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记叙文结构精巧完美
2016-05-14杜春香
杜春香
XX班同学微信朋友圈聊天记录
A同学:高中以来,老师总让写议论文,可怎么也写不好。好想写记叙文啊。
B同学:深有同感。不过,写出来的东东确实很幼稚啊,也不知道从哪个方面入手训练。
C同学:看了一些高考满分作文中的记叙文,确实写的好。尤其是结构方面,很是新颖,不像我以前那样,记流水账。
D同学:嗯,在安排结构时,真的需要下一番功夫啊。
记叙文的结构出新,体现在高考考纲“构思新巧”这一内容上。写作记叙文时,结构上的“新”,就是能够合理安排一些具体的写法,如悬念、误会、抑扬、伏笔、铺垫等,这样就可以使行文过程曲折有致;所谓“巧”,就是在具体写作过程中,恰当安排一些具体的结构方法,如双线索式、插叙式、倒叙式等,借助结构安排的变化,实现情节的发展。记叙文,如果满足于一般的记叙,很难在高考中得高分,而要改变这一现状,调整结构模式,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批评
“报告!”“先出去!”“为什么啊?”“明知故问吗?”
……
楼道里正在进行着一场史无前例的批评,全班同学都停下了手中的作业,竖起耳朵倾听着战争发展的进程。
这是发生在下午第七节课的事情,这节课是自习。
刚一上课,可爱的班主任便轻手轻脚地走了进来。教室里特别安静,同学们将头埋在一摞摞的书中间,笔在不停地动着,并发出沙沙的响声。班主在狭窄的过道里踱着那四平八稳的方字步,清点着人数。这是惯例,只要是自习,班主任都要查人的,要是谁不在,那可了不得。
铿镪有力的脚步声在我身后停下,我心里一阵发毛:该不会是我课下用电子词典玩游戏让他发现了吧?
“张星干什么去了?”声音不大,但很有力。
问我吗?没叫我名字,还是别搭腔吧。教室里更加安静了。
“谁知道啊?”语气重了些。
没有人接声,张星在最后一排,是单座,什么时候走的,去了哪里,同学们都没有在意。
“李林,去找找他,看看厕所或医务室有没有?”
李林跑了出去,班主任则继续在教室里踱着。
一会儿,李林回来了:“老师,该找的地方我都找了,没有找到。”
一丝紧张的神情出现在班主任的脸上,只是一闪,便又藏了起来,但还是让我们察觉到了。
“我再重申一下,出勤是一项纪律,希望同学们一定要严格遵守……”还好,班主的长篇大论刚刚开始,张星便气喘吁吁地跑进了教室。
这种情况下,班主任怎能让他进教室呢?
批评还在继续。
“张星,你怎么回事?我三番五次强调,一定要严格遵守学校的出勤纪律,可你却当成了耳旁风,看看其他同学,早早就进了教室,而你呢?到现在才来,觉得合适吗?”
“老师……”
“怎么,还想分辩吗?我最不喜欢我的学生在犯了错误之后想方设法地为自己开脱,错了就是错了,有什么好解释的?这样吧,你先写一份千字检查,要深刻,今晚在教室里念。”
门没有关,教室里鸦雀无声,几十双耳朵都竖着,倾听着外面的交锋。班主任是故意的,目的就是要杀一儆百。
“老师,我真的是有原因的。”
“什么原因?即使有原因也得请个假吧?难不成还是我让你去的吗?”班主任就是班主任,张星的路只剩下了一条。
“老师,真的是您让我去的。您忘记了吗?今天早自习下课的时候,您把我叫到外面,告诉我说今天下午我的家长来看我,您让我第七节课的时候到传达室去等着,您真的忘记了吗?不会吧?”张星的调皮是众所周知的,这时的他怎么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呢?
“有这回事吗?让我想想,嗯……哦……我想起来了,是有这么回事,唉,你怎么不早说啊?另外,走的时候也得跟我再说一声吧?不知道我事情多吗?不知道我健忘吗?有意的吧?啊?小鬼头!今天免了你,以后再犯,二罪归一,重罚,写两千字的检查!”
“啊!嘘——”教室里一片哗然,同学们都能想象得出张星那无奈的表情。
[范文解析]
这是一篇构思精巧的考场佳作。全文叙述了一次迟到事件而引发的误会:因为老师的疏忽,对学生给予了错误的批评。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误会,生动展示了高中生活中的乐趣。作者在安排结构时,便注重到了“新”与“巧”,展示出深厚的写作功底。
1. 巧设悬念和误会。构思上,作者并没有满足于将这个误会简单交代出来,而是从开头便设置了一个悬念,以师生最简短的对话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每句话只有几个字,但每一个字都带着强烈的火药味儿。在对事情原委进行揭示的过程中,仍然不断蓄势,按照一种合乎逻辑的常规思维安排了一层又一层独特的构思,在事件即将结束时才将真相揭开,形成了一种耐人寻味的效果。误会,已经奠定了典型事件的基础;悬念,更是让读者在好奇中体会生活的乐趣;而幽默,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高层次的写作范例。
2. 恰当的过渡衔接。本文整个悬疑解疑的过程,作者安排了恰当的过渡性语句,如“铿镪有力的脚步声在我身后停下……”“李林跑了出去,班主任则继续在教室里踱着”“门没有关,教室里鸦雀无声,几十双耳朵都竖着……”等,使整个内容有机融合在一起,实现了结构的严谨有序。同时,作者以批评为明线,而以同学们的反应为暗线,实现了双线式表达。
[类文生成]
“先发生的先写,后发生的后写”,这是记叙文最基本的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很容易使文章流于平淡枯燥,所以,具体写作时可以考虑构思的新巧。
设置伏笔 伏笔,就是文章在写作过程中,为了使后面的写作内容有背景的支持,在前面某个特写的情节中先简单提示。伏笔貌似闲笔,但对整个情节的连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层层铺垫 铺垫,是记叙文以顺叙方式组织构思的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这种方式,就是在情节达到高潮之前,先从各个方面进行层层蓄势,最终使故事结局水到渠成,让人信服。
安排悬念 悬念,也称为“关子”,是记叙类作品常用的一用构思方式。具体而言,就是在开头安排与文章内容或人物相关的疑团,这样就可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自觉不自觉地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情景之中。
插叙手法 插叙是叙述中较为灵活的一种方式。一般是作者在叙述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发展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线索,即不依时间顺序而插入有关的另一故事片断或事件,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插叙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运用这一方式,可以使表达充满曲折性,使人物形象的表现更为充分,是很多名家写作的首选。
倒叙手法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然后再按事件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采用倒叙的方法,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同时也会让读者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这种方法还避免了叙述过程中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
双线索式 双线索文章,是指整个文章按照两条线索展示故事情节,表现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现实。具体而言,可以是明暗两条线索,也可以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式的并列线索。考场中运用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构思新颖,结构巧妙。