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方膺与丁有煜

2016-05-14薛军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交往影响

摘 要:李方膺与丁有煜相交四十五载,他们都擅长画梅花,为人刚正不屈,这是他们能够成为莫逆之交的关键之处。丁有煜作为方膺的启蒙老师,在绘画和做人等方面都对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李方膺;丁有煜;交往;影响

[项目:关于扬州大学扬州八怪研究所第四批项目,编号:2015YZBG06]

李方膺(1697-1756)字晴江,号虬仲,别号秋池,抑园,白衣山人等。寄居金陵借园,自号借园主人。出生于通州官宦之家,享年六十。是清中期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一生淹蹇困顿,虽经保举做了县令却仕途不顺,绘画成了他释放苦闷的方式,擅画写意花卉,走兽和人物,是个比较全面的画家,当然最拿手的自然是梅花。

丁有煜(1682-?)字丽中,一字介堂,号石可,晚号个道人,擅长水墨画及摹印,尤擅画梅。同为清代著名画家,画风和“扬州八怪”接近,被称为“外八怪”,著有《双薇园诗钞》和《与求解集》,但当时都被列为禁书焚毁。

一、丁有煜对李方膺的启蒙和影响

李方膺生活的年代已经不像祖上那般的显赫荣耀,虽然生活清贫却也保持着书香门第的作风。他从小就显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才情和智慧,李家有四子,方膺是最小的儿子,他从小立志功名的目标受到父亲的影响。李方膺与丁有煜的相识应该算是从各自的父亲辈发展起来的,他们两家应该说是世交。崔丽萍的《李方膺研究》中也记载道:“春来何处是仙家,红满江隈绿满沙。想到幽岩幽绝处,一只竹杖两只花。”这首诗是方膺的父亲李玉鋐给丁腹松(有煜的父亲)庆贺他纳妾所作。可见他二人的关系亲密,连这么隐私的家事都相互告知,这一定程度上也为两家的孩子相识相交奠定了基础。

(一)丁有煜是李方膺的绘画启蒙老师

他俩的相见源于一日有煜拜访李玉鋐,初次见面有煜对眼前的这个小孩颇有好感,当时李方膺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就“立志为官”,但在努力学习的同时也有别的爱好,那就是画画,因此方膺听说有煜是位有名的书画家后就更是万分崇拜。关于李方膺的启蒙老师的问题,历史文献并没有记载,只是相关文章简略的提到过,根据清代《崇川咫闻录》记载:“借水园,李草亭筑,联五山画社。草亭性耽泉石,好笔墨之侣。下榻此园中三年者,陈菊村也……并为之记。”这里面提到的五山社是在康熙37年创立的,当时方膺还只有两岁,一直到方膺少年时都还存在,这个画社对于方膺的绘画学习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仅仅这样就说五山社是方膺的启蒙老师还是有点牵强的。“启蒙”的意思是:使初学者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亦指通过宣传教育,使社会接受新事物;开导蒙昧,使之明白事理;教小孩(如幼儿园和初级小学)。方膺在少年时候绘画也是属于东涂西抹随意记录生活的这么一个年龄阶段,并没有接收到所谓的新事物,因此不能说五山社是李方膺绘画的启蒙。还有一种说法是方膺的兄长方韩。方韩当时画画相当不错,方膺也会经常缠着兄长教他,然而,方韩更多地是在督促自己的弟弟努力学习,希望他能够考中进士,告诉方膺画画毕竟是细微末节的小事,而李方膺更多的是对兄长的羡慕和崇拜,也并不是受方韩的影响,因此也就谈不上启蒙了。

周积寅教授曾在论文《李方膺的绘画成就》中提到关于方膺何时学画,启蒙老师是谁的问题上说丁有煜很有可能是,并没有详细的论述。笔者在此试论如下:李方膺十五岁和丁有煜相识并成为了忘年交,他第一次看有煜画画时候惊叹不已,并且当时三十岁的丁有煜也是名噪一时,有自己独立的绘画题材和风格。方膺如此的虚心请教更是对丁有煜才华的肯定,有煜擅长画水墨四君子和小品,而李方膺日后的主要题材也是这些。四十岁之前的李方膺都着力于仕途方面,并没有留下拔尖留世的作品,反而到了晚年时期才崭露头角。试想在这个阶段,和他一直保持密切联系并且在年少时期就引导过他的出名画家只有丁有煜,并且在他们相交的四十五年里面,方膺尤偏爱梅花,而有煜也是如此。有煜对他交心之至,在方膺少年时便觉他天赋惊人,对他影响一定是很大。

