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前彩陶上的绘画作品考辨

2016-05-14王立夫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象形叙事性

摘 要:史前彩陶上的绘画,经常采用纯正、单一的色彩和平涂的朴素手法,通过具备视觉提纯和抽象意味的线条,在较为准确地表现出物象形态特征的同时,也很好地传达了物象的情态特征,呈现出很强的叙事性和意趣大于形式的一面。

关键词:象形;叙事性;游鱼图;鸟衔鱼;鹳鱼石斧图;两兽争鱼图

1979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在秦安大地湾史前人类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从一期遗存里发现了口沿绘有红色宽带纹的三足圆底钵,这类器物被认为是“中国迄今所知最早的彩陶[1]。”彩陶的发生“是先民精神世界的物化显现,也是中国史前文化、艺术的重要构成部分和迈向文明门槛的重要物证[2]。”对破解史前先民的精神世界和中华远古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有着“史书”一般的价值。自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仰韶文化以来,对于彩陶的研究就从来没有间断过,通过众多学者的参与和努力,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由于界定和认识上存在诸多的分歧,关于彩陶上绘画艺术的研究到目前为止,还混同在一般装饰性图案的研究中没有形成应有的规模和体系。

一、史前彩陶上绘画的界定

要研究彩陶上的绘画艺术,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界定彩陶上的哪些图形具备绘画的特质,也就是先要将那些具备绘画特质的作品从一般装饰性图案的研究中剥离出来。绘画最简单的解释,是指利用一定的工具和材料在二维的平面上以手工方式临摹自然的艺术,其目的或动机不外乎记录事件或表达体验两个方面。因此,我们在考察和界定初发的史前绘画艺术时必须立足“象形”这一前提条件。参照具象绘画较为成熟的判断标准,列入我们研究的彩陶应该具备以下特征:1.作品中描绘的物象需以具象为前提;2.物象之间应以较自由的方式呼应展开,而非对称式的骨骼重复;3.物象形态和表情应有较为明显的差异;4.画面具备一定的情节性或叙事特质;5.图形可以脱离器物而独立存在,并具备一定的完整性。根据上述五个条件,笔者将以史前彩陶为载体的绘画的作品列举如下。

(一) 游鱼图

1981年甘肃省秦安县王家阴洼出土,原件应为葫芦瓶,上部已残损,残留部分高19.2厘米,底径11.5厘米。该瓶环绕腹部绘有四条活泼跃动的鱼(其中两条头部有极少残失,一条残失较多,一条仅存极少一部分)。游鱼图采取了非常自由的构图布局,能够看清形态的三条鱼大小不一,游动姿态分别作蹦跃、回转和俯冲状,更为重要的是三条鱼与观察者呈现不同的角度,有俯视、半俯视和半侧视三种视点,整个画面构图完整,形象生动、传神,具备绘画作品的所有特征(图1)。

(二)鸟衔鱼图

陕西省宝鸡市北首岭出土,高22厘米,口径10.5厘米,底径8.4厘米。该器环绕上腹部绘一小头、尖喙、短尾的水鸟正在奋力前奔,并啄住一条身躯细长的鱼形动物的尾部,该鱼形动物翻腾挣扎试图逃脱的情景。画面中鱼头部呈方形,眼睛鼓圆,头两侧有暴鳃,背有两鳍为尖利的三角形,腹有一鳍为不规则四边形并且有数道分岔,身体表现为背和腹两个部分,一侧绘细密的斑点状花纹,一侧绘U形迭弧状花纹,尾分三叉,所绘水鸟形象简练、准确,而鱼的形象却精细、生动,体现出很强的艺术性(图2)。

