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理想国与正义观
2016-05-14葛璐
摘要:柏拉图以精妙的文笔在自己的作品《理想国》中构建了一个理想的“桃花源”。《理想国》中许多观点与学说应当引起我们的深入思考。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正义
中图分类号:B502.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14-0146-01
作者简介:葛璐(1994-),女,汉族,浙江嘉兴人,江南大学法学院,本科在读,法学专业。
一、柏拉图的理想国
用了大半个月时间勉强读完《理想国》——勉强读完,还不算是读懂。我不管它叫“对话体”著作,而更认同它为一部“哲学戏剧”。我文学院的好友还戏称其为“相声”,给各个人物安上了捧哏和逗哏的名头。当然,这些只是好友间的玩笑话。
《理想国》整部作品整体画面感极强,人物对话之外还有旁白解说,因此我不得不承认柏拉图还是一个颇有造诣的文学家。在这个言语构造的世界中,所有的言论无所谓对也无所谓错,苏格拉底不是绝对的权威。人人都可以参与挑战,可谓是轮番上阵。
文中所有的人物应都是柏拉图智慧的化身,他通过多位虚拟的大哲学家之口,将自己缜密的逻辑思维铺展在人们面前。这种方式非常独特,连贯性、引导性都非常强,可以帮助阅读者更好地接受其理论。在柏拉图构思写作的过程中,他的脑海中肯定分裂出了两个甚至多个角色,他们旗鼓相当,激烈辩论,互不相让,言语交锋,精彩绝伦。全文辩论引导的过程,有点儿类似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一系列的反问、讽刺、归纳与定义,逐渐将某一观点剥茧抽丝。
柏拉图为什么要构建这样一个理想国家?这个城邦国家的灵感来自于何处?直觉告诉我苏格拉底之死对柏拉图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远,其生前之传道授业也为柏拉图留下了良好的思想根基。苏格拉底死于多数人的暴政,死于他曾经慷慨帮助过的人之手。这件事情充分暴露了外表光鲜的古希腊民主政治背后隐藏着的危机与阴霾。出生于希腊四次大改革之后,柏拉图已经错过了雅典政治民主政治最光辉的时期,民主的变质深刻震撼了这位圣贤的子弟。变革,迫在眉睫。
因此,“哲学家们”在一系列的对话中,构建出了一个“理想国家”的图景。在这个伟大的城邦中,哲学王是最高统治者,护卫者阶层掌握力量保卫城邦,劳动生产者坚守岗位,辛勤劳作。总的来说,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正义就是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此外,众人还探讨了教育、诗歌文艺、女性地位、法律观念、善的理论、灵魂的构成等问题。
有一个理论非常有意思,就是所谓的“共妻共子”。柏拉图认为这种制度的推广有利于保持高阶层品种纯洁,加深人与人之间的羁绊,可以增进国家团结,还免除了部分私有财产的纷争。这些理论在当代看来当然是“不合时宜”,甚至违反了人性,挑战了人权理念。但是其中的“共子”想法,倒是让我想起了《礼记》中对大同社会的部分描述,即“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两者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呢?可见自古以来,全世界的思想家们对理想社会的构建皆有一番遐思,其中也有不少共通之处。
二、对正义定义的思考
《理想国》所阐述的理念与制度涉及了许许多多的领域,但其中最重要的主题便是,什么是正义?
有人说,正义就是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符合胜者的利益,符合强者的利益。这个观点倒是与书中色拉叙马霍斯的观点类似,与前期智者学派的思想雷同。在这一观点中,正义的定义、符合正义的规则将被交由“大多数人”、“胜者”、“强者”来界定。如此看来,作为少数派、失败者、弱者的个体,仅能祈祷规则的制定者富有人情味,慷慨地出让部分利益,而不是崇尚奴役和暴政。如果非常不幸,当权者崇尚残暴的统治,这些无辜的羔羊便只能成为“正义”之下的牺牲品。而在于我们文明社会的观念中,这显然是一种“不正义”。然而正义是否有统一的标准呢?弱者的牺牲便是“不正义”了吗?
另外,大多数人认同将正义区分为实质正义与程序正义。今天,大多数学者长期呼吁程序正义的基础性作用。我一直好奇,合理完备的程序正义的实现能否带来绝对的实质正义?实质正义真的必须通过“旁门左道”来实现吗?可能“合理完备”在这里本身就是悖论。悲观来说,技术的更新和程序的完善永远敌不过罪犯活络的头脑,技术和程序注定是滞后的,技术的落后使得在正义程序中追查到真相的可能变得更为渺茫。
长辈对正义的理解更为简单粗暴,他们认为正义就是“善人有善报,恶人有恶报。”这种说法显然比较牵强。最明显的误区在于:善人、恶人不可能被明确的区分。就像我们无法用简单的好与坏来评述历史人物。一个大善人也不可能一辈子只做善事,一个江洋大盗也不一定终其一生没有一丝恻隐之心。以正义来评价个别的“行为”可能更具理性。
最后我们给正义下了一个又臭又长的定义:正义是指,在某一特定的社会中,全体公民充分参与理性讨论后制定出的人人平等适用的合理完备的程序,其适用使得恶行得相当的恶果,善行得相应的善报。
所以我们最终把正义定义为了一种“特殊的程序”。
《理想国》本身内涵非常丰富,一言一语都值得细细推敲。撇开这些,我也非常仰慕文章塑造的几位哲学家的傲人风采,每一位都有血有肉分外生动。辩论的艺术、言语的艺术也在字里行间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不是我的真思想,与你有什么相干,你能推翻我这个想法吗?”此间风姿,也是只能意会了。
“虽曾经满腔热诚的希望参加政治生涯,但这些混乱的政治现实却使我晕头转向。”柏拉图曾试图在西西里的政治实践中将“理想国”运用于现实,将狄奥尼修二世培养为“哲学王”,最后却试验失败。之后的作品《法律篇》等,他已经不再强调“哲学王”的统治,而期望通过法治与科学的混合政体创设出一个良好的国家。
现实可能是残酷的,但是《理想国》也好,《大道之行也》也好,《桃花源记》也好,《乌托邦》也好,这些理想世界的描绘带给我们的鼓舞和启发又怎是一言两语可以述尽的呢?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