜孜以求。”
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陶刻这一独特的文化艺术,在新文化如翻江倒海一般袭来的现代,依旧如巍峨大山一般,在世人面前展现着它特有的魅力。
也许现在科技发达了,想要在紫砂器皿上篆刻文字图样只要简单地用机械工具处理一下就可以,但是这样的做法却终究不能代替陶刻艺人们用感情陶篆的思想,因为只有通过陶刻艺人们亲手陶篆的陶刻作品才会具有那种说不清道不明,却又真实存在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 上海工艺美术,2001,8.
[2] 宜兴陶瓷发展史,江苏省宜兴陶瓷公司.
[3] 中国紫砂,2008,12.
[4]收藏词典[M].知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