(三)鹳鱼石斧图

1978年河南省临汝县阎村出土,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19.5厘米。该器腹部绘一白色鹳鸟口中衔一鱼,旁边绘一带柄石斧,其中鹳鸟全身饰白彩,仅以黑彩强化了眼睛部位,表现方式有似于后来的“没骨画法”。鱼以黑彩勾画轮廓和内部结构后亦填有白彩,石斧的表现方式与鱼相同,亦为黑彩勾线白彩填染,因为结构较复杂,所以描画得更加具体。该器在同一画面内描绘了三种完全不同的物象,特别是作为主体的鹳鸟画法新颖,由于包含了勾线、填色、没骨等多种后来成熟的中国画才具备的一些重要特点,在陶缸出土不久,张绍文即在《中原文物》1981年1期中以“原始艺术的瑰宝——记仰韶文化彩陶上的《鹳鱼石斧图》”为题目,首度刊文介绍,并且按照中国古代绘画命名的习惯,称之为《鹳鱼石斧图》(图3)。

(四)两兽争鱼图

1979年甘肃省秦安县邵店村大地湾遗址出土,器高34.3厘米,口径13.4厘米,底径16.2厘米,出土时为残件,图形部分也有少量残缺。该器腹部以褐彩绘有动物相扑、相斗的图像两组,其中面积较大的一组描绘两动物相向奔跑,双尾俱曲卷、高举,斗志激昂,靠左边的一只体型略大,动态更加夸张。另一组绘两只动物俱利用后腿站立,前肢高举相向而扑,两兽都眼睛圆睁,嘴巴大张,因过度兴奋耳朵也矗立向前,动势非常强烈。“两兽争鱼图”用两组情节连续的画面完整地表达两兽为争食一条无头的残鱼而相奔、相扑斗的全过程,其跨时空连续表达同一种主题的作画方式,有似于后来的多联画,单就叙事性而言,堪称史前绘画的杰出典范。该器现藏甘肃省博物馆,归属于大地湾四期(仰韶文化晚期)(图4)。

二、彩陶与中国最早的绘画

谈及中国最早的绘画作品,大多数研究者都将彩陶排除在外;一少部分学者持谨慎的支持态度;也有学者观点前后矛盾不一。对美术考古学研究成果丰硕的张朋川先生在谈及这一问题时也持矛盾的态度,尽管在其《彩陶图谱》中,将第25图,王家阴洼出土的“游鱼纹彩陶瓶”解说为“可称我国最早的绘画杰作”,将1682图河南临汝阎村出土的“鹳鸟衔鱼和石斧四鋬缸”解说为“是一件罕见的古代绘画作品”,但张先生又在其著作《黄土上下——美术考古文萃》中明确指出“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绘画为秦安大地湾遗址‘F411号房址中的地画”[3],并在该书中指出“这些饰于陶器上的图像,受着陶器形的限制,内容较简单,画面尺寸不大,多以动物为主题,严格地说这类图像是附属于陶器的,还不是独立的绘画[4]。”

张朋川根据受器形制约、内容较简单、画面尺寸不大;多以动物为主题四个方面证明彩陶上的图像俱不属于绘画似乎有失偏颇,因为张朋川先生提出的四个因素中“尺寸不大和多以动物为主”根本不能成为界定绘画的条件。上面列举的四件彩陶绘画均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象动物造型,写实程度较高、形象表达比较准确,画面反映出的含义既神秘又丰富,故而“内容较简单”这一条不符合实际情况。同时,四件彩陶绘画都非常独立,没有受到任何骨式的限制,与器物形状、结构的关系基本处于脱节状态,因此,它们都是典型的绘画而非装饰于器物的纹饰。而上述四件陶画里面两件属仰韶文化早期,距今不少于6500年。故此,将彩陶上存在的绘画作品从一般装饰图案中区分出来的意义是巨大而必要的,这样的区分有利于界定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绘画作品产生的时间及其考古学文化归属。

三、史前彩陶上绘画的艺术特色

中国史前彩陶上的绘画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早期人类绘画艺术一样,于稚拙、简朴、率真中集丰富的想象和创造于一体,既写实又夸张,天真且充满了生命活力。但是在这一总体特征下,若将它们放在世界史前绘画的大范畴里考量,就会发现无论是其表现形式,还是绘画方法甚至使用的材料都体现出独具特色的一面,具备自身的诸多特点,可以简单地归纳如下:

