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转基因作物基因污染隔离法律制度的完善
2016-05-14张敏
摘要: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有可能引发基因漂移,从而造成基因污染。基因污染一旦发生它将会给生物多样性带来毁灭性的破坏,其后果不堪没想。隔离制度的主要就是通过防止转基因产品与其他普通产品之间发生基因漂移,来达到防治基因污染发生的目的。完善的转基因作物基因污染隔离法律制度,对于有效地防治基因污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转基因作物;基因污染;隔离法律制度
中图分类号:F426.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14-0195-02
作者简介:张敏(1987-),女,陕西靖边人,硕士,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法学。
转基因技术是一把“双刃剑”,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转基因作物种植区域迅速扩大,种植品种不断丰富,产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受国际种植浪潮的影响,我国研发的转基因作物也进行了商业化种植,并且迅速发展。然而,转基因作物产业化进程中所引起的基因污染问题逐渐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现实中所发生的基因污染事件,让人们意识到基因污染的真实存在和现实威胁。[1]
基因漂移是引发基因污染的主要原因,简单地说,只要防止了基因漂移,就完成了基因污染防治就成功了一大半。[2]隔离制度主要就是通过防止转基因产品与其他普通产品之间发生基因漂移,来达到防治基因污染发生的目的。由此可见,完善的隔离制度,对于有效地防治基因污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转基因作物基因污染隔离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转基因作物在田间种植期间最有可能发生基因污染现象,为此通过确立转基因作物与非转基因作物之间的距离,这样才能达到防止基因逃逸和降低风险的目的,但我国未对转基因作物与非转基因作物在田间种植期间的隔离距离作出规定。与此同时我国转基因作物基因污染防治法律制度中也缺少通报制度。相邻农民只有对周围种植环境清楚的知道才能对症下药,采取可行的措施防止基因污染的发生。由此可见,我国防治基因污染的隔离制度并没有彻底的贯彻实施。健全的隔离制度应该包括转基因作物从实验室研发,到实验种植,再到产业化生产以及后来的储藏和销售的整个过程全面隔离,由于标识制度等其他制度的缺陷,隔离制度不能有效的发挥作用。我国应该加强隔离制度建设与完善,全面预防转基因作物基因污染的发生。
二、国外转基因作物基因污染隔离法律制度与启示
(一)国外转基因作物基因污染隔离法律制度
1.美国转基作物基因污染隔离法律制度
研究表明,风媒传粉的植物,其花粉漂移有一定的规律。风媒传粉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和气候因素的影响,但是具有一定的规律,即花粉源较近的受体植物容易受到花粉,并产生杂种,造成基因漂移。因此,为了保持种植在种质保存地的纯度,美国转基因作物田间安全隔离距离是按照作物来规定的,玉米的隔离距离为200米,油菜的为100米,棉花则没有规定,大豆仅要求在机械操作的时候保持一定的隔离距离并采取措施避免因此发生的种子混杂,转基因水稻与非转基因水稻必须保证6米左右的隔离。[3]
2.欧盟转基作物基因污染隔离法律制度
欧盟的转基因生物安全法律制度中也确立了基因污染防治的隔离制度。基因漂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是生物进化的一部分,一般都在田间通过花粉介导和种子传播发生,欧盟农业部通过技术手段测得籽油菜35公尺,玉米110公尺(分别对应于2公顷与1公顷),作为标准的隔离间距确定规范。[4]同时欧盟的隔离制度也包括标识制度和田间的通报制度,为了预防基因污染对环境的破坏,在每个环节都进行严格履行隔离制度。其中标识制度有专门的条例详细作出规定,通报制度要求转基因作物的种植者将情况报给临近的非转基因作物种植者,得到通知后,非转基因作物种植的农民也应该主动采取措施保证转基因作物与非转基因作物在田间的隔离距离。也就是说欧盟有将转基因作物与其近缘野生品种在实验、种植、收割、运输和销售的整个过程都完全隔离,以避免基因污染的发生。
