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广播如何通过讲好故事传承民族文化

2016-05-14郭伟玲

中国广播 2016年5期
关键词:讲故事广播方法

郭伟玲

【摘要】文化作为广播媒体关注的一类特殊题材,需要借助故事化方式实现传播价值的最大化。本文以陕西广播电视台的《文化三秦》栏目为例,从广播文化类节目和故事的关系、讲故事的方法、讲故事的原则等方面,对广播文化类节目如何讲好故事进行探讨。

【关键词】广播 文化类节目 讲故事 方法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化是人们通过长期创造而传承的历史或社会现象,确切地说,文化是人类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故事与文化的关系可以从历史中得到证明。 《说文解字》释“史”曰:“史,记事者也。”《汉书·艺文志》有“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之说。无论记言还是记事,都意味着含有故事成分。文化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昨日人们具体的现实生活就是今日人们眼中的过往历史。广播文化类节目故事化,使文化当中某些抽象、枯燥的内容增强了色彩和真实性,从而吸引住听众的耳朵,进而产生共鸣。

一、广播节目故事化的重要性

广播线性传播、稍纵即逝的缺陷,很难让听众对复杂或者抽象的、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文化内容表述留下印象,但是如果讲述的是典型人物或者历史故事,听众的注意力就会明显增强。只有故事化、事件化、情节化的广播文化节目才能有细节、有吸引力,能唤起人们的情感。因此,讲好故事是文化类节目办好的一个重要标准。

陕西广播电视台《文化三秦》节目开播于2009年1月,是当时国家广电总局在全国五家省级电台试点开办的文化专题节目。该节目开办多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如何讲好故事。比如:在介绍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鼓乐时,如果我们像百度百科一样,遵循西安鼓乐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派别发展、演奏形式、代表作品、传承意义及发展现状来安排节目内容,虽然我们把西安鼓乐的整体概况都讲清楚了,但是对听众来说西安鼓乐可能还只是个概念,并且可听性很差,估计没有多少听众会喜欢这样的节目。《文化三秦》节目以《千年鼓乐沧桑路,唐风遗韵承传兴》为题制作了广播专题播出。兵马俑是凝固的艺术,而西安鼓乐是跳跃的、活动的、需要今人共同完成的古代艺术。当西安鼓乐从民间自娱到世界“非遗”,从祭祀庙会进入到皇家园林,从师徒传递到学校教育开始转变的时候,我们相信,鼓乐这历经沧桑的古老“国乐”,在今人手里,必将奏出更加辉煌的交响曲。节目记者亲自走近西安鼓乐演奏会现场,将“非遗”传承人演奏的技艺、音乐的魅力、观众的反响纳入节目中,围绕传承人拜师学艺、不负重托、倾其所有、抱病收徒、爱徒如子、登台演奏、“非遗”申报、走出国门等鲜活生动的人生故事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用生活贴近人、用故事吸引人、用情感打动人,引起了听众对“人类音乐活化石”的西安鼓乐及其传承者的极大关注。该作品同时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了解中国从陕西开始》栏目中播发,海外华人对西安鼓乐产生了极大兴趣,这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由此可见,故事是节目获得好的传播效果的一条途径,是中国文化的最好表达。

二、广播节目如何讲故事

广播文化类节目讲故事指的是通过故事引出要报道的内容,并深化主题,使原本抽象、枯燥的内容,因人物的故事性变得有人情味,从而提高传播效果。

文化类故事中必定蕴含一定的价值观念,它与故事的价值相关联或以故事寓意的形式表现出来。价值观念导向要正确,要向社会传递正能量,这是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人应有的自觉。①广播文化类节目讲故事时要以文化的核心为灵魂、以人物为主线、以故事为载体、以情感为张力,着力突出细节,透过细节展示故事背后所存在的文化价值。

(一)选材特色化,内容故事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集体记忆,是民族凝聚的精神源泉。文化内容丰富、素材浩瀚,对素材进行取舍,必不可少。选材上,我们首先要择取优秀的传统文化;二是要选择能够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三是要挑选能够体现本地区文化特质的文化;四是要选择能够以故事化表达来呈现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让记忆真实可触,让文化多姿多彩,在情感的陶冶中,思接历史,遥指未来,产生积极的文化传播效果。

《文化三秦》节目曾经策划一组《走读美丽陕西》系列专题,旨在介绍陕西各地独特文化资源,向外推介陕西多姿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但我们面临着一个重大难题,陕西是文化大省,在中华文明长期的演进发展中,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中,在红色革命文化的孕育成长中,陕西是源头、是根脉、也是沃土,各地文化资源十分丰厚,如何选择才能刻画出一地文化的骨魂?如何讲述才能赢得听众的欢迎?