(二)丁有煜对李方膺绘画的影响

李方膺真正的绘画成熟期应该是五十岁以后。前文试论了丁有煜对李方膺绘画的启蒙,接下来笔者具体阐述丁有煜对李方膺风格形成的影响。自第一次见到丁有煜绘画的情景,李方膺是相当崇拜,认为这位莫逆之交可以当自己的老师。根据丁有煜忆述他俩的分迹,说他一直是“秩然无序燕行”。李方膺的前辈画家,绝大多数都是临摹古画,唯有丁有煜是独创。这一绘画的特质也影响了方膺日后的风格。“画家门户终须立,不学元章和补之”,他意识到自己真正想要表达的创新精神,同时也是寻求自我意识的过程。李方膺的绘画特点显然和扬州八怪其他画家一样受石涛影响较大,但实际上他也受着杨无咎和徐渭等人的影响,甚至八怪之内郑燮和李鳝也和他有着相互影响的表现。但尽管受影响,我想李方膺也是在众多绘画名人的身上取之精华,推陈出新,学的是古人的“意”,而后在传统的基础上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方膺平日最擅长画的也是被他称为“平生知己”的梅花,连晚年居住的房子都命名为“梅花楼”。他的儿子李霞题道“忆昔先君交海内,子才之外是梅花”,可见梅花在他心中的地位,同时他觉得梅花也是自己的写照,傲骨脱俗,倔强不屈。因此他笔下的梅花也是独具创新,形式感十分强烈,时而以线圈梅,又独爱折枝梅。这让同为画梅花的李鳝都感慨“老夫当退避三舍矣”。实则是他对“奇”的理解也不同于其他扬州八怪。扬州八怪大多是刻意的追求奇趣和怪趣,摆脱画坛上保守派格遵清规戒律的影响,高度发挥了即景写生抒情的创造意志。而李方膺最注重的就是以“自然”转化到“奇”的特点,对绘画无需刻意安排,更动人的是其内心的“奇”。

(三)丁有煜对李方膺后期的绘画表现是不赞成的

作为莫逆之交的丁有煜,李方膺绘画受其影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后期他独爱画“舞动的梅花”和“风中之竹”。梅花新枝老干,信手拈来。竹子在狂风之中更显得苍劲有力,动感画面感十足。他曾经在题画诗中写道:“波涛宦海几飘蓬,种竹关门学画工。自笑一声浑是胆,挥毫依旧爱狂风。”这表现出的是他对生命的感悟和对自然现象的表达。晚年的李方膺退官之后也是以卖画为生,但是他并没有将画画当做是商业性的买卖创作,依旧是按照自己的精神意志“标新立异”,在李方膺身上也看不到商业气息,他就是一个特立独行表达自然、又拥有自信的“傲气”的画家。

尤其是在方膺父亲去世之后,他的心情低落到谷底,也备感孤单。此时再想想自己一路的不顺,更觉社会黑暗,这也是他绘画风格形成期的开始。但是丁有煜说他:“谢事以后,其画益肆。为官之力,并而用之于画,故画无忌惮,悉如其气。”可见他对方膺的绘画形式已然不太赞成。“益肆”和“无忌惮”充分反映出方膺后期绘画的“狂气”。方膺到了晚年才算是真正的画家,他交往的人群也是有着相同命运的文人士大夫,他自身更多注重的是如何面对自然的问题。如果将方膺和其他“扬州八怪”相比,他的技艺也不是拔尖的,他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得心源”。作为个体的他将修养以及人格状态和生命的状态都和创作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样的创作他认为才是真正超越画面本身,不求引起共鸣,但求自己始终如一地保持这样的风格。这种和心灵契机与生命沟通的状态也是他最“怪”的一方面,但是提到他的“傲”和“狂”,不得不从他的作品来看。笔者试从他作品的精气神来分析,他画的竹子让人感到扑面而来的飓风的存在,竹子随着风势也呈现出形态各异的特点。

