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心理学视角分析《华尔街之狼》白领犯罪
2016-05-14陈诗寒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白领犯罪率愈发呈上升趋势。有犯罪心理学的视角来分析,根据萨瑟兰的“差异接触理论”,白领犯罪同其他犯罪一样,也是从同环境的接触中习得的。笔者通过影片《华尔街之狼》,来从心理学视角分析主人公犯罪成因以及此我国针对类犯罪的对策。
关键词:心理学;差异接触理论;白领犯罪;职务犯罪;犯罪防治
中图分类号:D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14-0197-02
作者简介:陈诗寒(1995-),女,江苏常州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2013级本科生,主要从事刑事诉讼程序理论,物证技术和侦查基础理论研究。
《华尔街之狼》这部影片,尽管性欲,毒瘾,欺诈以及其他一些主人公沉沦放纵的镜头充斥其中,但是男主人公乔丹游走在法律边缘、在短时间内疯狂敛财的“聪明才智”还是震惊了我。然而,他的成功之路不过是违法犯罪的的手段粉饰出来的。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影片中一系列不道德行为的习得和实施做一些探讨。
萨瑟兰在他的“差异接触理论”中直接了当地提出,犯罪行为,和所有其他行为一样,都是习得的,而不是遗传的或者因为特定心理压抑扭曲发展而来的,而且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在沟通的过程中习得的。虽然,这一命题过于绝对,但不置可否仍有许多可取之处(在此,我将理论中的犯罪行为扩大为不道德行为)。乔丹染上毒瘾便完完全全是一种习得的行为。当他刚进入华尔街的一家大公司时,他的老板向他传授了性和毒品对于一名股票经纪人必不可少这一理念后,这理念仿佛随机在他脑海中萌芽,成为他的精神向导,加之后来他的合伙人多尼身体力行地向他演示吸食毒品且百般引诱,乔丹最终无法抵挡诱惑,染上毒瘾。暂且不论乔丹在染上毒瘾后的日子里愈来愈放纵甚至达到疯狂玩命的程度,就他染上毒瘾的原因来说是从外部环境中习得的,并不是生来就有毒瘾。由此,除去他惊人的口才和智慧,他利用低价股骗取客户的钱而快速发家的手段也是从第二个老板那儿学来的,同样佐证了行为是从外部习得的。但是谈到乔丹疯狂的性欲,便是两部分因素的结合,第一个老板对于性是华尔街的必须品的论断给了他精神的指导,而他致富后的钱和权为他性欲本能的发泄提供了条件——这个性欲是本身就存在的生理属性。笔者不太赞成龙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理论,对于一个人,他酗酒嗜药放纵甚至诈骗都不会生来就有,就像乔丹还是小职员时的状况。而且他的父亲除了脾气很坏之外也无明显缺点,因而从天生和遗传的角度寻找原因都不太合适。
白领犯罪者大多拥有较高的社会和经济地位,通常利用职务进行犯罪,如买空卖空、假报资产负债表、操纵股票市场、贪污、诈骗、诈取、受贿、偷漏个人所得税、出卖经济情报等。美国的白领犯罪非常严重,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远远超过蓝领犯罪中抢劫、盗窃等侵犯财产罪所造成的经济损失。[1]萨氏的白领犯罪的定义是从社会批判角度提出的,用于区别下层社会的“蓝领犯罪”。因此,在他看来白领犯罪并非一种犯罪种类的标志而是行为人在社会阶层上的归属性上的表现。[2]
对于大量习得的行为,其运行是三元交互作用的结果。个体在接受环境刺激后,经过主体作出基于固有认知的解读,再作出行为性解读。再拿乔丹染毒举例,他接受了老板的“劝诫”和多尼的引诱,在他自身的脑海中做出了一个“好吧,就试一下”的决定,继而实施了行为。观察者通过注意选择性地接受刺激,将其转化为符号化认知结构,然后创造性地输出具体行为。而且在环境影响了人对问题的看法和道德评价之后,所导致的行为模式也千变万化,不同的人会作出相应不同的行为,自然行为人所作出的行为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也各不相同,或大或小或深或浅。行为人被环境影响又继而影响环境,这两方面相互联系,密不可分。至于这种影响究竟有多大,可以参考萨瑟兰“接触差异理论”。“差异接触理论”中提出,频率,持续,优先,及强度这四个因子的强弱变化决定了哪一个方向的接触影响会占据优势。一般来说,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接触的频率越高,每次持续的时间越长,就越有可能习得对方的行为;而在某一方面最先和这个人接触沟通的人往往有先入为主的优势,他传授给你的想法和行为往往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而强度这一方面,取决于你对对方的重视程度,比如对方是你喜欢的明星、你的老师、父母等,往往会特别关注他们的行为并刻意模仿,因为许多不良行为来自“亲友团”内部。
