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广播的应急属性探讨

2016-05-14葛丽婷

中国广播 2016年5期
关键词:平台建设融合发展

葛丽婷

【摘 要】广播的应急属性与生俱来、不可替代,但并不意味着应急广播可以在全新的媒体环境下故步自封。应急广播应主动融合新媒体、研究新布局、依托新技术,并在实践中通过与气象部门进行日常的应急演练,快速有效地总结应急规律、完善应急流程、建立应急机制。

【关键词】应急属性 融合发展 平台建设 应急演练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4G时代的到来,在媒体界最活跃的词汇几乎一边倒地压向了新媒体,涌现了移动终端、多屏时代、自媒体等诸多新名词。新媒体以其传播的即时性和良好的交互性,直接挑战各大传统媒体的软肋,广播曾经引以为豪的制播速度快和伴随性强的优点受到了不小的冲击,而且,它单一的传播模式和信息转瞬即逝的不足,在新媒体面前被无限地放大了,于是悲观的广播沉没论再度被提及。然而广播与生俱来的应急属性,是其他传统媒体无法超越、同时也是新媒体不可替代的。

一、国家应急广播体系的建设,强调对“广播”的依托

广播因其传播快、覆盖广、成本低,打从一问世便被赋予了应急的属性。20世纪20年代,美国第一家广播电台成立时,首次播送的节目便是总统选举;在我国,早期的广播电台以发布前线战况、发表战时演讲、宣传政治策略为主要内容。传播者正是考虑到广播可以安全、及时、不受限地传递信息,在早期这种特殊时期,便赋予了广播特殊的应急属性。

现代社会,对生命财产和公共安全危害最大的,往往是那些突如其来的重大自然灾害和各种突发事件,当这些突发情况即将出现或已经发生时,广播作为一种迅速快捷的信息传输通道,自然就要承担起传递信息、播报灾情、提示后续影响以及指导防范避险等职责。特别是自然灾害的破坏力极大时,基础设施、通信线路或网络会受到影响时,只有靠无线电波进行声音传播的广播可以承担起全部的应急任务。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理念讲求客户管理和信息推送,预警收音机的发明和推广,让广播同样可以对指定用户进行精准化的信息发布。在出现重大灾害天气或突发事件时,电台和预警部门可以预设好预警收音机的发布范围,并远程遥控自动开机,进行应急信息的定向发送。另外,预警收音机还具有太阳能手摇发电功能、紧急手机功能和充电器功能,并配有高亮LED照明灯等。正是这种广覆盖、高效能、多用途、低费用的特点,让广播具备了名副其实的应急属性。①

(一)国内外广播的应急经验

利用广播应急是日本、美国、德国等多个发达国家的惯例。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地震发生时,有着30多年广播应急经验的日本正是利用应急广播系统自动开启民众家里的广播接收装置,第一时间向民众传递了地震预警和海啸警报,为逃生争取了更多的时间;美国在遭遇重大自然灾害时,都会第一时间启动“紧急广播系统”,全美广播业者协会主席戈登·史密斯(Gordon Smith)曾说过,对数亿美国人民来说,广播是一个值得信任的消息来源,即便是在互联网建设十分发达的近些年也同样如此,飓风“桑迪”来袭便是通过广播告知了超过800万的民众。

在我国国内已多次成功地启动广播应急,偏远地区对应急广播有着长期的需求。

目前,在内蒙古偏远的牧区和林区,由于没有公共网络覆盖,在没有手机和电视的情况下,当地的农牧民都是靠着广播来获取气象信息的。在遇到各种预警信号发布的时候,正常播放广播内容的收音机会自动切换到预警频道,而处于关机状态的预警收音机会自动打开,同时录播功能也会把预警信息录制下来,反复播放,直到持机人听到为止。这种广播应急的方式,在帮助当地的农牧民对抗暴风雪、守护生命财产安全方面屡立大功。

重灾区对应急广播极为依赖。2013年4月22日雅安地震,很多公共网络基础设施被损坏,通信中断严重,“国家应急广播”报道程序第一时间被启动,与当时快速被送到灾区的预警收音机一起承担了当时灾区全部的信息传播功能,从天气、地震、预警到各种防御指南,广播在这种特殊时刻,完美地体现了它的应急属性,同时这也标志着国家级的应急广播正式开播。

