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抵恶俗 拒物诱

2016-05-14解扬

党建文汇·下 2016年4期
关键词:孝弟物欲家规

解扬

明代嘉靖六年九月的一天,凌晨四点,著名哲学家、军事家王阳明在行军广西途中,舟过临江,提笔给在家协助处理家务的继子王正宪写了一封家书。在家书中,王阳明除了说沿途都平安,只是自己咳嗽尚未痊愈之外,还刻意对族人王守度不听管教、不服从家规的行为提出了批评,他对正宪说:“汝在家中,凡宜从戒论而行。读书执礼,日进高明,乃吾之望。”对于不遵奉家规的族众,王阳明对正宪说,应该严格行使管教的权力,如果有败坏家风者,“我归来日,断不轻恕”。

王阳明的这番措辞,算是十分严厉了,王守度到底有什么过错,以至于要正宪“痛加惩治”呢?从这封信中看,王守度“游荡奢纵如故”是王阳明担心的大问题。在第二年给正宪的家书中,王阳明说“守度奢淫如旧”,看来王守度的老毛病还没有改掉。从纯洁家风的角度,王阳明一直将抵制恶俗、抗拒物欲的诱惑视为重点,也在给家人的书信中多次提及。他曾在给正宪的家书《示宪儿》中说:“幼儿曹,听教诲:勤读书,要孝弟;学谦恭,循礼义;节饮食,戒游戏;毋说谎,毋贪利;毋任情,毋斗气;毋责人,但自治……”

作为“心学”的开山鼻祖,如何做到“仁”是王阳明关心的核心问题。他提出的“致良知”观点,就是解释如何能做到“仁”。他认为,那些恶俗和物欲就是跟这一目标相反的元素。他在给弟子兼妹婿徐爱的家书《与徐仲仁》中,就特别强调了“毋为习俗所移,毋为物诱所引”的重要性。写这封家书的时候,正是徐爱在参加科举考试中受了挫折之時。于是,王阳明在家书中勉励徐爱,说在科举考试中一次失利没什么大不了的,“惟宜修德积学,以求大成”,也就是有德行、有学问,才是人生追求的目标。目标放高远了,自然就不会为眼前的诱惑所吸引,为欲望所左右。他劝徐爱不要放纵自己,也不要有懈怠之心,要向古代的圣贤取法,这样才能继续往前走。徐爱听从了王阳明的教导,不仅很快在再次应试中胜出,中了进士,后来官至南京工部郎中,而且被王阳明高调称赞其温恭甚至超越了老师,堪与孔子的著名弟子颜回同德。当来求学的学生越来越多,王阳明已经无暇周全照顾的时候,他就放心地委托徐爱替他指导来学者。

端正态度、约束内心是王阳明一贯主张的自我磨砺的手段,也是他认为能够帮助抵制恶俗、抗拒物欲的方法。他在给徐爱的这封家书里还举了一位长辈的例子,说他“聪明盖一时”,然而却无所成就,其失败的关键就是“荡心害之也”。能做到主动远离不好的习俗,抵御物欲的诱惑,首要的条件就是自己内心强大,有恒定的目标和长久的坚持,这样才能不为“荡心”所害。

在王阳明看来,年轻人一旦受物欲诱惑,便会追求一些没有价值的东西,这样反过来又会成为助长恶俗的势力。因此,他在给侄子王正思的家书中说,“吾非徒望尔辈但取青紫荣身肥家,如世俗所尚,以夸市井小儿”,希望他“以仁礼存心”“以孝弟为本”,为祖先争光,为后代造福。王阳明打了个比喻,说“习俗移人,如油渍面”,即使是本身有德行的人,面对恶俗,都难以轻易独善其身,更何况年轻人呢!正因为王阳明认识到了恶俗的惯性力量强大,他才刻意在年轻的族众中强调要抵制恶俗物欲的影响,从小端正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提升其自制力。王正思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不仅中了进士,官至建宁知府,还有诗文传世。

王阳明意识到要抵制恶俗,抗拒物欲的诱惑,光靠年轻人自己努力是不够的,因此给克彰太叔写家书,要他在“严缉家众,扫除门庭,清静俭朴以自守,谦虚卑下以待人”上多下些功夫,以树立个好榜样,这样才能在家族内部做到有善可从,族人也才会知道该如何处理自己的言行,知恶能改。

猜你喜欢

孝弟物欲家规
物欲如镜照灵魂
立下这7条家规,孩子必有出息
The Cultural Memory of Davis’s Retranslation of San Yu Lou
家风家规我来说
“孝弟”:“仁之本”还是“为仁之本”
——以朱熹对《论语》“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诠释为中心
运动能够抑制物欲
消费主义视域下的中产阶级想象——论新都市电影的物欲狂欢与精神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