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传统社区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变迁与保护

2016-05-14李路轩

法制博览 2016年5期
关键词:城市化

摘要: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社区发生了结构性的质变。本文将以南通寺街这一曾经的传统社区为例,从生产经营方式、社区空间结构和社区关系方面来展现和分析社区变迁,并就城市化进程中传统社区面临的经济发展与传统保留的问题进行探讨,对传统社区中建筑与历史环境和生态与人文环境的保护提出建议,旨在为传统社区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城市化;传统社区;社区变迁;社区保护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14-0295-02

作者简介:李路轩(1993-),女,汉族,江苏南通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2015级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社区社会工作。

一、传统社区印象

1950年—1990年间,中国有许多城市社区仍然保持着传统社区的基本形态。这种传统社区的文化形态带有多数农业文明的烙印:边界不清的熟人关系;手工业为主的经济形态;血缘、地缘形成的社区关系纽带。

南通人受安土重迁的传统思想影响,拥有比较强烈的社区依赖感。如今,南通寺街里仍然有许多住户,存留着不少明清时期庭院风格的民居,传统的手工工艺及供拜佛诵经的天宁寺都流传了下来。

二、传统社区的变迁

(一)生产经营方式的变迁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相辅相成,它导致了工商服务项目在特定地域内集聚。因工商服务项目具有更强的劳动力吸收能力,必然促使传统社区中的生产经营方式发生转变。

1895年,民族实业家张謇创建了大生纱厂,带动了老城区商业服务的繁荣,寺街一直以来的稳定形态开始瓦解。近代,人们开起手工工场,经营生意或是外出做工。改革开放以来,有空置房间的人家更是把空房改造成茶屋、书馆或旅社来吸引消费者。

可见,传统社区的经济活动变得多样,生产经营开始偏向更有利可图的工商服务领域,生产活动愈发迎合消费心理和市场需要。

(二)社区空间结构的变迁

城市生态学理论认为:同一社区的居民会因宗教、职业、文化水准、财富差异等原因,相类似的群体各集聚于一定区域。

随着生产经营方式的多样化,传统社区逐渐出现了财富和地位上的分层,居住格局被打破。寺街中仍然以传统手工和小买卖为生的居民逐渐被边缘化到社区外围,居住空间拥塞阴暗;而翻新过的社区内层是被保护的名家故宅和私人用于开设茶馆、旅社的商业民宅。

(三)社区关系的变迁

传统社区以血缘、地缘、业缘缔结成亲密的社区关系。改革开放以前,寺街居民几乎保持着以家族为单位的聚居形式。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社区居民间原有的熟人关系体系逐渐破裂。首先,外来人口增加了社区的复杂性。社区环境的变化催生了居民排斥的心理状态,他们难以适应开放且异质的环境,进而消减了人际交往;其次,新生代寺街居民追求利益、速度和效率,情感沟通减少;最后,因为“个体更愿意与自身拥有相似资本的对象交往”,在具有多方面分层的社区里,寺街人交往范围的缩小化和交往对象的固定化变得合理。

三、传统社区的保护

2010年开始寺街被列为重点景区。古老安宁的社区开始出现拥堵、失窃、污染等问题。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在现代和传统、变迁和保护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以适应城市化大趋势,又能使其不湮没在千篇一律的城市化浪潮中呢?

(一)建筑与历史环境的保护

有学者在谈到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方法时,提出了三个步骤:保存、更新和延续。

首先,需要保存的主要对象是历史遗存和风貌基调。寺街最为重要的历史遗存是天宁寺,它是全国罕见的宋元时期遗留下的木结构建筑,目前对天宁寺的保护未得到重视。另外,传统社区里民居风格繁杂,需要在不妨碍现代生产生活的前提下,修缮保留其原有的年代风格和特征。

其次,更新主要是针对旧建筑的工程作业,一方面是对建筑内部的改造工程,使其适应现代化的生产生活要求;另一方面是拆除改建工作。当下寺街最重要的更新任务是社区外围民居的修缮、基础设施的改善和社区道路的拓宽。

最后,对寺街建筑与历史的延续可将社区的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者需要联系。在这一点上,寺街人已有建树:他们将宅院中的空置房改造为书馆、茶吧,用以满足城市快节奏下“慢生活主义”消费者们的需要。

(二)生态与人文环境的保护

对社区生态和人文环境提出保护主要是基于居民异质性增强、环境破坏和污染严重以及社区关系趋于淡漠化这三点现实原因。

首先,在人口构成日趋复杂的社区中应着重开展针对不同群体的活动,加强异质性个人和群体的联谊,增进对彼此的认同。

其次,建立和完善社区管理制度。主要是通过宣传教育、设立奖惩机制等方式,提高外来人口对社区环境的保护意识。

最后,政府应加大投入,帮助社区做好环境治理优化工作。比如在寺街中修建公厕和设立垃圾分类回收箱,引导居民和外来者的文明健康行为。

[参考文献]

[1]马宗保.中国回族研究论集(第1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2010—2011年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J].中国经贸导刊,2011.

[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R.E.帕克等.城市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5]弗朗西斯·福山.社会资本、公民社会与发展[J].曹义译.马克思主义现实,2003.

[6]徐嵩龄,张晓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营:中国实践与理论进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城市化
吴景超的都市社会学及其对城市化的启示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以农村现代化约束城市化
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一个全面述评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对西部地区城市化与产业发展的思考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湖南省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研究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