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蓝田地区民间节日蕴涵的独特民俗文化
2016-05-14彭雷
摘要:流传至今的民间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痕迹,是中国民众对传统习俗的接纳与传承。陕西蓝田县位于秦岭山脉脚下,这里民风淳朴,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民间节日的仪式与意义体现出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
关键词:蓝田地区;节日;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226-01
蓝田县隶属于陕西西安,位于西安市东部的秦岭脚下,是西安通往陕南地区的必经之路。经济、文化迅速发展。距今大约8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即是在这片土地上休养生息。世代述写这片土地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也形成了世代传承的民俗文化。本文意在通过对蓝田县地区流传于民间的独特节日进行调查与阐释,从而揭示其中蕴涵的丰富民俗文化。
农历的腊月即接近年底,年味儿越来越重。进入腊月,人们便开始扫屋购置,好不热闹。从腊月初五到正月十五,是中国的新年,是中华民族影响最大、最具特色的一个节日。当然,本节探讨的是春节前后几个具有独特地域色彩的节日。腊月初五,民间称“五豆节”。这一天,当地百姓各家各户会选取五种豆子熬粥食用,五种豆子选取随意。红豆、黄豆、花豆等,也可以用红枣、枸杞等代替豆类。五豆节代表着年的开始,也是对来年五谷丰登的期盼。五豆节后第三天为“腊八节”,当地百姓在这天做臊子面食用。臊子是用红萝卜、白萝卜、豆腐、黄花等切成小块为基本材料,根据各家经济情况食材可增可减。这一天臊子熬制较多,可供家里食用一到两天。这是自年始来,最丰盛的饭。寓意以后的日子能红红火火,每天食物丰盛。这也是先辈们在农业时代靠天吃饭,对土地崇拜的表现。北方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在蓝田地区,各家会进行祭灶爷的仪式。下午开始烙托托儿馍,烙好后,每个馍上掐一小块,剪少许柴草,柴草一般是麦秸,将馍和柴草搅在一起。接下来是将民间流传的灶爷和他的坐骑马的画像,在灶台前烧掉。家中老人跪在灶台前,边烧边口念“一股清茶一股烟,打发灶爷上青天,五谷杂粮多以搬”。随后将准备的馍和柴草倒入灶内烧掉,意为给灶爷和其坐骑的干粮。这一系列仪式,是百姓对庄稼丰收的祈望,是“民以食为天”思想的集中体现。正月十五,是年的最后一天,打灯笼,煮元宵,举国同庆。在蓝田地区,有用当地灯笼专用的蜡烛,方言称漆腊核儿(?‘i51la31x?24),于天黑以后给家里各角落点亮一支,一是灯火通明之意,希望来年家里热闹红火,同时也达到趋虫的效果,防止虫子对家中粮食和器物的祸害。
在我国自古就有“天穿节”的遗留,查之关中,至今仍有民俗继承。这是女娲造人传说在民间形成的具有浓厚神话色彩的民俗。群众将正月二十称为“补天补地节”。这一天,有的地方摊蒸饼,有的地方摊煎饼。蓝田地区的百姓在这个节日里烙锅盔馍。馍做好以后,在其边缘掰下两小块儿,一块扔到房顶,一块扔到院中,即为补天补地。在中国传统民俗中,正月二十五为“填仓节”,因“填”与“天”相近,又称“天仓节”,是仓王爷的生日。又据相关文献记载,这一天是为了记载一位看守粮仓的好心的吏官。在蓝田地区,正月二十五被称作是“仓夫爷的生日”。据当地老人口述,仓夫爷是主管民间粮仓的神仙,共八位。每年这一天,当地居民蒸米饭,米饭盛一碗,并将炒好的菜部分放在米饭上,准备八双筷子,均匀侧贴在碗中,点蜡烧香,以示敬仰。农村地区的老人异常虔诚,行跪拜礼,祈求风调雨顺,庄稼丰收。二月初二,“龙抬头,虎睁眼”,蓝田地区百姓在这一天,烙锅盔馍, 焙枣花儿,又称焙蝎子尾巴,寓意焙掉其尾巴,春天蝎子复苏后,就不会对人们造成伤害。三月三,有口传谚语
为“三月三,带毛儿眼儿,不带毛儿眼儿,害红眼儿”。毛儿眼儿(m?24?i?31),是当地的一种植物,具有消毒的作用。三月的天气逐渐干燥,小孩子易被细菌所感染,因而有带这种消毒植物以避免眼睛被感染之做法。“六月六,晒丝绸”,据说这天是一年中天气最好的一天,当地百姓有将家里的丝制品拿出来晒的习俗,可去霉气,也是临近家庭贫富的一次对比。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情人节,古来就称“七夕”。当地百姓将织女称作“七姑娘”。在这个节日中,当地有两个活动,耍七姑娘和吵七姑娘。七月六日这天,当地人用泥做成一个立体的泥人儿,用白纸画好七姑娘的面部,用彩纸做成丹青衫子红裙子,给泥人儿扮面穿衣。同时,将巧芽端出。巧芽是用豌豆泡成,提前将豌豆放入没有水的瓮里,不见阳光,发出的芽为白芽。七月六日晚上端出来,用指宽的红纸捆三节。将七姑娘的泥塑放在椅子上,前边桌子上放献果和巧芽。然后敲锣鼓吵七姑娘。七姑娘若被吵下凡,便附体于参与耍七姑娘的这群人中的某个人,然后讲述自己与牛郎的故事。据当地老人口述,有的地方成功吵下七姑娘,但机率很小。七月七日下午送七姑娘,即两人抬椅子,到选定地址,鸣炮,烧掉七姑娘。另有老人讲述,七月七日晚,于院中的葡萄树下,点起一支蜡烛,保持安静,可能会在烛光中看到牛郎和织女,听到他们的对话。不同的节日仪式,都是当地人对民间节日的热爱与传承,是人们对先辈们伟大智慧的继承与发扬。
民间流传的节日具有独特的仪式和内涵,是当地地区历史文化的体现,是民俗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蓝田地区的民俗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轨迹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民俗文化形成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对流传于蓝田地区的一些民间节日做了浅显的阐释,旨在使这些逐渐走向消亡的节日仪式与独特内涵能得以传承,使蓝田地区民俗文化能紧跟中华民族民俗文化前进的步伐,同时为中华民俗文化的传承贡献一份力。
参考文献:
[1]宁锐.关中民俗文化漫谈.中国ISBN中心,1996.
[2]秦永洲.中国社会风俗史.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4).
作者简介:
彭雷(1991-),女,陕西蓝田人,延安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