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听京戏到学京戏
2016-05-14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表征之一,也是“地方戏时代”出现的最重要的剧种。京剧的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本文的作者出生于梨园世家,四周住的都是京剧演员和乐队伴奏者们,家里的客人也大多跟京剧有关,或轻缓或铿锵的吹拉弹唱,让作者从小就耳濡目染,与京剧结下了不解之缘。
“将身儿,连心肉,儿行千里母担忧。”这是京剧《三家店》中的一句经典唱白。每当我身在异乡、远离父母的时候,总会不由自主地哼起这段千古绝唱。
或许是受家庭的影响,从小我就与京剧有一种说不清的缘分。我的姥爷在北京京剧院工作,除了管理团里的大小事务外,他还是个花脸演员,在许多经典剧目的演出中都能看到他魁梧挺拔的身影、听到他浑厚高亢的声音,如《打焦赞》《战马超》《连环套》《虎牢关》等。我的姥姥是个忠实的京剧票友,最喜欢看央视戏曲频道,经常边看边唱,不亦乐乎。我的爷爷先后在北京戏曲研究所从事戏曲研究和在北京京剧院担任编剧,而我的母亲平日里也喜欢听戏、看戏,时不时还唱上两嗓子。
正是在家人耳濡目染的熏陶下,我自幼便对京剧有着浓厚的兴趣。记得小时候家里没有网络,也没有MP3播放器,为了听戏,我只能翻箱倒柜地找那些被遗忘在角落里的老磁带。为了找到想听的唱段,我必须大费周折来回地倒带子,手指不断地游走在快进、暂停和播放键上。然而这一切从未减退我听戏的热情,当收音机里终于传来杨子荣“今日痛饮庆功酒,壮志未酬势不休”那慷慨激越的唱腔时,我血脉贲张之余,如有怒火燃于胸中,好似刹那间自己成了智勇杀敌的英雄好汉,高唱“来日方长显身手,甘洒热血写春秋”,全然沉浸在戏曲世界中不能自拔。
后来,家里有了CD播放器。当时,家中仅有一张《红灯记》的京剧光碟,于是在那段时间里,听《红灯记》就成为我京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得有一次,母亲又见我听《红灯记》,便顺口说:“你既然这么喜欢听《红灯记》,何不自己学唱一段呢?我可以教你,再不行,咱们这么多亲戚和邻居,随便哪个都可以教你。”就这样,我从听戏转变为学戏。最初学《红灯记》中《浑身是胆雄赳赳》选段时,就遇到了很多困难:首先,唱词不易记背;其次,有些地方调比较高,我的嗓音偏低,唱不上去;最后,我在一些拐弯抹角的地方总是唱不准,缺乏韵味,还好有母亲和亲戚的指导,最终这些困难都被一一克服了。之后,我还学了《铡美案》《智取威虎山》《沙家浜》《三家店》中的选段,在学戏的过程中,我不仅对京剧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我一直认为京剧不仅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精神。有人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京剧传递的正是这样一种人生理念、一种为人处事的准则,即堂堂正正地做人、光明磊落地做事,而这就是士子精神、京剧的精髓,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如今,我家的墙上仍挂着姥爷当年唱戏的剧照,照片上姥爷英姿飒爽、威风凛凛,巍巍然有一代豪杰义士之雄风。这些照片似乎在默默地诉说着什么、守护着什么、传递着什么,每当我默然凝视它们时,身上就会感受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文化需要传承、精神需要传承,我们年轻人理应担负起这样的使命,同时更要勇于创新,让这些文化和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