城市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也要靠广播应急。在突发性灾害面前,即便是经济发达、设施健全的大都市,也会面临通信中断、排水不畅等致命的考验,平时被大家忽略的广播则会成为传递信息的唯一选择。

2014年7月超强台风“威马逊”肆虐海南,省会城市海口基础设施受损严重,大面积断电、断水、33万固话宽带中断、大量手机发射基站被毁,人们无法通过上网、传真、电话、微博、微信等传播渠道获取气象信息时,电台广播成为了传播预报预警信息的最佳方式。很多被城市积水困在路上的司机,完全依靠车载电台获取信息,他们在广播电台开辟的应急频率中及时了解到了台风的动向、全市的降雨和大风情况,并在广播的应急指挥下安全有序地规避了各种危险。

(二)政策扶持

像美国、日本等应急体系比较完善的国家,历来都是把广播应急列为国家级应急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急系统中有正规的应急预案,遇到紧急情况,不同部门根据预案自动启动应急流程,同时也有相关的法律条文为应急发布机构和传播单位进行法律上的支持和保障。

我国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对应急广播的建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八大都明确指出,要建立统一联动、安全可靠的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充分发挥广播可应急的特殊作用。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中也对应急广播体系的建设做出了明确的指示,“为全民免费提供基本的广播电视服务和突发事件应急广播服务”,该规划纲要明确地将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纳入到国家应急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中。

二、走新媒体融合之路,充分发挥广播的应急属性

(一)新媒体丰富了政府的应急手段

这是一个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在技术支撑保障的前提下,新媒体可以吸纳传统媒体优质的传播特性,特别是像手机这样的移动载体的出现,可以让信息的发布与获取结合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变得随时随地、快捷、点对点、可定制、可推送。

目前,通过各手机运营商直接向用户发送应急短信通知是政府最常用的手段,同时也是信息到达率最有保障的途径之一;另外,各政府职能部门也纷纷在微信、微博上进行官方认证,用来发布各种预警预报信息;各个服务行业也都研发出了可下载的应用程序,像“中国天气通”作为日常的信息发布和紧急情况下的信息推送,都是很好的政府应急手段。

利用新媒体应急,政府部门不仅可以让信息得以快速准确地传达,还可以及时收到信息反馈,特别是来自事发地的第一手信息,实现应急传播从单向到交互的转变。

(二)新媒体无法完全取代广播承担应急任务

和广播相比,新媒体的优势非常突出,但这并不意味着新媒体可以取代广播进行应急传播。首先从传输方来说,新媒体对硬件设施的依赖过大,一旦硬件出现问题,整个应急通道就会全线中断。在利用短信应急方面,现在已有大量的事实证明,当信息大量发送时,运营商的服务器容易瘫痪,这会严重影响应急信息的传播速度。在偏远的山区,目前依旧是网络难以全覆盖的区域,而这些地方由于地形复杂、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往往更容易受到突发天气、突发事件的影响。对于接收方来说,客观上的无信号、无网络、无电源,以及主观上由于信息过剩而产生的不重视、不理解,都会导致应急信息传递的失败。

对于应急广播而言,它可以定位到相关区域、中断正常节目开启信息强制推送功能,同时具有“一对多”的传播优势,也就是说它可以将预警信息准确地发送到即将受影响的区域或是灾区,同时可以让该区域的人们强制性反复收听预警信息、专业的解读和避险指导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应急服务。

(三)广播联手新媒体,激活各自应急优势

在应急体系中,要想实现“广播+新媒体”的应急发布模式,需要自上而下的系统规划,需要建立政策保障制度和运行机制。在国家大力推进新媒体产业的同时,也要鼓励和帮助传统媒体做好新时期的转型工作,促进二者共同发展。正如美国广电协会主席戈登·史密斯先生在2014年美国广播电视展上演讲时所指出的,宽带与广播要相互融合发展,他明确建议美国政府和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在推出“国家宽带战略”的同时,也要推进广播业的发展、推进“国家广播战略”,要实现二者的同步发展,只有发展同步了,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

国家应急体系是系统性的工程,要求各发布渠道的协同作战和各发布手段的主动融合。现阶段,包括广播在内的传统媒体早已打开互联网思维,并纷纷转型、变革,探寻与新媒体的融合之路。对于应急广播来说,要时刻以应急为己任,注重传播效率,放开思路联手新的传播手段。所以在规划应急广播时,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传统广播的传播优势;另一方面要找好广播与新媒体的结合点,赋予应急广播在传统广播以外的新媒体基因,让应急广播更有效地实现服务社会的宗旨。②