以商洛市为例,节目组在众多的商洛文化现象中发现此地南北交汇,既具秦风,更兼楚韵,位置的独特性决定了文化独特性。随后,节目组以《 秦风楚韵话商洛》为题,策划出六集广播专题:《仓颉造字——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 《商鞅封邑——改革家的高度》《商山四皓——彰显隐士风骨》 《商於古道——大唐“诗歌之路”》《商洛花鼓——山地上的一朵奇葩》和《商山洛水——文化复兴的绿洲》。节目围绕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展开:灵龟负书之地、仓颉造字之处谱写着华夏文明的动人传奇;“秦楚故地”、武关之上记载着一个个烽火硝烟的战争往事;丹江岸边的古城遗址上刻录着“中国首屈一指”的改革家的历史高度;商山四皓墓冢前飘荡着无数文人墨客赋诗撰文,题咏抒怀的墨香;商於古道上繁华远逝的水旱码头彰显着魅力商洛曾经的绝世风华……这些典型的历史故事,从不同方面塑造着商洛“文化绿洲”和“精神家园”的骨魂。围绕着这些策划,节目带领听众在商山洛水的沟壑遗迹中,在斑驳陆离的历史印记里,品味着充满醇香的千年人文佳酿,感受独特的秦风楚韵文化。

节目播出期间,商洛听众反映说,真没想到我的家乡原来有这么美的历史文化;商洛市委认为该节目推动了商洛文化发展,扩大了商洛文化对外影响力。该组稿件获得陕西省当年度的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实践证明,特色化的选材和故事化的讲述赢得了节目极大的成功,广播以自己独有的媒体特色征服了广大听众。

(二)故事现场具体化,故事讲述真实化

不管是曾经活在历史中的文化还是存在于今天生活中的文化,它的发生和孕育都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因而,文化故事的讲述一定要追溯历史发生地的现场,抑或是当下的历史遗迹。简单地说,就是让我们从文物遗迹中找到历史曾经发生的现场信息或符号。如讲到大秦,阿房宫遗址作为秦都咸阳昔日恢宏建筑的代表会激起人们特别的遐想;如讲到司马迁,司马迁祠的天籁之音会传递出一代史学家忍辱负重、发愤著书时的心灵独语;我们提到延安,一声信天游或者壶口瀑布咆哮的巨浪声,会唤起我们对革命圣地的神往。历史虽已经消逝,但包含着丰富文化意象的历史,就曾在脚下的这片土地上发生。文化故事的讲述,需要我们给听众提供穿越历史或进入故事的入口,这入口越真切、越具体、越有特征性,对于故事的展开就越有利。

现场具体化的另一层意思是说,我们所设置的文化议题一定是与人相关的,人的活动离不开具体的时间,时间又与季节相连,所以现场具体化不只是地理位置上的现场,甚至还包括与故事发展紧密相连的季节变化现场、人物关系现场。故事发生现场的同期声进入节目胜过主持人长篇累牍的赘述。

故事真实化是指生活本质的真实,而不是对现实生活的一言一行的临摹或者历史事件的完全还原。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事件可以遥指当下、贯通古今,带有一定的文化信息和价值。在故事讲述中,如果以细致入微的现场描写增强广播的可视性,使听众如身临其境,便可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和吸引力。

比如在《秦风楚韵话商洛》之《商於古道——大唐“诗歌之路”》一期中,为了展现商於古道上的诗歌创作和整个唐诗成长的关系,稿件选取了白居易“七年三往复商州”;元稹“七度武关”;张九龄“四过商州”;李白曾在商州寓居七八个月;苦吟诗人贾岛落拓为僧时,曾以“无本上人”的法号寄宿镇安云盖寺;韩愈贬赴潮州时,家属也遭谴逐,中途小女道死,临时殡于层峰驿傍。从盛唐到晚唐,节目依据诗词内容,结合商洛这一地域的具体地点、时间和人物,对历史展开合理的想象,将其生活化、场景化、具体化、真实化、故事化,由此得出商於道是一条给予唐诗以营养和精魄的“诗歌之道”。