3.日本转基作物基因污染隔离法律制度
日本已经制定了转基因作物与非转基因作物的共存条例,这有效预防了转基因作物基因污染的发生。日本的转基因作物基因污染防治法律制度中的隔离制度包括通报和采取具体防护措施两个方面的内容。[5]转基因作物种植者有向邻近农田非转基因作物的农民报告将要种植品种作物相关信息的义务。同时转基因作物的种植者也应当采取不同的隔离措施,已达到在田间的隔离效果。隔离制度中规定了设置防风网等具体方法以及分类保管种子、种苗和收成物等具体规定。
(二)国外转基因作物基因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对以上三个国家隔离制度的分析,可以得出隔离的理念贯穿于转基因作物基因污染防治的整个过程中。在转基因作物流通的每个环节都必须严格保持隔离距离,在实验室阶段、在田间商业化种植阶段以及在市场上流通阶段,都规定了不同的措施。基因漂移是在田间种植的时候才发生的,其他两个阶段都只是在造成混杂现象后才有可能发生基因漂移。因此,转基因作物在田间的隔离显得有为重要,大多隔离的立法都是规范转基因在田间的种植。通报制度体现了对非转基因种植者知情权的保护,是转基因作物种植者必须履行的特定义务。隔离距离的设定是以精准的检测技术为基础的,不同的作物品种对隔离安全距离的要求也是不同的,要分别作出规定。纵观各个具有代表性国家的隔离制度,一项完善的隔离制度应该对转基因作物从实验室到田间栽培再到市场销售的具体内容都作出规定,即隔离制度作为基因污染防治的核心,就必须保证转基因作物在田间种植、收割、储存、运输、加工、包装、销售整个产业链中的有效隔离。只有在整个转基因作物存在的过程中彻底贯彻隔离理念,才能达到基因污染的有效预防。
三、对完善我国转基因作物基因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建议
隔离制度应该彻底贯彻于转基因生物存在的每个环节当中,在不同的阶段隔离制度的内涵有所不同,同时采取的措施也不相同,需要作出相适应的隔离规范。
(一)档案管理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从实验室阶段直至销售阶段的每一步骤都要作出详细的记载,这对转基因作物全程监管非常重要。通过档案管理,可以起到公示的作用,更利于隔离管理。同时当基因污染发生时,也可以尽快找到出错的环节,迅速的解决问题,避免污染的进一步蔓延。
(二)通报制度通报制度是指转基因作物种植者在开始种植之前向邻近种植非转基因作物的农民的报告。通报制度应该包含报告的方式、报告的期限、收到报告回复的方式以及处理方法这些具体内容。转基因作物种植者在种植之前应该将具体信息报告给临近的农民,通过分析确定是否有可能发生基因污染后才能决定种植。
(三)隔离距离的规定研究表明转基因作物与非转基因作物在田间种植时只要保持一定的隔离距离就能避免基因漂移的发生。对此国际上很多国家都对转基因作物在田间种植的隔离距离作了规定。基因漂移是基因污染发生的主要原因,而通过技术手段可以阻碍其发生,这就要求我们先通过生物技术研究出最佳的隔离距离,在进行立法来规范转基因作物在田间的种植。
除此之外,标识制度等也是对隔离制度的具体化规定。隔离制度是预防转基因作物基因污染最主要的制度,需要在转基因作物与非转基因作物的收割、加工、运输、储存以及销售整个产业链中全面贯彻实施。这样才能在根本上预防基因污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黄埔超何,王志勇,张永生.转基因大豆在中国发生基因漂移的风险性[J].农业基础科学: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2):139.
[2]刘琳莉.以种间亲和性评价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技术研究[D].农业大学,2004.
[3]环境保护部.中国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研究与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246.
[4]INCEOGLU A B,KAMITA S G,et al.Recombinant baculoviruses for inset control[J].Prest Manag Sci,2001,57(10):981-987.
[5]汪赛男,刘旭霞.转基因作物与非转基因作物共存法律制度研究述评[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2(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