对于新媒体而言,在应急面前亦不能独自逞强,特别是在覆盖率、权威性等都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要转变应急思路,主动联手传统媒体,通过一次次成功的联合应急,培育起成熟的运作模式。

突发事件发生时,一切以应急为先,“快”是应急的根本,“达”是应急的目的,所以应急策略一定要科学。首先,靠声音传播并可以强制开启的应急广播是首选;其次,把广播应急的音频文件快速平移到各新媒体载体上,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确保应急信息的覆盖率;第三,还可以将文字、配图甚至是视频通过新媒体逐一传播,利用新媒体的优势补充应急效果。

当然,这样的应急技巧,讲求的是应急参与者平日里的积累和训练有素,比如在进行应急传播时,语言的组织既要适合广播传播的特点,又要符合网络传播的规律。

三、广播电台要与气象部门形成应急演练常态化

国家应急广播是一个综合体系,它包括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应急信息源、顺畅的应急信息传输渠道和方便易得的应急信息接收终端。要想成功地运转这个庞大的系统,仅靠平台搭建和机制建设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实践演练,在实践中总结应急规律、优化应急流程。各媒体与气象部门达成应急演练常规化模式,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一)气象部门有着强大的预警信息发布平台

目前,我国政府正致力于搭建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主要依托中国气象局现有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发布渠道。中国气象局在国务院应急办的领导下,承担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运行与维护,并为各部门提供预警信息发布服务。其目标是通过建设1个国家级、31个省级和342个市级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平台,以及2379个县级预警信息发布管理终端,进一步完善和扩建其功能,形成覆盖全国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统一发布系统。③

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曾建议,气象预警体系应由国家气象部门牵头完成布置,但是终端气象预警体系则要建立在全国性的以无线广播为主要手段的基础上,从而达到快速推进与准确布点的目标。也就是说,气象部门的预警信息发布平台要和无线广播快速传播通道相互打通,才能利用广播的应急属性实现应急功能。

(二)多发的灾害性天气可为常态化演练提供素材

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在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占70%以上,近些年随着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和气象灾害趋强、趋多。不过,这些气象灾害多是可监测、可预测、可防范的。也就是说,从前期预报、实况数据、趋势发展、科普防范等一系列过程都是可控的应急节点,每个节点都有数据、有话题,完全可以进行应急实操的演练。

通过常态化的应急演练,隶属于两个不同系统的应急部门,可以共同打通应急流程、总结应急规律、完善应急机制,这些总结归纳出的经验,完全可以借鉴到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当中去。

(三)气象团队有着丰富的传播和应急经验

各级气象部门都有自己的影视制作团队,这不仅包括了有媒介学科背景的人才,还包括有出镜或出声资质的气象专家。这些团队人才有着多年广播电视媒体的合作经验,也有运作和维护气象频道、网站和新媒体的能力,在遇到对人民生产生活有重要影响的天气事件时,他们不仅可以及时地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多种形式进行应急联动,同时也能保证预警信息准确、科学地进行传播,保证较高的信息到达率。

现在,广播媒体的多个频率都在与气象部门合作,并逐步建立起了稳定的日常天气连线合作模式,气象部门熟知广播媒体对天气事件的敏感程度、了解其宣传报道口径,多次快速启动重大天气临时连线或专家采访,形成了灵活的应急处置机制。

注释

①王晨 《气象预警收音机不失宠的“香饽饽”》,《中国气象报》,2014年7月4日。

②温秋阳 《融合新媒体是应急广播发展的必然》,《中国广播》,2014年第2期。

③裴顺强等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设计》,《中国气象报》,2012年10月11日。

(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本文编辑:肖婧为)

猜你喜欢

平台建设融合发展
浅谈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微课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运用QQ群开展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研究
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绩效提高途径探析
党建类新媒体加强平台建设的实现路径
“互联网+”思维在应用型高校课堂管理的思考与探索
有线电视技术与宽带技术融合发展途径之研究
浅谈以艺术类学生创业为导向的河北省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中学语文“碎片化”阅读平台建设的探析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