方膺“傲气”是源于他的自信。试举例,《潇湘风竹图》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从这张图中我能感觉得到李方膺认为自己的竹子是画得最好的,他自信,所以才敢说出“画史从来不画风”;另外他的点线面的构成上也诠释得非常好,从C字型到几根竹竿,这样形成一个矛盾体,再加上竹叶呈条形飘带状,在他之前这样表现的画家也不是很多。他是一个随意性比较大的人。他从出生就是这个劲,不是刻意的端架子。另外有学者提到过,李方膺毕竟是被皇帝亲自提拔过的,在那个年代能见到皇帝已是莫大的荣耀,更何况还命他为官,就凭这一点方膺也应该“傲”一把。说他卖画为生,我更觉得他像是一个“老干部”。因此他的作品自然流露的气息是不一样的。而丁有煜作为他的挚友,一路见证了他的仕途不顺,我想丁有煜其实也不觉得方膺适合为官。他希望自己的朋友在被罢官之后能够回归平淡安静的生活,免受灾难,但是方膺表现出的依旧是不羁随性和傲骨。他深知方膺心中的“憋屈”,但也不得不回归现实,因此丁有煜看到方膺的画时更觉是一种宣泄,同时也希望方膺能够有一个平静的心态。

二、丁有煜眼中的李方膺

虽然丁有煜和李方膺相差十五岁,但从他们初次相会之后就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丁有煜在他奋斗过程中一直默默支持,给予鼓励。

(一)李方膺是个有思想的文人画家

首先,笔者查阅到文人画的概念是,元代画家赵孟頫提出的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文人思想的绘画。近代陈寅格则认为文人画有四个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方膺之所以能够被列为“扬州八怪”的一员,一是因为他的画风革新了当时的正统派,还有就是他不随波逐流的性格。虽然他从小的愿望就是成为一名父母官,但也因为他的性格造成他的仕途是非常不顺的。让他能够沉下心作画的当属服阙的那三年,没有了官场的尔虞我诈与虚伪,便逐渐选择安逸。丁有煜在《哭晴江文》中记载了李方膺说过的一段话:“人生宇宙,饮者有死活,皮肉分香臭,珍惜不死而食者死,蔬水不活而食者活,夫食以养体。耳目不臭,视听臭,则耳目亦臭,手足不香,动作香则手足亦香。质之前人,准之今人,决之后人,死活香臭画如矣。”崔丽萍曾在《李方膺研究》中简略提过,笔者认为这段话实则是对方膺人生观的体现。他很有自己的想法,认为世上有很多事,不需要过多的解释,事实在那里,当有“接受”之意。很多时候应该要坚持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无论别人怎么评价怎么说,都不要改变自己的初衷,不然很多事情的意义也就变了。

这也解释了李方膺是个特立独行的文人,他能够读天下人所读之书,却也能悟天下人未能悟之理。坚持他的墨竹要在狂风中屹立不倒,坚持他的梅花奇特险奇。总结一句话就是,不管别人怎么说,坚持做自己。所以他到晚年卖画也并不是为了讨生活,更多的就是对绘画的热爱。张庚的《画征续录》提道:“去官后穷老无依,益肆力于画,以资衣食。”

方膺在父亲故去后,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作画上。画画能够让他抒发性情,可以让他不再过问官场之事,免受仕途之灾。人事无常不可以把握,而画画却不会欺骗他,只要勤奋耕耘,就会有收获。丁忧期间,他在通州潜心创作,也给自己建了一座屋宅,取名“梅花楼”。整日与梅花相伴,倒也安逸闲适。丁有煜更是羡慕挚友能有这般雅兴,思念之余也作诗《又寄李晴江》称羡道:“我住短草巷,君住梅花楼。一日不见君,短草梅花愁”。相比方膺之前想要建功立业的思想,如今宁愿安安稳稳地不顾外界影响踏踏实实创作,到更是显得方膺是个有思想有主见的人。他在梅花创作上极力主张直接面向生活,努力确定自己的画梅风格,形式感强烈,信手拈来。包括最后他死后留下的一句话也让世人很震惊,他说:“吾死不足惜,吾惜吾手。”一定是李方膺感慨不能再继续绘画倾诉人生而感到悲伤。