不得不提的是,人们实施不道德的行为时,总能找到一些“正当”的理由来维持对自己道德的肯定评价。[3]因为实施这些行为的人也具有社会普遍公认的价值观,实施不法行为时也会感到忏悔,但是心理上又有实施行为的欲望,为摆脱这一障碍,他们常常利用“中和技巧”企图粉饰其不法性。电影中一句台词令我印象深刻,乔丹说,“我卖给别人的都是垃圾,但在我看来,他们的钱在我口袋里更好,我更懂得怎么花钱。”这充分展示了五种中和技巧之一,认为是受害者不懂花钱的原因,而不是他的错,实际就是找借口为自己开脱。当人们一开始实施不法行为时,总会产生犹豫、后悔等情绪,这是因为自己想要的行为和普世价值产生冲突,形成一种认知失调。此时一种解决方法是加入一种“调和认知”将自己的行为自行纳入社会所允许的“例外”之中,便与传统道德又达成了协调。也有些类似于“亚文化”理论中提出的,当人们在主流社会中无法实现自我价值时,往往会寻找加入另一可以获得一定地位的小团体。主角乔丹在自己非法集资的公司里获得了大量的钱财、地位和追捧,他沉浸于此,享受于此,甚至冒着牢狱之灾的风险也不愿离开自己的公司,还一再强调自己的公司做的都是合法买卖。可见增加新的认知和改变自己所处的环境都能为不良行为实施者扫清障碍。
经以上分析,关于白领犯罪的防治,结合我国国情,从犯罪心理学角度来说,有以下措施:
(一)掌握法制和舆论工具,前移预防白领犯罪的端口。个体接受环境刺激后,经过主体作出基于固有认知的解读,再作出行为性解读。让外部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对个体产生影响。要普及和提高社会大众对白领犯罪的认知能力,自觉抵制该类犯罪的发生。在教材中增设白领犯罪的基本内容,使学生提早意识到白领犯罪的形式和危害,增强其今后的识别判断能力。同时,要及时报道典型的白领犯罪案例,使该类犯罪受更广泛的认知、了解和谴责,培养普通公民守法的自觉性,及时制止和震慑白领犯罪者。
(二)进行软件和硬件升级,优化打击白领犯罪的平台。摧毁其自我道德安慰的“正当理由”。要充分利用局域网络优势,在公安经侦部门与金融、工商、税收、证券监督等行政执法部门之间建立白领违法、犯罪者的信息资料库,以实现资源共享,有针对性地预防和及时查缉白领犯罪者。有关执法部门应逐步开发和使用白领违法、犯罪者的信息系统,每一起案件应及时录入系统中,并且定期对这些案件进行分析总结,摸索其规律、特征,便于有关部门查询调用。这是防治白领犯罪所必需的基础工作。
(三)以合理的悬赏和举报机制激活告发白领犯罪的民心。普通民众的漠然态度是导致白领犯罪的一个外部因素,因此,有必要唤醒民众,激起民众的舆论,营造良好打击犯罪的氛围,消除助长犯罪的环境。激发知情人员告发白领犯罪者,协助公安机关早日将犯罪嫌疑人缉拿归案,尽量减少犯罪所造成的损失。在我国虽然尚无奖励机制方面的立法,但在实践中却是存在的,比如悬赏提供犯罪线索、举报有奖、竞标破案等做法与奖励机制实际是同出一辙,实践中的运用也说明了该机制运行的可行性。[4]
当今的白领犯罪固然依靠大量科技和智慧的支撑,但是常规的犯罪心理理论对于他们也依旧使用。由《华尔街值狼》这部影片便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
[1]张云中.美利坚:白领犯罪的逍遥国[J].银行家,2002(7):134-136.
[2]左德起.职务犯罪侦查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
[3]王婉冰.萨瑟兰的不同交往理论及其启示[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公共安全研究,2005,19(3):10-12.
[4]论我国白领犯罪的特征及其防治[EB/OL].江苏法院网,2013-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