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新迹象
2016-05-14杨与肖
杨与肖
斯柯达在中国要重新发力。
3月30日,上汽集团、大众汽车集团及斯柯达汽车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签署谅解备忘录,主要内容有两大要点,分别是斯柯达将入股上汽大众;未来5年,上汽大众计划投资约150亿元人民币开发新车型。
当时,正在捷克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捷克总统泽曼共同见证了签字过程。上汽集团总裁陈志鑫、上汽大众总经理陈贤章和斯柯达汽车去年底新任的CEO梅博纳(Bernhard Maier)出席相关活动。
新闻一出,万众瞩目。
过去数年,斯柯达在大众集团的地位颇为尴尬,利润贡献度于诸品牌中排名靠后,而且在不少人记忆中,它仍是拼性价比的大众品牌“副牌”。
不过,通过其野心勃勃的前任CEO范安德(H. C. Winfried Vahland)的努力,2015年,斯柯达全球销量首次突破百万辆大关,达到105.5万辆,营业利润增长12%,创下9.15亿欧元的历史新高,利润率7.3%明显超过大众品牌。
更为重要的,长期以来斯柯达饱受诟病的质量问题得到解决,在去年J.D. Power UK车辆可靠度调查中,这个品牌位居榜首。
然而,去年秋天爆发的“排放造假”事件让大众陷入困境,在高额罚款和后续赔偿的压力下,整个集团不得不“节衣缩食”,大砍预算,甚至传出了要出售品牌以缓解财务危机的消息。斯柯达不仅要解决自己的120万辆排放问题汽车,其后续发展更就此蒙上阴影。
在中国,2015年斯柯达销量为28.17万辆,与2014年基本持平,但国产车型微降1%。此前制定的2018年达成50万辆的销售目标已显然无法实现。
如何带领斯柯达度过危机,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后续发展计划摆在梅博纳面前。去年10月,他才离开了效力15年的保时捷销售领域,转入这一大众化品牌。
现在,三方签下的谅解备忘录是最有力的“强心剂”,为斯柯达接下来的研发、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斯柯达入股上汽大众,其所占股份基本上只能从合资公司的外方大众集团手中取得,大约不会超过10%,对于斯柯达本身已经非常可观,对于现在缺钱的大众集团而言,这笔出售股份的钱可以转为同上汽和斯柯达一起投入到合资公司斯柯达品牌产品的开发中去。
事实上,谅解备忘录中有关上汽、大众集团和斯柯达将加强新能源、SUV等合作的信息早在3月初的日内瓦车展中便埋下了伏笔。
车展上,斯柯达发布了“2+2+2”座椅布局的Vision S概念车,搭载1.4L TSI汽油发动机和两台电动机组成的插电式混动系统,量产车Kodiak计划下半年亮相,2017年在中国投产。
战略方面,梅博纳提出“2025战略”,包括12个方面,具体内容年内公布。他特别提到,“进一步延续国际化战略,以便于能够针对不同的国际市场寻求最佳机遇,毫无疑问,中国市场是重点之一。”
就在此时,梅博纳承认了在华2018年50万辆目标的不可行性,并表示原因在于“产品组合”的欠缺,接下来会有持续不断的新品推出。其中,SUV是重中之重,他明确表示,除Yeti外,至少还会两款全新的SUV车型推出。
斯柯达未来还将在中国加强渠道建设,“首先强化中国华南地区的业务,接下来进一步开发三、四、五线市场。”
销量上,梅博纳提到了2020年做到比2015年翻一番,即近60万辆的目标。现在细想起来,结合斯柯达的状况和中国车市形势,这绝对是一个相当具有挑战的数字,只是听惯了各类愿景的记者们在那时没有,当然也很难意识到,梅博纳的底气会来自一个月后即将签署的新合作。
在这份备忘录中,还有一段话尤其值得关注:三方将为斯柯达汽车提供最新的互联解决方案、以及为中国市场量身定制且广受欢迎的产品,并以全兼容的数字化背景支持斯柯达品牌打造成为“积极有活力的生活方式”的代表。
关于斯柯达接下来的车联网解决方案,目前外界还不得而知,不过这句话很明确地传递出了这个品牌在中国的新定位——积极有活力的生活方式的代表。
2007年斯柯达入华之初,上海人以“源于欧洲,高于欧洲”为口号,按照中高端品牌的运作方式让它迅速打开局面。但随着首轮产品引进结束,上汽大众(当时仍叫上海大众)改变策略,斯柯达的品牌形象变得模糊,其在全球范围内强调的生活化的“聪明主义”(Simply Clever)也没有在中国得到贯彻。
2014年开始,在范安德的主导下,斯柯达向时尚、动感转型,这与大众近两年新品的调性存有重合。而去年开始,大众汽车在华展开了大范围的产品降价,这将迫使原本在性价比上占有优势的斯柯达必须在品牌上形成差异。本次斯柯达中国新品牌定位的提出或许正是出于此意。
从上汽大众角度讲,这个新合作的意义更不可小觑。
在国内一众汽车合资公司中,从早期朗逸的开发积累至今,上汽大众的研发水平算是绝对的佼佼者,无需赘言,此次以公司名义进行斯柯达诸多方面的开发,显然是强化自我研发能力的好机会。特别是在新能源领域,斯柯达的技术来自大众集团,借此上汽大众将直接进入国际化平台。
当前国际汽车行业正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各种机会丛生。《汽车商业评论》认为,投资开发斯柯达新产品,上汽大众显然抓住了一个做强、做实自己,演变为真正意义上独立汽车公司的良机。而这能否成为中国合资汽车公司发展的一条新路径,或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