在他守孝的这几年,也是他创作进步最大的时期,“一时清墨凭毫素,已做空山万古心”,将他当时的心态展现得淋漓尽致。此时的他也经常和挚友在一起谈论古今,研习作品,文人气息浓厚,丁有煜看到他如今一心创作的状态也备感欣慰,因为在他看来,做个文人要比做官安稳得多。他与友人丁有煜等乘舟作通州城北之游,访其友保培基。丁有煜在《薄粥楼说》记其事。在他孝期快满之时,有煜和他又策划组织了一场聚集各方文人雅士的“沧州画会”。方膺不仅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也留下了很多题画诗。“诗、书、画”的能力都非同一般,他的用“印”技术也颇为讲究,主要有三种类型,名号印、思想意趣之印和艺术观印。在有煜眼中,方膺绝对是具有文人情怀、弘扬文人画风、清高坚贞的文人画家。

(二)李方膺是个正直不阿的友人

李方膺从小立志为官为民,在30岁到55岁之间他奔波于鲁、皖地区为官,虽然誓为好官,但在仕途中却事与愿违,还接连受到打击和牢狱之灾,但这些恶势力并不能阻止他的初衷,他依旧行事清廉。在他为官之期,丁有煜虽和他见面甚少,却始终保持书信联系。这也给方膺增添了很多信心与动力。“不写冰桃与雪藕,百花呈瑞意深长,只缘闲母传家训,惟愿儿孙向太阳。”这首题画诗非常能够反映他当时的心境,无论怎么样都希望自己和身边的亲友能够保持正直不阿的品性。

李方膺的志向和抱负一直都是为民请命,报效国家。在他的诗集《梅花楼诗草》中曾记录了一首“匹马登城仔细看,敢云恃陋竟偷安。从今不薄风尘吏,文学当年亦宰官。”他谦虚地说并不敢因为自己的蠢笨无才就可以苟且偷安,无论自己的才智怎么样,都应该努力为官做事。又感叹道,不要轻看小小的风尘薄吏,很多大文豪也曾经做过小官。这首诗非常明显地表现出李方膺的正直谦虚,当时虽已是堂堂的知府大人,却也做着薄吏的事。

他活的不苟且也不和贪官污吏一般。崔丽萍的《李方膺研究》中曾记载。

王藻的《崇川各家诗钞汇存》载:“会大水,民避高树颠,方膺曰:先请后赈,民将为鱼,昔及黯擅发官粟在此时也矣。尽其仓为粥,民赖以活。知府田公文镜壮之。”

袁枚的《李晴江墓志铭》载:“当时总督王士俊,喜颜开垦,每一邑中丈量弓尺,承符手力之属麻集,晴江不为动,太守持缴促之,晴江遂力陈开垦之弊,虚报无粮,加派病民,不敢附地方忧。”直接指责王士俊的过错。

杨廷撰《一经堂诗话》载:“李晴江公……性尤兀傲,不屑事上官。故事,岁除有馈岁礼……守因泣诉监司某,监司某素衔公,遂以他事落职。”这也反映出李方膺耿直的性格和他不在乎后果的直言。

当然他自己也是一个正气的人,他很欣赏方膺的为人。当他知道挚友被贬时,还写信安慰道:“古来梁栋才,时命迥不犹。”告诉他做官难免会有挫折和困难,但这并不代表没有才能,这倒是很清楚的表明丁有煜对李方膺的为人是相当认可的。

李方膺作为“扬州八怪”中的一员对后世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他的一生虽在仕途上碌碌无为,却拥有毕生挚友二三,做人方面始终保持高洁正直的品格,绘画方面也是首先通过临摹,但他领悟到临摹要认识到本质意义所在,继而才能推陈出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作为他的好友,丁有煜同样是不机械的模仿古人,很早就开始孤身潜心创作了,二人在很多方面多有相似之处。相交四十五载,实为令人称羡。“扬州八怪”的风格形成给以后的“海派画家”很多启示,影响颇为深远。

参考文献:

[1]崔莉萍.江左狂生——李方膺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崔莉萍.李方膺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2.

[3]管劲丞.李方膺叙传[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9.

[4]周积寅.李方膺家世及生平[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9.

[5]丁有煜.个道人遗墨[M].民国十五年,1926.

[6]薛永年.扬州八怪考辨集[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2.

[7][民国]乐安县志[M].民国七年,1918.

[8]胡艺.读“李方膺传”质疑[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

薛军,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绘画。

猜你喜欢

交往影响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我国FDI和OFDI对CO2排放影响的比较研究
少数民族大学生交流、交往、交融途径的思考
论高校体育教学中交往框架的构建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
多渠道提高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
亲子依恋对孩子身心发展影响研究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
小顽儿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