(三)塑造典型人物,重现历史环境

文化是人类智慧的凝结,我们讲述的文化故事一定与人有关,只有写人才能影响人,才能吸引听众。但人又活动在一定的环境中,这就需要我们对故事中的环境和人物进行深入挖掘,找出最能承载文化内涵的环境特征和人物形象,从而复现生活的真实。

广播要表现出人物不可替代的特征,必须要用好、用活同期声,借助于历史文化遗存的现场音响、受访者的谈话进行合理组合和复原,以声音为手段营造出一个真实的历史现场。

细节的展现要尽量保持人物和事件的原生态,少干预、多记录,这就需要获得大量由故事的主人公自己讲述的、带有现场气息的同期声,要获得这样鲜活的同期声,必须让采访对象自然地述说自己的故事。

比如在纪念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文化三秦》走近陕北,采访了《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原唱杨巧,回忆歌曲44年前诞生时的情况,感受歌曲久唱不衰的艺术魅力。杨巧带着浓重的陕北口音,语调中洋溢着山丹丹的朴实与热烈,一声“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唱词,赫然传递出划时代的意义,歌曲的主旨表达和艺术家的人物典型性塑造融于一体。1935年中央红军到陕北和1971年歌曲在民众渴望、总理关怀下诞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山丹丹花的特征及其生长环境都成为歌曲诞生的重要要素。陕北群众对山丹丹花的特殊情感、《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歌曲创作时的一波三折到歌曲演唱时轰动全国,在当事人声情并茂的讲述中,在歌曲的渲染中,在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回忆中,使听众产生强烈的情感认同,有些老同志甚至热泪盈眶,典型环境和人物塑造与主旨升华达到了和谐统一。

(四)讲述故事情感化,情感张力最大化

故事的情感化是指故事自身蕴含的情与理、是与非、正义与邪恶之间带有内在的情感张力。在主持人的讲述中,抑或是在热情的讴歌、无情的鞭挞中,故事的逻辑变得有温度、有筋骨、有精神。故事讲述的好坏,某种程度上就体现在情感张力的大小上。

《文化三秦》节目曾经创作一期《秦岭下户人搬迁》,关注的是明清时期从长江流域逃荒到秦岭高寒山区的人们在经历了几百年的兵患和战乱后,陕西省政府实施了为期10年的重大移民搬迁扶贫工程,该工程对人们从内心到现实带来的诸多变化和思考。记者选取典型人物,用话筒客观、真实地记录下实施移民搬迁工程中的生活故事,并将其对先祖当年刀耕火种的历史回忆及其对故土文化的坚守穿插其中,下户人所传达出的幸福和对党的感激之情溢于节目之中。讲述越是客观,历史与现实交织越是紧密,这种情感的流露就越强烈。这份情感的张力对下户人认识历史、凝聚人心、促进搬迁,改变秦岭高寒山区群众的脱贫致富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广播节目讲故事的原则

首先,我们讲述的故事必须依据历史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随便设计或者编造故事。如果为了有故事而随便编造故事,完全违反了历史真实和逻辑真实的原则,会对媒体的公信力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

其次,恰当运用故事的表现手法。运用讲故事的方式体现中国文化是根据题材、内容、传播效果等多方面的考量,但并不是拒绝非故事性的文化专题节目类型,并不是所有的节目都适合用讲故事的方式,比如情感表述性的诗文赏析类节目也很受欢迎。

第三,广播记者不是漫无目的地、随意地讲述故事,因为故事的选择、细节的取向都会掺杂主观的因素在里面,经过精心挑选出来的故事内容反映着广播记者的政治立场、世界观、思想倾向等,这需要记者培养故事意识,去发现、寻找、筛选故事素材,需要记者学会站在听众角度上思考问题,让听众对故事产生兴趣。

当然,讲好广播类文化节目故事还需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广播节目写作水平和制作技术,比如优美的语言、顺畅的表达、深刻的主题挖掘、适合广播媒体的声响转换、精美的音响制作、独到的节目包装等。

总之,广播节目运用故事的表现手法可以增加听众的想象空间,为广播文化类节目增添“色彩”和“吸引力”,引起听众共鸣。广播工作者只有当好“说书人”这个角色,才能讲好故事,传承好中华文化。

注释

①顾萌萌 《新闻报道中讲故事的原则与方法》,《青年记者》,2014年第6期。

(本文编辑:肖婧为)

猜你喜欢

讲故事广播方法
听冬神讲故事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Max讲故事——逃跑的熊
Max讲故事——杀手算命
Max讲故事——温柔的鬼故事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可能是方法不对
用对方法才能瘦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