(一)追求色正

中国史前彩陶最初是用单一的色料直接绘制在表面经过打磨、提光的陶器上,后来出现了先用红彩或白彩涂绘底色,再饰彩绘的方法。彩绘时所使用的颜料种类比较少,都属于矿物质,主要有红、黑、赭、白、四种。在使用色料绘制花纹时,采取饱和的单一色料平涂的方法,不将色料混合、调配使用,亦不在单一色彩中追求浓淡变化。故而,所有彩陶上的图案都呈现干净、利落的硬边效果。而反观欧洲著名的阿尔法塔米拉、拉斯科史前岩穴壁画,它们利用动物油脂在颜料中掺合有色矿物质、炭灰、动物血液、彩色土壤,绘制时既使用线条,更加重视渲染,主要利用色彩的变化表现动物造型结构和肌体起伏,两相比较有很大的差别。

(二)以线为主

史前彩陶上的绘画,因为均使用单色平涂的方式而体现出单纯、强烈的视觉特征。当然,单色平涂的绘画手法在深入表达造型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必须特别注重对物象轮廓、结构及关键性特征的刻画,次要的特征则需要被概括、简化。所以,彩陶上面的绘画经常借助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点、线完成造型,其中又以线条的变化最丰富,最具表现力。就上述四件陶器上面的绘画来分析,其表现形式都采用了以线为主的表现手法,具体而言,“鹳鱼石斧图”是既有线,又有以色填形勾描轮廓的画法,其余三件都是单色,多以线来表现。

当然,彩陶上的绘画使用的线条和后来的“线描”还是有些差别的,线条本身粗细变化较大,体现出绘画的原初性和混沌特质,有时候,局部会出现一些填涂处理,比如“游鱼图”中鱼的背鳍,“两兽争鱼图”中兽的肢爪;有的时候也使用很小的点,比如“鸟衔鱼图”里鱼的刻画体现出点、线甚至是面结合的特点,但总体而言它们都是以线为主的。彩陶上的绘画,不仅是有明确断代的我国最早的绘画艺术作品,同时也为以线为核心的中国画造型传统奠定了基础。

(三)意象性

从现实出发,以科学的态度考量,我们看到的物象都是三维的、立体的,在不同的视角下呈现不同的形状,所以,线条本身是不存在的,绘画中的线条其本身就是视觉提纯和概括的结果,故而多少带有一些主观的,或是意象的味道。中国绘画之所以迵异于西方绘画艺术,核心就在中国画重视感受,强调以意驭象,其根本,或可能源自于这种带有抽象意味的线条。

上述彩陶上面的绘画作品,均舍弃了对周围环境的描绘,构图上较为自由,利用提纯的线条在较为精准地表达物象外在形象的同时,还较细腻地表达了物象的情态特征,具备某种特殊的意趣。比如“鸟衔鱼图”中鸟的矫健和鱼的挣扎;“两兽争鱼图”中两兽的英勇无畏;“游鱼图”中鱼的快乐无虞;“鹳鱼石斧图”中鸟的威严及斧的庄严。四幅作品都表现出以意造型和意趣大于形式的一面,而意象性正是中国绘画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

参考文献:

[1]韩文博.甘肃彩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7.

[2]程金城.中国彩陶研究的宏观、中观与微观之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11-21(B01).

[3]张朋川.黄土上下[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20-25.

[4]张朋川.黄土上下[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20.

作者简介:

王立夫,泰州学院美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设计理论和美术考古学。

猜你喜欢

象形叙事性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妙趣横生的象形字谜
高中英语单词象形教学法
图解趣味象形字
象形造字法在设计中的应用探究
“十七年诗歌”的叙事性分析及其诗学价值
坚守四大立场,突破叙事类文本的解读瓶颈
也谈象形谜创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